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和市場化傾向的加重,高校師生關系發(fā)生了較大變化,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超出了道德調(diào)節(jié)的范疇,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文章從當前高校師生關系的不和諧表現(xiàn)出發(fā),提出了重構高校師生關系,加強師德學風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師德;學風;高校;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8-0041-02
“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1]后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一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2]中國尊師重道由來已久,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在中國幾千年的燦爛歷史中,“師”,總是受人尊敬的。“老師”是中國文化血脈傳承的功臣。然而,到了科技日新月異的21世紀,以往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卻遭遇了一系列的尷尬——出現(xiàn)諸如“范跑跑”、“浙大副教授論文造假”、“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被殺”、“中央音樂學院博導潛規(guī)則女學生”等等不和諧的音符。
一、高校師生關系的現(xiàn)狀
首先,隨著中國高校擴招和市場化傾向,師生接觸的空間僅限于課堂教學,缺乏生活交往和情感交流;其次,教師在待遇、職稱、科研等方面牽扯精力過多,鐘情于利益,對真理的追求漸行漸遠,甚至還有教師認為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毫無經(jīng)濟效益,師生都在為生計而奔波,淪為名利場上的“社會主體”;再次,隨著眾多大眾傳媒手段的普及,獲取信息的手段日益多元化,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下降;最后,由于道德體系的重新建構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逐步推進,當代大學生的維權意識濃厚,積極維護自身權益,要求實現(xiàn)師生平等,有礙于制度的不臻完善,導致當代高校師生關系越發(fā)復雜化,大大超越了道德調(diào)節(jié)的范疇。
二、基于師德建設的高校師生關系的重構
如何重構師生關系呢?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內(nèi)部矛盾(即內(nèi)因)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外因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首先我們應重構教師的素質(zhì)——內(nèi)因?!皫熣撸詡鞯朗跇I(yè)解惑也”[3],唐代偉大的文學家和教育家韓愈在其《師說》中如是說。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有哪些方面的內(nèi)在素質(zhì)呢?答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包括:教師的基本素質(zhì),即“才”、“學”、“識”;教師的思想素質(zhì),即教師的政治立場、學術操守、師生關系表現(xiàn)以及對學生的感召力等等。
先說教師的基本素質(zhì),即“才”、“學”、“識”。清章學誠在《文史通議·內(nèi)篇五·婦學》中云:“夫才須學也,學貴識也,才而不學,是為小慧,小慧無識,是為不才,不才小慧之人,無所不至!”[4]又在《文史通議·內(nèi)篇二·文德》云:“夫識,生于心也;才,出于氣也;學也者,凝心以養(yǎng)氣,煉識而成其才者也。心虛難恃,氣浮易馳,主敬者隨時撿攝于心氣之間,而謹防其一往不收之流弊也?!盵5]這幾句話透露出古人對“才”、“學”、“識”重要性的經(jīng)典論述。那么何為“才”、“學”、“識”呢?所謂“才”,即完整表達學術思想的能力;所謂“學”,即對已有知識體系充分掌握的能力;所謂“識”,即從哲學高度上對資料、文獻、知識等的鑒別和辨?zhèn)文芰Γ€包括對本領域知識體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以上三者之中 “識”最重要。如果沒有這種識別真理和謬誤的能力,教師就會因循守舊、不敢越雷池一步,不具備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zhì),可以稱為教書匠了!
再說教師的思想素質(zhì),包括教師所持的政治立場、學術操守以及師生關系的處理能力等等。德國人洪堡在創(chuàng)建柏林大學的時候,曾明確提出“學術自由”、“大學自治”、“教授治?!比瓌t作為現(xiàn)代大學的衡量標準,提出這個標準的目的就在于教學與科研相結(jié)合,提倡學術民主與爭鳴,兼容并包,有容乃大,鼓勵創(chuàng)新型思維和人才的培養(yǎng)等等,但這些原則的具體實現(xiàn)手段之一,仍然是取決于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這一基點上。
怎樣才算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該重新梳理自己的道德趨向,恢復“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人生追求,淡化對名利這樣一些“社會上的事情”煩擾,以教書育人為己任,提倡“良師益友般的民主”。韓愈在《師說》中這樣寫道:“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之所存,道之所存也?!卑輲煹哪康脑谟谖颉暗馈保k法是“學無常師”;教師的主要任務在于“傳道”,能否當教師也就以道來衡量,誰先聞道,誰就有條件給人傳道,擔當起教師的職責,“所謂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因此無論年齡大小和出身,凡有道就可以為師,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教師與學生間聞道,不以年齡定先后,學術專業(yè)也可能各有所長。