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肖楊
【摘要】對于當代都市中學生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不少人會不自覺地流露出堪憂的神情?!邦j廢”“自我”等負面評價更是與他們如影隨形。本文對當代中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試圖深入了解他們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看法。
【關鍵詞】生活態(tài)度;調查;高中生
談起當代都市中學生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不少人會不自覺地流露出堪憂的神情?!邦j廢”“自我”等負面評價更是與他們如影隨形。90后所謂在“蜜罐”里長大的這一代孩子,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到底是怎樣的呢?筆者有意對當代中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試圖深入了解他們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看法。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訪問的形式進行,采訪對象為上海某校高一、高二共8個班的全部學生。調查有效問卷為315份。
一、壓力——難以承受之重
北京、上海作為高考特區(qū),歷來為其他省市所艷羨。但調查發(fā)現(xiàn),上海的高中生并不顯得輕松。除了早早決定通過出國等渠道來緩解高考壓力的學生之外,其他的學生也都不得不去擠那一座名為“高考”的獨木橋。雖然高考不能決定人的一生,但它確實能影響著人的一生,所以備戰(zhàn)高考便成了上海高中生現(xiàn)今的主要任務。上海高中學生肩上沉重的壓力源自何處呢?
調查顯示:有接近六成(57%)的中學生將學業(yè)壓力的來源歸結于自身;另外,家長的影響也占據(jù)了相當大的比例,有39%的學生認為,壓力直接來源于家人;同時還有三成以上(32%)的學生認為,壓力是老師施加的;然而,與以上三方相比,認為是壓力是他們真正的競爭對手——同場競技的“同窗”給予的比例明顯要小,只占兩成;而感覺生活毫無壓力可言的受訪者,則不足一成。
由此不難看出,當代上海的高中生,大部分還是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能夠主動給自身施加壓力來完成學業(yè)。而接近被調查人數(shù)四成的受訪者認為學業(yè)上的壓力主要來自家長的這一狀況,也應該引起廣大家長的注意。如何讓孩子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如何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是家庭教育以及避免孩子和家長之間產生矛盾的關鍵。同時,認為主要壓力來自于競爭對手的,只占受訪者的兩成。這一數(shù)據(jù)也足以說明,不少學生還沒有將學習真正當成是自己的事,沒當成是證明自己價值的途徑。究其原因,家長以及老師對學生過多的關心和干預,很可能是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因素。
面對來自多方面的壓力,當代高中生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呢?背負家庭和學校過多期望的學習是枯燥而乏味的,面對這樣的生活,又有多少人能夠總是報以微笑呢?
調查結果顯示:當面對挫折曾有過極端想法的占53%;面對挫折從來沒有過極端想法,自認為比較樂觀的占47%。從數(shù)據(jù)上看,令人吃驚的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曾有過極端的想法,足以讓廣大的家長和教師警覺起來——當代高中生的心理竟如此脆弱,承受挫折和緩釋壓力的能力如此之弱。生活中的挫折和壓力無處不在,如果不能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堅韌的精神,教會學生正確疏導壓力的方法,而只是一味強調學習、高考的重要性,在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上顧此失彼,最終很有可能釀成苦果。
二、父母——愛你在心口難開
90后出生的這一代中學生,一方面被公認為是“蜜罐”中泡大的孩子;同時,他們身上普遍缺少感恩之心,情感淡漠,這也是遭到非議比較多的一方面。于是,筆者就這一敏感問題,也作了有針對性的調查。
在對“你認為以下哪種情感對你而言最為重要”這一問題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74%的人選擇了父母親情。在很多人心目中,父母親情理所當然地超越了其他感情,成為中學生心中最有分量的情感??梢?,父母含辛茹苦的養(yǎng)育之恩,孩子們是早已銘記在心,根深蒂固的。而戴在他們頭上的“情感淡漠”的惡名也就不攻自破了。但對于內心如此看重的父母,孩子們和父母的交流為什么又呈現(xiàn)出“愛你在心口難開”的尷尬局面呢?
