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友明
材料作文中的背景性詞語往往是命題者著意營造的某一種情境,不同的背景性詞語引發(fā)的思維走向是不同的,尤其是敘述類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不光要注意材料中的一些關鍵性詞語以及因果關系,還要注意材料中的背景性詞語,這樣才不會偏離論述的角度,才能使作文的立意更為準確深刻。如: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時下浮躁的娛樂行業(yè)流行一種所謂的“炒作”,方法無奇不有,花樣迭出。這種情況讓人想起了挪威著名小提琴家歐雷·布爾的故事。
年輕的他在歐洲巡回演出時好評如潮,但米蘭著名評論家在報紙上寫道:“他是一位未經(jīng)正式訓練的音樂家。如果他是一顆鉆石的話,他還處于粗糙、未經(jīng)雕琢的狀態(tài)?!泵鎸@種情況,年輕的歐雷至少有兩種選擇:一是置之不理,因為說他好的聲音太多了;一是用時下流行的“炒作”,打官司。但是歐雷卻選擇了聽取評論家的建議,并根據(jù)評論家的意見,苦心鉆研技藝,面壁十年,終于在26歲時成為世界級著名小提琴家。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cè)面、一個角度構(gòu)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話題,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這是一則敘事類的材料作文,抓住“關鍵詞或關鍵句”,再運用“由果溯因”的方法盡可能多地找出材料的含義。
(一)從小提琴家的角度:“歐雷卻選擇了聽取評論家的建議,并根據(jù)評論家的意見,苦心鉆研技藝,面壁十年,終于在26歲時成為世界級著名小提琴家”由此可以提煉出(1)人要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2)傾聽忠言,完善自我,走向成功;(3)要苦練自己的基本功,切實提高自身素質(zhì)。
(二)從評論家的角度:“著名評論家在報紙上寫道:‘他是一位未經(jīng)正式訓練的音樂家。如果他是一顆鉆石的話,他還處于粗糙、未經(jīng)雕琢的狀態(tài)?!庇纱丝梢蕴釤挸觯?)人要敢于說真話;(2)不管有多少人與自己的意見不同,只要認為自己的是正確的,就要敢于堅持。
但是,這還不夠,材料中背景性詞語“時下浮躁的娛樂行業(yè)流行一種所謂的‘炒作,方法無奇不有,花樣迭出?!蔽覀冞€沒有考慮。 這是作文內(nèi)容與當前生活聯(lián)系的表現(xiàn),行文時可以用對比的方式,從當前有些人的浮躁心理入手,要求人們面對浮躁炒作的時代更應該“正確看待自己,認真對待別人的意見”。這樣的立意就更有現(xiàn)實意義,也更合乎命題者的命意傾向。因此,注意敘述性材料中背景性詞語,是有益于正確審題立意的。
一、找準背景性詞語,確立最佳立意
(2013全國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發(fā)現(xiàn)并買下一塊晶瑩剔透、大如蛋黃的鉆石。他請專家檢驗,專家大加贊賞,但為鉆石中有道裂紋表示惋惜,并說:“如果沿裂紋切割成兩塊,能使鉆石增值;只是一旦失敗,損失就大了?!痹鯓忧懈钸@塊鉆石呢?商人咨詢了很多切割師,他們都不愿動手,說是風險太大。
后來,一位技藝高超的老切割師答應試試。他設計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導年輕的徒弟動手操作。當著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鉆石切成兩塊。商人捧起兩塊鉆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師說:“要有經(jīng)驗、技術,更要有勇氣。不去想價值的事,手就不會發(fā)抖?!?/p>
這則材料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介紹背景性材料。這個背景性材料告訴我們,這不是一般的鉆石,可謂價值連城;同時很多切割師都不愿動手,說是風險太大。因而作文的審題立意要緊緊扣住“風險”這個背景性詞語。只有在這個“風險太大”背景下,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年輕的徒弟切割鉆石的“勇氣”。這就要求審題立意時要把握住“風險”“勇氣”這兩個關鍵詞,才為切合材料的最佳立意。像“面對風險的勇氣”“ 用勇氣澆灌風險之花”就是非常切合材料的最佳立意。
二、注意背景性詞語,確定深刻立意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莫言在瑞典文學院發(fā)表的演講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中秋節(jié)的中午,我們家難得的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正當我們吃餃子時,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了我們家門口,我端起半碗紅薯干打發(fā)他,他卻憤憤不平地說:“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干。你們的心是怎么長的?”我氣急敗壞地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給你紅薯干就不錯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了老人碗里。
請在材料的含意范圍之內(nèi),自定角度,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詩歌除外),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從學生的作文來看,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立意為怎樣去對待弱勢群體、身教重于言教、 尊重與歧視、施舍與舍施、善心不是表演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等,這都是好多學生都能讀出來的,但是要想真正確立一個更有深度的文意來,一定要反復閱讀材料,圈中其中緊要的背景性詞句。像文中出現(xiàn)的“一個中秋節(jié)的中午,我們家難得的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 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原來這是一則要表述處于困境中的如何幫助弱勢群體的材料。我們可以再深入地思考一下,富有的時候如果能幫助別人,那是情理中的事情;而在困境中也能伸手援助別人,那就更加令人欽佩了。母親不就是這樣的人嗎?因此,我們還可以立意為“物質(zhì)的匱乏,精神的富有”。我們能抓住這個背景性詞句,那么審題立意一定會有所超越,達到立意深刻的要求。
三、關注背景性詞語,確保整體立意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帝堯時,中原洪水成災,百姓愁苦不堪。
鯀受命治理水患,用堵截的辦法治水,就是拿泥土來堵截洪水。結(jié)果洪水堵塞不了,反而愈漲愈高。他甚至偷用了神奇的“息壤”來做堵障,用了九年時間,洪水未平,最后被處死!
接著鯀的兒子禹繼續(xù)治水。他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規(guī)劃水道,帶領民工逢山開山,遇洼筑堤,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成功解決了水患!
要求:①選好角度,確定立意;②題目自擬;③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④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⑤不少于800字。
對于此則材料,好多學生都能從鯀的角度立意為:做事不能像鯀一樣蠻干;從大禹的角度立意為:做事要像大禹一樣講究方法。但是學生往往忽略了開頭一句背景性材料——帝堯時,中原洪水成災,百姓愁苦不堪。其實治水的方法,堵截和疏導本來沒有什么高低之分,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小溝小河用鯀的“堵截”法未嘗不可,用禹的“疏導”法未必科學合理。而此則材料的背景是“中原洪水成災”,這是洪水,因而才有“堵截”九年未平,“引洪水入海,成功解決了水患”的不同結(jié)果。這就說明鯀治水沒有看清水勢,而禹能看清水勢,采用合理的方法。因而如果看清了這則材料的背景材料,從整體上加以立意,一定會得到更好的效果。
對敘事類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不光要注意材料中的因果關系,還要注意材料中的背景性詞語,這樣才能準確、全面、深刻地立意。
(作者單位:昆山開發(fā)區(qū)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