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衛(wèi)平
摘 要:在新課標的《歷史與社會》(人教版)教材中,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綜合探究活動課。在初中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活動課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低效現(xiàn)象。如何更好地開展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課的教學活動是歷史與社會教師面臨的新課題?;诮虒W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提高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課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活動課;有效性
歷史與社會作為初中的一門綜合課程,在新課程背景下,其教材編排和呈現(xiàn)方式都不乏創(chuàng)新之處,特別是每一單元后都安排了綜合探究活動課。綜合探究活動課內容生動、形式多樣,力求通過各種“動手”或“動腦”的活動,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培養(yǎng)初中生的探究和合作能力。體現(xiàn)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也有利于促進教學模式的轉變,這種轉變就是由以教師為主向以學生為主的轉變。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教學低效的現(xiàn)象。如何有效地開展綜合探究活動課的教學,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課題。
一、在教學中存在低效的問題表現(xiàn)
新課程已實施多年,但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活動課理論與實踐仍相當缺乏,特別是有針對性的案例極少,教師普遍感覺難以開展,出現(xiàn)諸多問題。
1.為“探究”而“探究”
初中歷史與社會教材中探究活動設計過多,這樣有為“探究”而設“探究”的嫌疑?,F(xiàn)用教材“探究活動”形式呈現(xiàn)大量的教學內容,有的與教學進度相沖突,有的將一些不具備探究特質的教學內容羅列到“探究活動”之中,使人感到探究活動內容“形式化”。同時一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缺乏對“探究活動”目的的深層思考,對一些簡單的問題也進行探究,落入了形式的窠臼,缺乏實際內容。
2.以“提問”代“探究”
“問題”是探究式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但是,不少教師卻走了極端,把“探究式教學”變成“問題式”教學。整個課堂教學中一問一答成為常態(tài),而一些教師提出常識性的問題多,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少,量多質差的“滿堂問”幾乎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思考思維性、啟發(fā)性的問題,不斷探究、拓展,從而體現(xiàn)“探究式”教學。
3.按單一思維去“探究”
由于探究活動走了形式化、問題化的模式,學生思考被格式化,只要順著教師預計的問題一走到底就可以。當然就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學生的問題創(chuàng)新思維得不到很好的培養(yǎng)。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探究活動”的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應改變內容“形式化”的答題,讓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得到訓練。
二、教學低效問題產生的原因
1.非課堂因素
(1)學生學習習慣和生活閱歷對這種探究活動課的實施造成了一些影響。目前,大多數(shù)學生養(yǎng)成了被動學習的習慣,“學?!彝ァ眱牲c一線的生活圈使學生生成的經驗和閱歷很有限。這將會影響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活動課的參與程度,削弱課堂的實效性。
(2)課堂教學評價的單一。目前絕大部分學校和教師對學生學業(yè)的評價仍是以“考試”為主要手段,而探究的成效卻不是單單“考試”就能客觀真實地評價學生的學業(yè)。而探究對學生思維的開發(fā)成效又是長期性的,不能短時見效。甚至不少教師認為,探究活動會沒有實際效用(針對考試來說),干脆以問題的形式落實基礎知識更有“效果”。
2.課堂因素
(1)教學設計缺乏趣味性和時代性。如,教師為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占據(jù)課堂許多時間,而情境本身沒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性問題設計缺少層次性和思維含量。問題設計過于簡單,沒有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的空間,學生難以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和想象的神奇。
(2)課堂教學組織不佳。從形式上看轟轟烈烈,但學生缺乏探究情感和探究過程,只是隨波逐流,課堂組織沒能做到活而不亂、活而有序,教學缺乏有效的組織,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綜合探究活動課有效教學的處理方法
1.根據(jù)教材內容編排上的特點,將知識化整為零,歸入學科課程
