張慧穎
摘 要 《昆侖殤》是畢淑敏的處女作,她以真實的經歷為基礎,敘述了高原部隊中的生與死,在描寫邊防戰(zhàn)士奉獻青春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關懷。本文以《昆侖殤》為例,簡論畢淑敏創(chuàng)作初期的死亡觀念和生命意識。
關鍵詞 昆侖殤 死亡觀念 生命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Concept of Death and Life Consciousness in "Kunlun Shame"
ZHANG Huiying
(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07)
Abstract "Kunlun Shame" is the debut Bi Shumin, her real experiences, based on the narrative of the life and death forces plateau, in the description of frontier guards' dedication to youth, but also reflects the humanitarian care. In this paper, take "Kunlun Shame" for example, Bi Shumin on the concept of death and life early awareness creation.
Key words "Kunlun Shame"; concept of death; life consciousness
死亡是文學永恒的主題之一。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畢淑敏是執(zhí)著于表現(xiàn)死亡主題的代表性作家。《昆侖殤》是畢淑敏小說創(chuàng)造的處女作,于1987年發(fā)表,主要講述了昆侖防區(qū)部隊在極“左”年代進行的前無古人、后有來者的高海拔雪域高原永凍地帶的拉練行動,在這項嚴格殘酷的軍事拉練中,有許多士兵被高原嚴寒的氣候凍傷凍殘,有的甚至失去了年輕寶貴的生命。而畢淑敏作為親歷者,在其筆下直接而真實地展現(xiàn)了生命在高原嚴寒缺氧的脆弱和生命意識在嚴苛環(huán)境中的堅韌。
1 生命對于雪域高原的渺小
“缺氧和嚴寒像一把張開的剪刀,懸在人們的頭頂,不定在哪個瞬間,就永遠刈去一條生命?!雹傥挥诓乇眾A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和喀喇昆侖山之間的昆侖防區(qū)海拔高于5000米,在這里,感受到的是生命的蒼涼:“防區(qū)內幾乎沒有老百姓,尤其是冬季”、“山壓著山,峰疊著峰”、“在萬古不化的寒冰上僵臥了一夜,內臟都幾乎凍成冰坨了”、“血液會在停下腳步的一瞬間凝結成塊”、“無人區(qū)內無水……沒有水,自然就沒有了一切生命。”、“二十年前……戰(zhàn)友十分之九犧牲在這塊荒野的山野”,②即使沒有發(fā)生拉練一事,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也已經讓駐守邊防的軍人們難以維系脆弱的生命。
“一號”是貫穿全書的人物,也是拉練的決策者,堅定而不近人情地在酷寒嚴風、荒漠山野、高原永凍無人區(qū)中執(zhí)行拉練計劃,從某種意義上說,“一號”正是締造了后續(xù)死亡的推動手,他給予了大自然吞噬生命更快的機會。小說里幾個賦予了完整姓名的人物最終的結局基本都是死亡:高大英俊的作戰(zhàn)參謀鄭偉良、魁梧的大漢金喜蹦、矮小邋遢的號長李鐵、美麗的衛(wèi)生員肖玉蓮,他們都將年輕的生命獻給了高原,代表著許許多多同樣年輕而普通的生命,一個個普通戰(zhàn)士的死亡在白雪皚皚的昆侖山上將生命演繹得更加莊嚴、悲壯。最終的拉練在付出了慘重的人員傷亡后還是完成了,在此期間畢淑敏深刻意識到生命在極度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面前的渺小,但生命的頑強也在此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生命在高原上是珍貴而罕見的,惡劣的生存條件對人的生命形成威壓,殘酷的自然環(huán)境吞噬著人類寶貴的生命,生命蒼茫、渺小的哀憐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2 坦然面對死亡
