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欣
2014年年初,教育部建成了全國聯(lián)網的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tǒng),對于推動教育均衡發(fā)展、提高教育管理效率都大有益處,尤其是極大地方便了家長。但仍有家長向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投訴轉學困難。群眾利益無小事,問題究竟出在哪里?近日,教育部發(fā)出《關于建立完善處理群眾投訴中小學生學籍管理相關問題工作機制的通知》,在筆者看來,可謂找準了癥結,建立了清晰的工作機制,有助于問題的合理、妥善解決。
電子學籍投訴機制的建立,看似是針對教育管理中的一個小問題,但反映出的是對群眾利益的關切,是一種積極的正視問題、解決問題的工作思路,也帶給我們許多關于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深入思考。
首先,推進依法治教,明確管理權限很重要。電子學籍投訴機制中,非常明確地規(guī)定了從學校到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責任?;A教育規(guī)模龐大,地域、區(qū)域差異明顯,因此才有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這意味著,群眾不管向哪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反映問題,最終還是要由直接主管部門調查解決。對于處理程序有爭議的,應由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裁定??吹贸觯熑螁挝辉绞敲鞔_,群眾就越是知道該誰管,是誰的事兒,就越能有效減少爭執(zhí),既避免推諉扯皮,也避免無從下手。
其次,要有問題“分診”機制,做到不越權,不擅權。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負責任,并不是要在管理中大包大攬,而是快速地給予反饋,明確告知問題應由哪一級部門解決。“分診”流程越是清晰,群眾就越是知道問題出在了哪兒,辦事卡在了哪兒,就越便于監(jiān)督和催促,避免石沉大海。
再次,問題能否解決,要有清晰的結論,明確告知,及時執(zhí)行,切忌含糊其詞或議而不決。針對電子學籍的投訴事件,教育部對于如何核查和處理都有明確的時間要求,這一點值得贊賞。因為問題的結論和執(zhí)行越是明確,越是能夠督促對符合政策和條件的加快辦理,越是能夠對不符合條件和政策的加快澄清和說明原因,越是讓該受到權益保護的群眾放心和安心,讓無理取鬧者熄心和死心。
最后,有了暢通的問責渠道和監(jiān)督機制,才能促使依法行政,提升服務水平。群眾反映的“辦事難”,一是因為有了問題不知道直接找誰,二是有了委屈不知道向誰傾訴。本次投訴機制的建立,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暢通受理群眾投訴的渠道,明確投訴電話和郵箱,并安排人員負責受理投訴、督辦解決問題,通過多種渠道做好政策宣傳,為群眾答疑解惑。有了清晰的投訴服務網絡、服務體系和服務渠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有病亂投醫(yī)的情況。
群眾利益無小事。建立中小學生學籍問題投訴機制是一項推進管理民主進程的有益探索。再往長遠看,任何行政系統(tǒng)決策機制都不是完全自足的,對于行政部門已經作為,但群眾仍不滿意,仍然糾結上訪的事情,可以進一步訴諸司法系統(tǒng)。總之,群眾依法表達訴求、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問題,政府依法行政,是推進依法治教、依法治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