教材在學科課程內容編排上的一個特色是知識點多而短小、簡略,對許多知識點到為止,甚至一筆帶過、以圖代文、以例代意,層次脈絡之間呈現(xiàn)出跳躍性的特點,這樣使不少學生對知識感覺難以理解。而每一單元的綜合探究則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正好能夠提供相應的教學材料,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因此,綜合探究課的教學,我們要抓住時機,或在新知識開始教學時導入,或在教學過程中插入,或在教學內容結束時作為階段性檢測的材料引入。如,綜合探究一《保護我們身邊的古老文明》之“誰來保護‘北京人的家園”作為《人猿相揖別》“‘北京人的足跡”這一目的導入,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的物質文化遺產對我們的重要性及保護這些人類共同遺產的必要性,這樣的活動安排使學習理解變得順理成章。要注意的是將綜合探究課整合到學科課程時切忌授課意識太濃。因為編者將特定內容編排到綜合探究課中必然有它的合理之處。
2.設計開放多維的問題,加強啟發(fā)誘導,激發(fā)學生興趣
“綜合探究活動”課的目的是誘導啟發(fā)學生去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絕不僅僅是以向學生傳授知識為目的。只有認清了這一點,才會發(fā)現(xiàn)為什么有的課堂學生思維非常活躍,發(fā)言積極,有的課堂上學生非常機械,死氣沉沉,或者沒什么話可說。好的問題能幫助學生思考,所以這方面一定要多下工夫。從問題設置到對問題分析直至對問題的歸納和總結,整個過程都要進行研究。而這個研究就需要教師認真思考研讀課標,再確定教學目標,再設計教學問題,再決定要借助怎樣的教學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最后再選擇通過什么具體方法來落實,是列表法、圖片展示法、還是材料分析法,是自主合作,還是問題探究等等。應設計具有啟發(fā)式的、開放式的問題幫助學生思考,是教師在上綜合探究活動課時應把握的核心。
3.用激勵式的語言評價,使課堂民主化,樹立學生的信心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時刻關注對學生的激勵,這種激勵應是具體的、及時的,不可千篇一律、籠統(tǒng)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F(xiàn)實的課堂評價,往往是輕描淡寫,連最基本的正常錯誤評價都沒有。教師評價學生的回答時,就要告訴學生,他的看法正確或是錯誤的,并說明原因,而且應該針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學生明確、清晰的建議。這種建議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對學生的知識層面,而應該是各個方面,如,學生的思維方向、探究方法、語言組織、語義表達、形體形態(tài)等等。評價建議也不可空洞不著邊際,更不應該是一味地指責,這樣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再一個要注意的,評價不可戴有色眼鏡,不應摻雜學生平時的表現(xiàn),否則會失去公正公平,更會打擊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當然,評價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為了表揚而表揚,為了激勵而激勵。
4.將綜合探究課與網絡教學相結合,拓展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將綜合探究活動課與網絡教學相結合,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了解現(xiàn)在,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心。如,學習“鄭和下西洋”一課,將綜合探究活動放在網絡環(huán)境下就是教學,讓學生借助網絡查詢,了解相關而又感興趣的內容,收集必要的資料。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生的主動性和興趣會得到很大的提升,探究的空間也會大大地拓展。將綜合探究活動課與網絡教學相結合,形式新穎,視野開闊,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靈感。綜合探究活動中,學生通過網絡共享平臺,可以發(fā)布大量信息,網絡也讓各地學生有了近乎面對面的交流。參與的學生仿佛經歷了一次美好的旅行,既飽了眼福、豐富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得到了培養(yǎng)。
歷史與社會探究活動課教學策略的運用,拓寬了歷史與社會學習的渠道,構建了開放的、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課程體系,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使社會教學創(chuàng)新大環(huán)境會逐步被營造出來,歷史與課堂教學環(huán)境也會得到進一步的優(yōu)化,歷史與社會課外實踐活動環(huán)境也會更加豐富起來,幫助教師較好地把握“綜合探究”這一新課程的亮點,解決教師在上這類課時普遍感到的一些困惑,將“綜合探究”的教學理念深扎于歷史與社會的土壤。這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方式的轉變,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施福榮.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課教學研究[R].中小學教材教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