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蓓
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全面發(fā)展一、想學、會學是基礎
初中學生個性活潑,好勝心強,喜歡獨立思考。為使學生想學、會學,首先要讓學生懂得所學知識的重要性。只有充分認識了它的重要性,才會產(chǎn)生學習的欲望。
1.預習法。要求學生做到“三動”,即動眼、動手、動腦,及時地把那些基本概念、原理,重要的句、段勾畫出來并標上醒目的符號,容易記的快速記住。對于一些新知識和自己認識含糊的知識要點應慢讀細讀,仔細揣摩,前后聯(lián)想,確實解決不了的,等待教師的精講點撥。
2.思考提綱法。在學生自讀課文前,教師給學生擬提綱,為學生學習本框知識做向?qū)?。所謂思考提綱,就是要依據(jù)教材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以設問或點撥的形式,緊扣重點、難點,提綱、目錄明確,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式啟發(fā)。
二、師生融洽是保障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始終處于教學活動的中心位置。只有教師可親可敬,才能強有力地吸引學生并積極有效影響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老師上課要精神飽滿,面帶微笑,親切自然。其次,老師要關心學生,隨時觀察把握學生的接受能力及反應情況,為學生釋疑解難。教師的語言神情要對學生充滿希望、鼓勵。學生如果回答問題不正確,教師要循循善誘,耐心幫助他們把問題弄通、弄懂,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讓學生有話敢說,有疑敢問,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鼓勵學生和教師討論問題。第三,力求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氣氛民主、和諧,充滿情趣。只有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才能取得雙方之間心靈的溝通,才能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也只有在教學中建立師生之間完全平等、充滿生氣的課堂氣氛,學生才敢大膽質(zhì)疑,才樂于與教師展開討論,才不會局限于書本和教師,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讓學生“問”是手段
學會“問”,才會增長智慧。作為學生應善于思考、善于提問。學習過程就是從“有問題”到“沒問題”再到“有問題”的求知過程,學習的終點不是“沒問題”而是產(chǎn)生“新問題”。
學會“問”,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如何能讓學生提出問題、發(fā)出質(zhì)疑呢?這就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一是改變教學觀念,讓學生常帶問題看書,尋找答案,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主動的研究者。二是改進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以民主和諧為核心的教學氛圍,把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結(jié)合起來,提高學生質(zhì)疑解疑的能力,促進正確改進教學方法。
四、師生切磋是途徑
師生相互切磋的主要途徑就是討論法。針對學生在預習時出現(xiàn)模糊或不理解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仍不能得到解決或解決不夠透徹的則由教師進行講解啟發(fā)。
總而言之,歷史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必須把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放在歷史課教學的突出位置,讓學生既學到知識又增長才干,真正做到想學、樂學、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