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宏
當《時間都去哪了》這首歌風靡大江南北之時,我們也想追問現(xiàn)在初中生的時間都去哪了,因為現(xiàn)在不少學生作文透露出令人震撼的信息:缺乏真實的生活和感悟。這與家長、教師對學生的誤導有關,他們往往會向學生推薦優(yōu)秀作文、滿分作文。在此影響下,不少學生會花大量時間關注這些范文,文中的事例往往也被他們移植,所以真情實感自然缺乏。
但是,對于初中生而言,作文必須尊奉“真”的原則,做到有感而發(fā),現(xiàn)就此做一番探究。
一、開辟興感之徑
中學階段,學生身心發(fā)展還未定型,對未來的憧憬、感慨必然會很多?;▓F錦簇的自然、異彩紛呈的社會、包羅萬象的人生和變化發(fā)展中的自我都是關照的對象,也是抒寫的對象。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分這四個系列融入、關照和梳理自己的生活及感受。例如靜坐小河旁,欣賞朝陽、小橋、垂柳、飛燕等景象,必然會生發(fā)對恬靜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留意小區(qū),耄耋老者多年如一日地義務清掃路道,必然會引發(fā)尊老贊老之情;融入生活,關注身邊,每一個片段都會讓人回味,回味之時,必然會用滿腔的熱情去親近擁抱生活;反省自我,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如少年時期那樣純真,變得巧言多變,甚至動輒謊言相加,必然會感慨自己驚人的退化。
但不可回避的是,完整的生活應該是自然、社會、人生和自我的有機融合。所以,最初的探尋興感的途徑可以從這四個系列單方面融入,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后,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傾心關注與融入自然、社會、人生、自我四者融合的世界。這就要求學生既能寄情山水,又能心系社會和蕓蕓眾生(包括自我);甚至達到更高層面——在山水自然里關照自我、社會和人生。詩人將個人乃至世人的悲歡離合與月的陰晴圓缺關聯(lián)起來,天人合一的理念融貫其中,全詩境界頓出,情感真摯而深沉。當然,這種融入會比較困難,畢竟學生的閱歷和能力有限,但必須明確這個方向。
二、助力興感之法
事實上,學生作文之所以缺乏真實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不懂得運用多種多樣的方法為自己的作文“涂脂抹粉”。教學時,教師要積極從以下三個方面指導:
1.語言特色要典型化?!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要求:“要積極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激發(fā)學生語言思維,培養(yǎng)全面的語言素養(yǎng)?!睂W生作文是對漢語言的組織和運用,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語言,在生活中運用語言文字。例如,講解完“撬邊兒”中“撬”應為“繰”的誤寫之后,一位學生就極其用心地將“繰邊”兩字貼在他媽媽縫紉店的門口,引來眾多顧客,生意火爆;學生就將這件事寫了出來,抒寫他被媽媽表揚之后的快樂心情。從這個角度寫感慨,一般學生想不到,但卻是有感而發(fā),真切、自然而獨特。
2.口語交際要多元化。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但現(xiàn)實中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往往被眾多老師忽視。語文教師要想方設法培養(yǎng)學生在口語交際的環(huán)境下妥善地說出所興之感,例如在校園廣播站設置“真情表白”專欄,開展“我是故事大王”系列活動……這樣讓學生多角度接觸生活,了解生活,學生真實地關注周邊世界和人物,真實地表達豐富多彩的人情世態(tài),更可促動學生思考與實踐,從而真切地融入生活。經(jīng)過長時間的實踐,學生的作文素材必然日益豐富,抒發(fā)的情感也必然更加真實。
3.表現(xiàn)手法要多樣化。一篇好文章往往離不開好的表現(xiàn)手法,以朱自清的《春》為例,作者為表達對春的喜愛之情,綜合運用了擬人、比喻、反復、用典、排比等手法,將春寫得形象而生動,細微而感人。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教材里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都是必須精讀的文章。這一點往往又被不少學生乃至語文教師漠視,他們往往舍近而求遠,尋求時下的作文選,這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有心的語文教師應該在每單元教學結束之后,幫助學生梳理經(jīng)典作品里的獨特技巧,并且嫁接到作文中。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為例,作者在文中帶著讀者去看和想象濟南冬天溫晴的景象,并運用擬人化手法使得文中的一切景物都帶上人的情感。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在文章中變換使用手法,最大程度地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接著讓學生模仿文本寫一篇以“春天”為題目的片段作文:
三月,春姑娘姍姍而來
閉著眼睛想象吧,熱情的燕子歡歌熱舞為她引路。春姑娘穿過身著綠衣、一碧萬頃的麥田,駐足在熱情相迎的迎春花前,貪婪地呼吸著鄉(xiāng)村芬芳的泥土氣息。小伙子們甩去厚重的棉衣,姑娘們穿著五彩繽紛的錦衣,他們翩翩起舞,歡騰著迎接春姑娘的到來。
就這樣,春姑娘來到我美麗的家鄉(xiāng)。
學生的模仿雖然簡單,但是想象獨到,情感真摯,將春寫得色彩斑斕,富有活力。其實,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的寫作很大程度上還要靠模仿。語文教師最需要做的就是給予正確引導,幫他們透徹分析文中運用的各種文學表現(xiàn)手法,架構課文閱讀與寫作的橋梁。在此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始終牢記一個循序漸進的原則:起初階段,可以進行片段模仿練習;然后再引導嘗試模仿全篇作文。
三、更新興感之源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他們會經(jīng)歷越來越多的人和事,他們的閱歷會逐漸豐富,思辨能力也會隨之增強。在此背景下,教師要敏銳、及時地引導學生重新審視和整理過往對自然、社會、人生和自我的感悟。
具體來講,教師應要求學生分系列編輯自己的習作,習作完成之后的某一時間,應專門設置習作回看課。在這種課上,學生要對自己和他人的習作在字詞句等方面重新批改,更要努力讀出新感覺,添加新感悟,運用新技法。
總之,當社會越來越復雜之時,初中生更應保持一份純真,堅持在作文中抒寫真情實感,這是作文育人功能的體現(xiàn)。對于語文教師而言,要站在育人高度幫助學生持續(xù)不斷地尋找興感之源,開拓性地梳理興感之法,并且使得這些感悟不斷得到更新和升級。相信假以時日,學生寫出的文章必將真實感人,他們的人生大作也將魅力四射。
(作者單位:南通市海安縣城
東鎮(zhèn)西場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