在與父母交流情況的這一問題的調查上,選擇“一個月與父母交流3次以上”的人數(shù)最多,占47%。這一數(shù)據(jù)表明,近一半的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是比較融洽的,溝通是比較及時有效的。然而,接下來卻有四分之一的受訪者選擇了“一個月與父母交流僅1~2次”,更要引起人們思考的是,10%的學生選擇了“與父母沒有交流”。由此看來,在當代都市,雖然家庭經濟條件較從前有了很大飛躍,為人父母者的文化素養(yǎng)也普遍有了很大提高,但兩代人之間存在的“代溝”卻并沒有得到“平復”。為人父母者,渴望了解孩子的內心;為人子女者,感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而兩代人之間卻存在如此嚴重的溝通障礙。這一矛盾的形成,筆者認為關鍵還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出現(xiàn)了問題。和諧愉快的交流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平等民主的基礎之上的。任何凌駕于對方之上的、不能觸及到對方心靈的溝通都將可能以失敗告終。
三、早戀——無力承擔的“愛”
中學生早戀,曾經這是一個多么敏感的話題。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無論是社會輿論還是學校和家庭,對待中學生早戀的現(xiàn)象不再是“談虎色變”了。開始變強硬的硬堵策略為溫和的疏導方針。于是,當代的中學生們也能大膽地吐露自己對早戀的看法。從問卷得到的數(shù)據(jù)來看,79%的受訪者明確表示贊成,其中有53%的認為只要是真情,就都是可貴的;10%的人認為早戀是因為缺乏關愛,尋找寄托;另有16%的人對待早戀的態(tài)度則是,只是玩玩,不必認真;只有21%的人表示愛情是我們目前現(xiàn)在無力承擔的。
這樣的調查結果表明,現(xiàn)今的時代氛圍寬松了許多,尚未成年的中學生們也都敢于談論對愛情的看法?!罢媲槎际强少F的”這句話當然沒有錯,但是需要引起關注的是10%的受訪學生是因為“缺少關愛”,從而通過“早戀”來“尋找寄托”。我們常說,現(xiàn)在的家庭都是6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為什么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孩子卻覺得缺少“愛”,從而從“早戀”中去索取他們缺失的關愛?更有甚者,16%的受訪學生對待早戀的態(tài)度竟然是“玩玩,不必太認真”。曾經被多少心理學家社會學家認為的,早戀的美麗之處就在“真誠”“純潔”,而對早戀持“玩玩”態(tài)度的學生,他們的感情能是“真誠”和“純潔”的嗎?以這樣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對待感情,不僅影響學業(yè),更影響學生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在將來的人生中,也可能會因此而釀成悲劇。這些不能不引起家長、學校和社會的關注。其他的21%認為“愛情是我們目前無力承擔的”的受訪者,他們屬于比較理性的一類人,他們并不視“早戀”為“洪水猛獸”,但是他們有明確的目標意識,所以能夠理性地用理智克制情感,將精力集中到學業(yè)上。
四、學業(yè)——想說愛你不容易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而當代的高中生對于自身的學業(yè)持有怎樣的態(tài)度呢?在本次調查中,認為“學習很累,但是自己應該做的,我會努力做好”的最多,占55%;其次有高達33%的人認為“不喜歡學習,攝于各方面的壓力,不得不學”;因為“討厭學習,為此和父母老師關系都鬧很僵”的,占5%;選擇“能從學習中得到快樂,很喜歡學習”的,僅占8%。
這樣的調查結果,應該是家長、老師以及社會所不愿看到的。三年幼兒園、五年小學、四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學本科,當代的孩子,至少有19年的時間是在學校接受正規(guī)的教育。在學校接受全日制的學習,伴隨著當代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成長過程之中。他們人生中最單純、最有青春活力的時光,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能不能從學習中獲得快樂,直接決定著學生能不能有一個值得懷念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生活質量。但從以上少得可憐的8%這一數(shù)據(jù)來看,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并不喜歡學業(yè),更感覺不到快樂。學習對于他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負擔。好在半數(shù)以上的學生能夠意識到,學習是學生應該做的事情,從而能夠主動要求自己努力做好。而33%的受訪者,處在攝于壓力而不得不學的境況之中,學校、課堂、作業(yè),對他們來說應該是一種煎熬。最可悲的是那5%的因為厭學而和父母老師鬧得很僵的學生,可想而知,正值花季的他們,生命的樣態(tài)該是多么的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