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要:我們的音樂教學應該有廣闊的背景資源,應該擁有動態(tài)的生成性的資源,對于音樂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改革。本文以立足于現(xiàn)在音樂教學資源現(xiàn)狀,論述了關于人自身資源,本土資源,流行風潮中音樂資源的改革。
關鍵詞:音樂課程 資源 改革
在音樂課程進行過程中,教師不能對教科書照本宣科,也不能單純的將教科書作為唯一的信條,音樂是無形的、流動的財富,要獲取它以得到足夠的營養(yǎng),就不能單單從某一個方面,或者某一種角度進行挖掘,我們的音樂教學應該有廣闊的背景資源,應該擁有動態(tài)的生成性的資源,時時刻刻關注著身邊的任何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用自身靈動的目光、敏銳的感知將其周圍的一切音樂課程資源囊入懷中,為實現(xiàn)一種新的更能激發(fā)人的審美情懷的音樂課程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一、關于人自身資源的改革
音樂課程資源不應局限于現(xiàn)有的教科書資源,而且要更積極地開發(fā)和利用周圍一切可以用于教學活動的資源。在我看來,聲音是一個可以進行深入挖掘的音樂課程資源。但長久以來,對于聲音的思考存在一些思想誤區(qū)。大多數(shù)人認為,音樂課程中使用的只有音樂音響材料,對于人聲的使用也僅僅在于歌唱的進行。這樣的理解有些狹隘和片面,音響的使用不單是樂音的鑒賞、使用和學習,也不只是在學校范圍之內的音樂資源,社區(qū)、家庭等生活環(huán)境。一些生產(chǎn)環(huán)境中的聲音也應包含在內。以下是我對聲音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一些想法。
人的聲音是最豐富的音響資源庫。在人的控制之下,聲音可以有高低、長短、時值、音色的變化。如若對聲音進行很好的控制訓練,它將成為音樂學習過程中的支柱力量。
(一)聲音訓練
訓練人群:9—15歲
預設場景一:運動場內
教師預設一個運動場內的環(huán)境,帶領學生運用適當?shù)穆曇魜磉M行運動場景模擬,用以達到對自身聲音的有效控制。例如球類運動中的網(wǎng)球運動,教師帶領學生保持合適的距離,用身體做打網(wǎng)球的運動狀態(tài),以嗓音來模仿球類飛行的路線。學生能在聲音模仿的同時進行著對聲音的聽辨能力的訓練,依據(jù)聲音的高低和音色變化,辨別出球的運動軌跡并以此將球打回去。以此類推,乒乓球,棒球,籃球等都可以愿意這樣的形式進行下去。
人的肢體語言能夠直接反應出對音樂的審美感知。音樂反映人內心的感覺,人對于音樂的反應是直接的。人通過肢體語言反映著對音樂美感的享受,一個簡單的搖頭,一種自然地伸展四肢的動作等等都是美的直接內心表現(xiàn)。近些年學生從各種渠道認識到怎樣的肢體造型才是美,怎樣才能把握音樂的節(jié)拍節(jié)奏,樂句長短,但卻失去了對于音樂的直接感知。因此,我認為在音樂課程中應該注重對肢體語言這一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運動場內聲音模擬訓練也有這樣的作用,能讓學生在聲音的訓練中保持肢體的靈活與自如,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直接反映著自己的心情。以下是我列舉的關于肢體語言的一個案例。
(二)肢體語言訓練
對于肢體語言訓練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學生最終直接以肢體語言對反映對音樂美的體會。選擇音樂時注意對比較大的能夠引起人們聽覺的美的感受的音響材料,在播放時,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在音樂中自由的發(fā)揮,根據(jù)音樂的情感起伏與變化,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變現(xiàn)自己內心的需求。在這段時間之前,教師應該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然后能在音樂中放松的舞蹈。
二、關于本土資源的開發(fā)與改革
在音樂課程中結合本土資源,不僅拓展了音樂課程資源的選擇范圍,而且促使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方言、地方戲劇、鄉(xiāng)土文化都可以成為音樂課程資源開發(fā)的目標。例如河南的豫劇、墜子,甘肅的花兒和陜西的信天游,井岡山的紅色文化,各地的農(nóng)村鄉(xiāng)土文化等等。對這些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將是今后的音樂課程進行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最近一次課程改革影響下,學校音樂課程的研發(fā)過程加入了以上的因素,并進行了各種嘗試。在教師的培養(yǎng)、教材建設、教學方法都擁有了大膽的改變。教師是新的課程的執(zhí)行者,它是課堂活動的直接參與人,一方面它進行著課程資源的實施,另一方面他又是課程資源發(fā)展的開拓者。這樣的音樂教師首先應當具有熱愛本土資源的品質,再來應當掌握本土資源的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技能。對于教材的建設,應加入本土資源的內容。以河南豫劇教材編寫為例,在教材編訂中加入簡單的具有代表性的豫劇音樂片段,更深一步能進行理論上的總結概括,并能對河南豫劇的發(fā)展史,代表人物等進行調查研究,使之成為本土資源教學活動的素材。教學方法代表著教師將如何有效的組織教學活動,從而使音樂課程的進行更加的完善。對于加入了本土資源的音樂課程,更加要注意到適合的選擇教學方法。
三、關于流行風潮中音樂資源的開發(fā)和改革
流行音樂反映出一短時期內對音樂美的評價標準,在課程改革后的教學過程中,更加要注重對流行元素的關注,教師對這一方面的把握影響著學生對于流行音樂正確的審美判斷能力。從拓展空間這一層面來看,流行音樂在時間發(fā)展上占去了更大的優(yōu)勢。在最初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會運用流行音樂調節(jié)課堂氣氛。隨著音樂課程的不斷改進,流行音樂不再充當裝飾品的作用,而正式成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為促進課程資源的范圍更加的寬廣,流行音樂的選擇也應該更加的有序,從而使選取的音樂能夠更好的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案例:流行音樂中往往包含了多種多樣的音樂素材,有民族風、 R&B、HIP-TOP、古典音樂等等。通過對流行音樂的欣賞,達到對傳統(tǒng)音樂的興趣以及對最新音樂風格的了解,具有很好的信息傳播作用。在結合教材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shù)倪x擇一些流行音樂用于課堂學習。例如網(wǎng)上評論中所謂的“中國風”音樂,以周杰倫為代表的音樂,《千里之外》、《菊花臺》等,他的“中國風”是結合民族音樂和R&B風格的新的音樂,在課堂中的引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進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增強民族音樂的宣傳力度和廣度。
總而言之,要更加全面的發(fā)展音樂教育事業(yè),更加有效地實施音樂課程標準,更好的完善音樂課堂教學,更深入的培養(yǎng)音樂審美能力,這將是我們將要進行思考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王安國.從實踐到?jīng)Q策——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
[2]胡知凡.藝術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