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劉大紅
經(jīng)??吹接薪處熢趯W生作文的評語中寫道,“人物太扁平化了,能不能立體一點”或者“事件經(jīng)過太普通了,能不能曲折點啊”?而學生看到這樣的評語多半會覺得無所適從,因為他覺得自己看到的人物或者經(jīng)歷過的事件就是這樣的,原本就沒什么曲折,怎么能寫出曲折呢?那么怎樣才能讓作文中的情節(jié)多一點曲折呢?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從四個“一”入手,較為巧妙、直觀地讓學生掌握了欲揚先抑這種寫作手法。
一、把對人的真實態(tài)度先遮一下
這種寫法就是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不交代人物身份或者故意在讀者心目中留下不良印象,也就是說明明想要贊美某個人物,卻偏偏從劣處寫起,然后在文章的結(jié)尾處交代人物的真實身份(或者本來面目),形成反差,出乎意料,對比映襯,印象深刻。比如在學生作文《那根銀鏈子》中,作者把故事的環(huán)境選在擁擠的客車里,再把聚焦點放在一個衣著另類的“小混混”身上:“那個人頭發(fā)染成枯草一般的顏色,而且根根黃發(fā)上指,臉上的青春痘煞是刺眼,脖子上還掛著一根明晃晃的銀鏈子,疲倦的雙眼卻緊盯手中的手機,沉浸在自己的手機世界里。”當中途上來一位老人需要座位,幾乎所有的人都在以各種借口拒絕讓座時,那個“小混混”卻主動站了起來,非常熱情地給老人讓座。如此一來,文章前后構(gòu)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告訴我們,不要依貌取人,思維定勢看待周圍的人,不要輕易給別人下結(jié)論。
二、把讀者的胃口稍吊一下
在文章的開頭故意設(shè)置某種意外的情境,引起讀者關(guān)注,卻又不立即告訴讀者結(jié)果,有意吊一下讀者的胃口,激發(fā)閱讀欲望,最后才揭開謎底,讓讀者恍然大悟,文章波瀾頓生。比如在學生作文《偶遇》的開頭,作者先寫在花鳥市場買金魚時,碰到一位濃妝艷抹的女子也在挑金魚,“她穿著一身很是奇怪的衣服,好像是舞衣。臉上涂了粉,眉毛畫得細細的,像根快斷的線,眼睫毛比牙刷毛還長,眼睛旁涂了深色眼影,貌似是當下比較流行的煙熏妝。”這樣濃墨重彩地刻畫年輕女子的外貌衣著,讓人頓生疑惑。當“我”離開市場時,沒想到她也一直緊隨身后,直到來到某小區(qū)102室,“我一想,不對勁兒,102室聽說住的是個孤寡老人,平時都沒人去,她是誰呢?該不會要做什么壞事吧?”第二次設(shè)疑,交代了102室主人的身份,為下文揭開謎底做鋪墊。“我悄悄跟了上去。”偷聽她們的對話,謎底揭開,原來這位姑娘是一位戲曲演員,演出剛結(jié)束還沒來得及卸妝,便來看望她們一直照顧的孤寡老人。習作中不住地設(shè)疑,吸引讀者,同時又注意釋疑,前后照應(yīng),一氣呵成。
三、讓讀者的感情多轉(zhuǎn)一圈
作文中,無論是正面描寫,還是反面映襯,其目的都是為了調(diào)動讀者的感情,激起讀者感情的共鳴。我們?nèi)绻プ×诉@個規(guī)律,寫作時就不妨讓讀者的感情多轉(zhuǎn)幾圈,達到欲揚先抑的目的。比如一篇作文《留點感激在心中》,開篇便極言自己對補鞋老人吆喝聲的厭煩與抱怨,好不容易有個可以睡懶覺的星期天,卻被老人一聲接一聲的吆喝聲徹底攪和了,相信很多同學都有共鳴;也正是有了這種厭煩與抱怨,才產(chǎn)生了想捉弄補鞋老人的想法,并且馬上就有了“妙計”,便“故意從垃圾箱中找雙破鞋子讓他給補補”。行文至此,不同的讀者或許會對“我”的做法有不同看法,有贊同的,也有反對的;有會心一笑的,也有覺得欠妥的,然而,令“我”沒想到的是,三四天以后,晚上放學回家,發(fā)現(xiàn)補鞋老人正等在門口給“我”送鞋,一時間,“我”的羞愧、后悔與感激的思想感情和老人勤勞、和善、充滿愛心的品性交織在一起,抑揚之間,老人的鮮明形象便躍然紙上。
四、把故事的結(jié)局先瞞一會兒
在作文中,我們可以利用“誤會”的處理方式,把人物對某一事實的真相作出與之相反或毫不相關(guān)的判斷作為情節(jié)的基礎(chǔ),由此來展開矛盾沖突,塑造人物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講,誤會的過程也是蓄勢的過程,誤會越深,最終給人的震撼越強烈。所以不論何種誤會,結(jié)尾一定要解開謎底。學生作文《海外歸客》中,作者通過“我”對“伯父”的誤解和重新認識,較好地表現(xiàn)了“伯父”的高尚品質(zhì)。文章前部分先貶低“伯父”:從海外歸來不帶禮物,太摳門,連遠房叔叔都不如;形象無風度,“黑瘦的臉上爬滿了皺紋”;穿著老土,“一身半舊的中山裝”,這些都是貶抑“伯父”。文章后部分,“我”從“伯父”與父親的告別中,了解到他是一個慷慨大方、重情講義、熱愛故鄉(xiāng)的人,他的內(nèi)在的精神美頓時使“我”肅然起敬,“伯父”的形象在“我”眼里和心里高大起來,引發(fā)我“流下了愧疚的淚水”??梢娗捎谩坝麚P先抑”的技法,能提高文章的質(zhì)量,收到了感人的效果。
不過,需要提醒學生注意的是,在使用這種手法時,不能抑得過多,而揚得不夠,這就背離了初衷。此外,必須要注意的是使用欲揚先抑的手法,開頭要根據(jù)中心表達的需要選準人物或事物不協(xié)調(diào)的兩個對立面,滲透截然相反的兩種情感。
(作者單位:霍邱縣龍?zhí)吨袑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