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興吉
摘 要:高職學生入學的知識水平、文化基礎普遍偏低,甚至還停留在中學的水平,學習大學物理這樣的基礎課程難度普遍較大,興趣逐漸減弱。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就物理這門課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談點芻見。
關鍵詞:高職;物理教學;思維品質;培養(yǎng)
心理學指出:“學生的心智技能是在解決各種課題或實踐任務的過程中形成的,而解決課題或實踐任務,就需要有良好的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實踐證明,具有良好思維品質的人總是善于獨立思考,邏輯性、嚴密性強,并具備思考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以及善于發(fā)揮多種聯(lián)想和概括性聯(lián)想,并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我們高職學生的文化知識基礎較差,底子薄,他們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或水平實際上大多還停留在中學水平。針對這種情況,本文擬就如何通過物理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談點芻見。
1 培養(yǎng)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fā),設置比較新穎的、困難的,同時又是學生力所能及的問題,啟發(fā)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運用于解題中。例如當講到導體處于靜電的性質時,我出了這么一道題讓學生思考:一長為L的導體棒在靜電場中順著電場線方向放置時,其中一個端點的電勢為4v,問導體棒中點的電勢為幾v?問題一出,有的學生則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到:“2v”。我問為什么,回答說因為是中點所以電勢為端點的一半;有的回答說缺少條件,沒指明是否為勻強電場。如是勻強電場則是2v。對于前者,顯然是順口開河想當然地回答,基本沒有物理概念,只有純粹的簡單數(shù)學平均概念;而對于后者,雖說具有一定的物理概念,但姑且不去評說他認為的4v的端點是順著還是逆著電場線一端,他都犯了機械地套用勻強電場的電勢分布特點來回答本題。針對上述兩種回答觀點我則反問:“處于靜電平衡的導體應滿足什么條件?具有什么性質?”。通過點拔,學生能得出:“處于靜電平衡的導體內(nèi)部場強處處為零,整個導體是等勢體,故棒的中點電勢也為4v”的結論。由此可知,在教學中一定要杜絕學生粗心大意,懶于思考的壞習慣。反過來,如果教師不積極引導啟發(fā)學生認真思考而是包辦代替,一味地“嚼爛”了再“喂”給學生,極易養(yǎng)成學生的惰性,妨礙心智技能的形成。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2 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表現(xiàn)在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的方面,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問題,能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地對問題加以分析。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一泥巴水平飛來擊中能繞上端自由轉動的處于豎直靜止狀態(tài)的剛性木棒的中點,問在泥巴碰撞木棒的過程中,以泥巴和木棒為系統(tǒng)的動量和角動量都守恒嗎?對于這兩問題的回答,首先必須靈活地抓住泥巴與棒的相互碰撞的作用時間是非常短暫的,在這非常短暫的時間內(nèi),近似認為木棒仍處于豎直位置。抓住了這一點,不難得出系統(tǒng)所受外力有泥巴重力和木棒上端受到的與泥巴運動方向相反的水平支承力,他們的合外力不等于零,故系統(tǒng)動量不守恒。而在此短暫瞬間,系統(tǒng)所受各外力對轉軸力矩都為零,故系統(tǒng)角動量守恒。本題如不是靈活地抓住泥巴與棒的相互碰撞的作用時間是非常短暫的這一點,運用所謂的瞬間效應的極限思維方法,那么對角動量的守恒分析是很難得出結論的。
通過以上教學我們感覺到,它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使他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去分析解決不同的問題。
3 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推理的嚴密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選例題時,除注意其針對性、典型性、類型性、多解性、變通性外,一定要重視分析、講解和示范,特別是新講授課中的例題。講解和示范即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途徑、原則、方法和步驟,克服盲目的拼湊和猜測,雙向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的邏輯性和推理的嚴密性。譬如,動力學問題中跟滑輪有關的計算一般有二種情形:理想和實際滑輪。所謂理想滑輪即滑輪質量不計的情形,此時解決跟滑輪有關動力學問題,可以按照動滑輪可省一半力,定滑輪兩邊拉力大小總保持相等去處理;所謂實際滑輪即滑輪質量要考慮的情形,此時解決跟滑輪有關的動力學問題,往往要已知滑輪的質量和半徑或直接告知它的轉動慣量,此時不可以按照動滑輪可省一半力而定滑輪兩邊拉力大小總保持相等去處理,而一定要利用轉動定律對滑輪列方程再結合其它條件求解。所以解題前一定要首先引導學生分析題目所給的條件(包括隱含條件)確定類型。
4 培養(yǎng)學生多種聯(lián)想和概括性聯(lián)想——即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學生思考問題時還常常只有單一具體的聯(lián)想而忽視可逆聯(lián)想,從而造成思維途徑狹窄、呆板,不利于優(yōu)良思維品質的形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聯(lián)想。例如反向思維法(包括反證法)、極限思維法、類比法等都屬于多種聯(lián)想。它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人材的重要途徑。篇幅所限不敘。
還有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全面性由于篇幅所限不敘。
總之,上述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并不是孤立的,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結合學生的實際靈活掌握,互相穿插交織,有機結合進行才能達到目的。當然,只有當學生的思維方法正確,他們的思維品質才會得到培養(yǎng),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圍繞教學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品質與思維能力才能互相促進與提高,從而促進學生心智技能的形成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