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紅珊
摘要:“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法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帶來真實的語文感受,能很好地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適應社會發(fā)展的中職學生。在教學中,本人在立足文本教學,提升中職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更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創(chuàng)設“收”“放”自如、“動”“靜”相生的課堂,既實現(xiàn)了語文課堂的真實感,又提升了中職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中職生;真實的課堂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內核”支撐的現(xiàn)代教育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它的探索與發(fā)展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樣的課堂容易忽視學生的“潛心會文”,忽略學生愉悅幸福的課堂感受,不算是真實的課堂。因為真實的語文課堂是一種師生能夠自由相處,學生能夠自由感受語文美并擁有愉悅幸福感受的課堂,“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能給我們帶來這種真實的感受。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是以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為目的,重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使教育更加關注學生個性自由、自主和全面的發(fā)展。
一、“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實踐探索的意義(1)從課堂教學來看,“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積極創(chuàng)設有效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調動中職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性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中職生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2)從教學過程來看,“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能充分體現(xiàn)三大基本原則:培養(yǎng)中職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通過課內外的有機結合培養(yǎng)中職生的自學能力;以中職生的需求作為教學設計的基石,重在衡量中職生參與、合作、互助的能力。
(3)從教育效果來看,“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勇于展現(xiàn)自己、勤于思考、善于參與,讓學生努力在課堂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和其內在的價值,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從而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
二、如何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中職語文課堂1庇造瑯瑯書聲的課堂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培養(yǎng)中職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學立足文本,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語言的美。
讀是語文教學的一扇窗,是語文教學的根,因此,瑯瑯的書聲是語文課堂最美的聲音。然而,在現(xiàn)代信息教育技術大行其道的今天,走馬觀花式的多媒體課堂更多地取代了瑯瑯書聲的教室,不但忽略了學生潛心的涵泳和體悟,更與“立足文本,感受語言美”的語文教學南轅北轍了。
為守護語文教學這一美的特性,我在課堂中努力將朗讀實踐活動落實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朗讀首先需要培養(yǎng)學生放聲讀,做到聲聲入耳。宋代朱熹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只是要多讀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而空曠的場地容易讓學生放開心扉大聲朗讀,于是我把全班學生帶到寬闊的運動場,給每人一篇情感強烈,斗志昂揚的文章——《少年中國說》,就節(jié)奏的輕重緩急,聲音的抑揚頓挫等方面給予細心的指導,下課鈴聲尚未響起,全班學生齊聲誦讀的“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已響徹校園,每一個同學都不由自主地給自己送上最熱烈的掌聲。
由室內教學遷移到室外實踐,由課外知識回歸到課內文本,我們更需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動,在讀中感悟。在學習史鐵生的《合歡樹》時,我要求學生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聯(lián)系實際,把自己的母親和作者母親相似的地方朗讀出來和大家分享,比如有的學生覺得作者筆下的母親和自己的母親同樣愛種花草,于是把該文段大聲朗讀出來;有的學生有感于自己的母親和文中母親同樣推車送兒子去看病這一情節(jié),也大聲地朗讀出來;《合歡樹》中有部分文段描述兒子因思念母親,內心極想回去當年和母親一起生活的老屋卻又不敢回去這種相當復雜的情感時,有一個同學在讀的過程中哽咽起來,原來她和文中的兒子一樣,因太想念自己已逝世的母親,在朗讀過程中真實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
在后來的教學中,學生逐漸成為朗讀的主人,我相信,當學生站起來朗讀的時候,他感受到的不單是和文本間更近距離的對話,更收獲的是對自己語言能力的提升,自信心提升的那種喜悅。
2庇造“收”“放”自如的課堂
“收”“放”自如的課堂不僅體現(xiàn)了語文老師駕馭課堂的能力,還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將中職生的學習與實際社會發(fā)展相結合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教會了中職生將來源于生活的語文回歸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極其重要,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收”“放”自如的語文課堂。
“收”可以在課堂的任何時候,可以是課堂伊始啟發(fā)性的開篇,也可以是課間技巧性的點撥,也可是課后總結性
的點題,總之是機智又巧妙地把學生即將游弋于語文邊緣的思緒“收”回,做到一切盡在掌控之中。
“放”則是將教材合理地向外延伸,讓學生把眼光放到廣闊的課外世界。學習王蒙的《善良》一文時,我建立小組合作學習形式,針對當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善惡現(xiàn)象給各小組下達不同的學習任務,如安排兩個小組分別找善舉和惡行方面的視頻,安排另兩個小組查找社會上善舉和惡行的相關事件,各小組各司其職,各盡其能,我則安排一節(jié)課給各小組進行資料展示。同時,我指導學生在看視頻、讀資料時如何利用課文中的觀點去辨析這些善惡是非,借此引導學生對當前社會善惡的思考。
“放”是教師對文本知識的深入補充和適當外延,使學生能參與交流積極談論,既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又培養(yǎng)學生探索發(fā)現(xiàn)、思考社會的能力。
語文來源于生活,也應回歸生活。語文課堂既要引導學生從語文中尋找生活,感悟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更要不斷引進社會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道理。
3庇造“動”“靜”相生的課堂
語文課應該“動”起來已經成為一種共識,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與此同時,課堂也應該給學生“靜”的機會,動靜結合,才是一節(jié)有用的課堂。
中職學生雖文化學習薄弱,但他們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因此,我以學習《林黛玉進賈府》一文為例讓學生“動”起來。我讓學生欣賞人物王熙鳳的圖片并對人物進行肖像寫作訓練,同時融入課文中王熙鳳那種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寫完后將自己的作品與文中有關王熙鳳的文段進行比照,由此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同時進行知識拓展遷移,我指導每個學生選取本班任意一名同學進行肖像描寫訓練,然后以拋繡球的形式將作品拋向定點位置,學生根據(jù)所撿作品描述的人物進行班級大搜索活動,配對成功者勝出,學生在這一種看、學、思、寫、玩的動態(tài)過程中感受著語文學習的樂趣。
課本劇作為一種新興的校園文化藝術,它引導學生將語文課所學的知識具體地運用到實踐中去,是學生能力的轉換和延伸。在教學中,我將《雷雨》《林黛玉進賈府》等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將現(xiàn)代詩《雨巷》改編成歌舞劇,在編排和演出過程中,學生需通過認真閱讀和理解課文,把握劇中的人物性格,構思劇本的表演技巧環(huán)節(jié),而這一過程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將課文具體化、形象化,起到寓教于劇,以演促學,以美育情的作用。
課堂中的動與靜缺一不可,真正和諧完美的課堂應該是該靜時能靜下來,該動時能動起來的課堂,動靜結合是中職教師應該追求的課堂教學境界。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融“教、學、做”為一體,重視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突出了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yè)性,既鼓勵學生參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中職生的職業(yè)技能和職業(yè)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