畢淑敏的創(chuàng)作是受到了其生活經歷的很大影響。17歲便入伍當兵,原本想當通訊兵卻被分配到西藏做了衛(wèi)生員,“我在那只高原部隊度過了十一年,把我一生最好的年華葬在世界的屋脊?!雹?8歲時轉業(yè)到工廠衛(wèi)生所做內科醫(yī)師。無論是在部隊的衛(wèi)生員經歷還是轉業(yè)后的醫(yī)生生涯,死亡對于畢淑敏來說已經不是一個特殊的認識了,所以在作品中她能以本真的態(tài)度直面死亡,以死觀生,傾向從客觀真實來表現(xiàn)死亡。
《昆侖殤》中美麗的衛(wèi)生員肖玉蓮在即將走出無人區(qū)時“像片枯葉,突然撲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了……試探著松了手,她立刻傾在地上,又昏厥過去。再次醒來后,變得寧靜了。”肖玉蓮在最后時刻沒能堅持下去,長眠在無人區(qū),在死亡來臨之時,她平靜地接受了這個事實,沒有做過多掙扎,“不留下遺言”;號長李鐵在夜間急行軍時“覺得自己輕松極了,就要從號嘴飄出去……用二十幾年前父精母血所孕育……的一律真氣”吹響了最后一聲號音,號音回旋在冰峰中,他的生命靜臥于砂礫上;金喜蹦在墜落山崖時“高速墜落,使他感到自己在筆直地飛騰。他輕渺得像一片羽毛,沉重的大鐵鍋,像黑色的羽翼,托舉著他更快地飛翔。他感到從未有過的輕松和歡欣。什么都沒有,什么都不存在,到處都是耀眼的銀白色”……鮮艷的紅色彌漫了整個世界……金喜蹦看到了自己的頭顱,碰撞在谷底雪地上迸濺起的雪光”,普通戰(zhàn)士的死亡來得突然又似乎順理成章。畢淑敏將死亡圖景做了隱晦化處理,筆下的死亡意象顯得冷靜而從容,沒有分明的棱角,但畫面感極強,她用其達觀冷靜并具有親歷性特征的敘述使其筆下人物直面死亡時深具平靜感,情感立場便隱藏在背后向讀者進行了一種委婉的敘說。
3 直面死亡是對生命的尊重
中國人向來是忌諱談死的,不愿談及甚至逃避死亡這一話題,然而死亡其實是人類生命的重要且最后的一部分,只有認真思考存在和死亡,人類才會更加積極地應對復雜的生活。畢淑敏以達觀、冷靜的筆觸在小說里認真探討了死亡問題,“痛苦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拋棄它們就是拋棄生命本身?!保ü蚵蹇恕ぐ@梗┬≌f中“死亡”反復地出現(xiàn),無論是人物思想中對于死亡的認知還是人物結局的死亡,“死亡”都包容并且貫穿作品中的人物、情節(jié)和背景的發(fā)展過程。到目前為止,她所有的創(chuàng)作中都毫不避諱的死亡意識為我們提供了解死亡和認知死亡的文本契機,對生命抱有悲憫情懷,立足于生命的尊嚴,以坦然赴死實現(xiàn)生命意義的超越和升華。
《昆侖殤》里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嚴酷,物質條件的局限,苛刻的拉練而導致生命的喪失深深撞擊著她的心靈,對死亡的驚恐也意味著對求生的渴望和向往。雖然小說的背景是十年浩劫,拉練的行動是在思想極左下發(fā)生的,但是畢淑敏依然致力從人性和人道主義的角度去敘述邊防戰(zhàn)士的生命存在和犧牲精神。“在我們這塊土地上,出產一種最寶貴的東西,它的名字叫做尊嚴!”④因美麗容貌遭到政治排擠的肖玉蓮、因一句緊張下念錯的話被告黑狀的金喜蹦為了各自追求的尊嚴付出了單純的生命,即使最后死亡也無法改變他們的結局。鄭偉良僅因為一份新聞稿而逝去“眉宇間蘊含著生氣,緊抿的嘴角流露出堅毅和果敢……像在沉思中睡著了。”這些長眠在雪山的青春生命和奉獻精神深具悲壯而崇高的美學意蘊。
畢淑敏在訪談中曾說過“扎花圈的時候,花是一朵一朵做起來,剛開始做的時候,你會覺得它們可能跟樹上的花,或者是野地里的花,或者是插在花瓶里的花沒多少區(qū)別,可是當這一朵一朵的花最后組成花圈的時候,你知道它不一樣了,它代表著一個生命的完結?!雹菡缤≌f結尾烈士陵園兩角安放的兩個純白色小花圈上那對小小的白蝴蝶,化成銀灰色從烈火中比翼飛出,犧牲將士的子弟們將繼續(xù)沿著兄長們的步伐在昆侖山上印上一行新鮮的腳印。