教師與學生相互學習、教學相長,師生關系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秉承“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胡適語)的原則,在理性的基礎上得以保留并形成新的學術觀點,大學的學術水平將得到快速發(fā)展。正如前述之柏林大學容納了諸如黑格爾、費爾巴哈、尼采等人的“異端邪說”,遂成為當時歐洲學術爭鳴的中心之一。反之,教師大搞學術獨裁,注重祖宗家法和師承關系,壓制異端,就屬于不和諧的師生關系。如西漢“今文經(jīng)學”學派,將歷經(jīng)“焚書坑儒”幸存或?qū)W者口傳心授而流傳下來的儒家經(jīng)典神學化,嚴厲壓制不合祖宗家法的“奸邪之說”,培養(yǎng)了一大堆終生專注于一經(jīng)、與社會需要相脫節(jié)的廢物,使得學術發(fā)展陷入停滯和僵化,導致漢代儒學的衰落。因此,保證師生之間和諧民主相當重要,那種教師大搞“一言堂”以及講究所謂“祖宗家法”的經(jīng)院教學法,會鉗制新思維的產(chǎn)生,泯滅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如此教育無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
說完了內(nèi)因,下面要談一下外因——高校管理制度的弊端。我國大學管理“官本位”特色鮮明,擁有教師生殺予奪的大權,掌管教師的職稱、進修、科研、經(jīng)費、待遇……儼然是學校的主體一線教師毫無話語權,更像學校的“打工仔”。在具體教學上,教學行政不分,領導身兼行政、教學、科研于一體,甚至還在擔任博導碩導,成為所謂“學官”——平時忙于各種社會事務或者行政領導工作,整天東跑西顛,醉心于官場升遷,根本無暇潛心學術,憑借行政級別,為了滿足自己私欲,對師生軟硬兼施,無償占用他人的科研成果,可以稱為“學霸”;在招考過程中,任人唯親、唯錢是舉,與自己意見相左或未施以財禮之類等等潛規(guī)則行為的學生,便武斷地嗤之以“無法培養(yǎng)深造”的結(jié)論,打擊求學者的積極性,遏制人才的激勵和選拔,可以稱為“學販”;為了自己的車子、房子,平時不認真?zhèn)湔n、講課,非要學生到他們家補課,趁機收取學生和家長那點可憐的救命錢;更有甚者,某些教師借機暗示學生或者家長要經(jīng)常送禮送物孝敬他,如果不然就會給學生“穿小鞋”——這樣的人可以稱為“學商”。
三、加強高校師徒與學風建設的策略
首先,保障高等學校充足的經(jīng)費投入,“中國未來發(fā)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根本在教育”[6],“教育投入是支撐國家長遠發(fā)展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投資,是教育事業(yè)的物質(zhì)基礎,是公共財政的重要職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jīng)費的體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7],中國要實現(xiàn)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絕對離不開現(xiàn)代化的教育以及杰出的、富有歷史責任感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教師隊伍。高等學校是傳播知識、科技創(chuàng)新的學術組織,需要遵循“學術自由”、“教授治學”、“校長治?!?、“科學管理”為基本特征的現(xiàn)代大學制度,把本應屬于科技創(chuàng)新主體——教師的話語權物歸原主,把屬于學者的權力還給學者。國家、社會和個人需要一起努力營造一個適于教育發(fā)展的寬松環(huán)境,使教師不再為職稱、待遇、房子、車子甚至婚姻、子女問題而揪心。
其次,提倡學術民主與兼容并包,依法保障教師的學術自由權,人類科技史和思想史證明,限制甚至扼殺學術自由,人類必將付出代價。
再次,樹立師德、學術標兵,形成師德的鼓勵和懲罰機制,對于不稱職的教師要堅決將他們清理出教師隊伍。
復次,建立科學合理的高等學校問責制,高等學校要自治,師生要享有學術自由,教師應當嚴守法律和道德底線,對學生和國家提供的物質(zhì)資源負責,在法律上加大對學術造假和學術不端行為的懲罰力度,嚴懲學術腐敗和招考潛規(guī)則,保證國民教育招生考試的公正、公平、公開。
最后,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監(jiān)督考核機制,廢除院士、博導、碩導或者學科帶頭人等榮譽職務的終身制,改為考核和社會監(jiān)督相結(jié)合的任期制,及時清理那些所謂的“學霸”、“學官”,切實保障師生合法權益。
中國高校教師隊伍的主流還是好的,即使存在一小撮學界敗類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也難以改變我國教師隊伍安貧樂道、教書育人的主流色調(diào)。我相信目前高校師生關系中的不和諧因素,僅僅是個別的、孤立的現(xiàn)象,中國高校教師隊伍必定能夠克服目前的困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牢記囑托,不辱使命,將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
[2](元)元好問.元好問詩詞選[M].上海:中華書局,2005.
[3](唐)韓愈.韓昌黎集(馬其昶《韓昌黎文集校注》)[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5](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五·內(nèi)篇五·史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7]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edu.163.com/100730/6CR9LN4V00293N7N.html.
收稿日期:2013-12-26
作者簡介:劉笑巖(1979—),男,四川遂寧人,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音樂教育史研究。
基金項目: 2011年度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川北燈戲數(shù)據(jù)庫建設”(SC11B025)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