作為經歷過十年浩劫時期的女作家,畢淑敏的創(chuàng)作風格、內容和筆觸模糊了性別,就如同她的經歷一樣“在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下,男人和女人的界限被涂抹得很模糊”,⑥她借死亡的瞬間性、不可抗拒性及其對人生的毀滅性來表現(xiàn)生命的尊嚴,肯定死亡的價值?!爱斈憬獯鹆松囊磺袏W秘,你就渴望死亡,因為它不過是生命的另一個奧秘。生和死是勇敢的兩種最高貴的表現(xiàn)?!保o伯倫)死亡固然是一種不幸,是難以承受的人生痛苦,但它與生的對立卻又標志著真實的生命存在。
畢淑敏前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主要敘述了自然和政治環(huán)境對生命的栓桔,雖然個人存在的價值沒有更多地體現(xiàn),在死亡本體意義上有著局限性,但她側重從生命與人性的視角表現(xiàn)軍人在嚴酷環(huán)境中的艱難生存與生命抗爭。在挑戰(zhàn)生存極限的條件下,邊防戰(zhàn)士用美好的青春和頑強的精神完成了一次次壯舉,通過人物在特定生存境遇中表現(xiàn)出來的抗爭精神與奉獻情懷體現(xiàn)了生命的可貴和人生的價值,使生命的存在超越既有的局限,從而獲得無限的生存張力。
畢淑敏從自然環(huán)境和政治環(huán)境與人的對立中彰顯生命的寶貴,生命的崇高,能夠引導中國這個具有復雜天命觀念的民族去思考死亡,使人們平心靜氣地同審生一樣去審死,思索現(xiàn)實中種種與生死相關的矛盾,可以視死亡為完整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坦然面對人生的彌留之際。在她看來,“這個終點必然矗立在遠方,不管你眺望與否,它是踏踏實實地呆在那個地方。我們的生命是一個向著死亡的存在,我們確知我們將有一個終點。在未曾抵達終點之前,如何來使用一己的生命,是每個人非常重要的問題。并不因為你回避它,它就不存在?!雹咚劳鲭m然不可抗拒,但可以超越,一個人如果在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時,能夠做到勇敢、坦然和安祥,那么,他就維護了生命的尊嚴。這使當下社會的人們認真了解生命的寶貴和崇高而審視反思自身,今昔對比從而受到靈魂的震撼,珍惜生命,珍惜當下。
注釋
① 畢淑敏.畢淑敏作品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7:56.
② 畢淑敏.畢淑敏作品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7:28-68.
③ 畢淑敏.畢淑敏作品精選.寫作是一種命運.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7:304.
④ 畢淑敏.畢淑敏作品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7:31.
⑤ 畢淑敏訪談.環(huán)球名人坊,2010.10.
⑥ 畢淑敏.畢淑敏作品精選.寫作是一種命運.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7:303.
⑦ 畢淑敏訪談.環(huán)球名人坊,2010.10.
參考文獻
[1]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第2版)(增補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4.
[2] 楊婷.畢淑敏、余華小說死亡主題比較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9.5.
[3] 王海艷.論畢淑敏創(chuàng)作的生命情結與審美超越[D].山東師范大學,2009.6.
[4] 蔡安延,趙華.畢淑敏小說中死亡意象的精神蘊涵[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3.9.
[5] 賈麗萍.論畢淑敏小說的死亡觀念與生命意識[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9.12.
[6] 賈麗萍.向死而生——畢淑敏小說的死亡主題透析[J].小說評論,2000.7.
[7] 畢淑敏訪談.環(huán)球名人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