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念
摘要:在這一年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筆者始終堅持《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的指導,以有利于學生學習及發(fā)展為原則,積極探索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根據(jù)平時教學,總結出多種優(yōu)化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方法:任務驅動法、合作學習法、競賽激趣法、拓展課外法等。
關鍵詞: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合作學習;競賽激勵法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0-042-2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跟其他學科不同,其主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目的,形式上更多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習各種軟件的使用和操作。而我們平常上課的一般模式是,上課時老師演示一遍,講解一下,學生再“照葫蘆畫瓢”,這種講練法已經無法適應新課程教學了,教學效果較差:接受能力強的同學很快即會,也能模仿制作出來,而接受能力較慢的還沒弄懂就過去了,不僅如此,這還容易打擊學生學習信息的興趣和激情。那么,怎樣才能改善這種現(xiàn)狀呢,如何優(yōu)化信息技術課堂呢?下面我就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上談一點看法。
一、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進度,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給每節(jié)課制定出切合實際的任務,以探索問題和完成任務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努力在本堂課里完成教師預定的任務。
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知識技能灌輸式教學,必然會抹殺學生們對信息技術學科的興趣,甚至可能導致學生們的厭學情緒,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失敗的信息技術教學。
而通過任務驅動法,可以將大塊大塊的枯燥的教學內容細化,將教學內容分成一個個小任務,變教師灌輸式教學為學生主動式探究。相較于灌輸式的知識經驗技能的模仿與學習,任務驅動法能夠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這樣,自身實踐得來的更容易內化成自身的知識與技能,更容易吸收。這種方法符合計算機系統(tǒng)的層次性和實用性,踐行著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
此教學法多用于信息技術操作方面的教學,其核心在于任務的確定,對于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地處農村的初中生,信息技術起步晚,發(fā)展慢,一步步的任務不可以太多太難,否則學生無法完成,任務也不能定得太少或太易,否則造成時間浪費。它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二、合作學習法
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傳統(tǒng)學科課程有一定的區(qū)別,它并不是純粹的記憶與背誦,而是需要不斷的體會與操作實踐,所以無法用傳統(tǒng)的方法去教。加上農村學校的學生信息技術起步較晚,層次較弱,這就為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不成的。所以,信息技術課程中應該貫徹合作學習的理念與方法。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能夠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信息技術教學中要強調學習者合作學習,相互協(xié)作,共同進步。在實際教學中,信息技術教師可以讓班級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由4人或6人組成,圍繞一個核心任務的共同合作,小組之內互教互學,彼此交流,創(chuàng)造出一種濃烈的學習氛圍,使小組成員“忘情”投入,從而促進更加有效的學習效果。
三、競賽激趣法
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作欲望,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勝心、自尊感以及表現(xiàn)欲,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比賽,這樣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在競賽中,學生們能夠將自己的所學運用起來,更能促進他們熟練地掌握軟件的各種操作。所以,適時舉行一些應用軟件(如Word,Powerpoint,F(xiàn)lash等)的競賽活動,活躍課堂氣氛,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例如:電腦知識競答比賽,電腦美術制作比賽,網頁制作比賽,電子小報制作,flash動畫制作比賽等。同時也可以舉行一些電腦小游戲過關比賽,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快樂,這對提高學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讓學生快樂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這樣,不但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而且增長了科學文化等多維知識、激活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四、拓展課外知識的教學方法
首先,教師在備課和上課時,不能只滿足于“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的低層次的教學思想。信息教材的使用至少一年,而關于信息領域的新動態(tài)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更新,所以,信息技術教師應該走在知識的前沿,與時俱進,教師應博覽群書,給學生最新的信息。于是,我將自己在報紙(尤其是電腦報,計算機報等)、雜志上(如《計算機世界》)看到的,以《每日五分鐘》的欄目形式跟學生們暢聊一番。例如,在講解有關病毒的知識,我以戰(zhàn)爭中的堡壘為案例,象征著我們的電腦,而侵入堡壘的彈藥就是病毒,它們是人為編的小程序,它的目的是破壞我們的“堡壘”。
除了以上四種基本的優(yōu)化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方法之外,我認為,我們還可以優(yōu)化其他教法,從而優(yōu)化課堂效率:
1.精心設計課件,提高教學效率。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豐富而不繁雜,教學過程緊張但不忙亂。精心設計的教學課件可以創(chuàng)設直觀的形象的教學情境,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思考;設計合理的教學課件,恰當?shù)剡\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幫助教師突出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2.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長,有的學生善于美工,有的學生善于文字加工,有的善于表達等,在課堂教學中,可因材施教,對于個性和特長不同的同學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和任務,分層次培養(yǎng)不同的“材”,在完成任務之時,可讓他們各自發(fā)揮自己的所長,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如在PPT展示作品任務中,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份作品,那小組內同學可以分工協(xié)作,善于規(guī)劃設計的同學首先制作出粗稿,善于美工的同學就負責將美化,善于技術的同學就將其技術化,善于文辭和表達的同學就負責最終的匯報和演示,這種發(fā)揮不同同學不同特長的教學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任務,又有利于開發(fā)學生智力,促進學生主動性及協(xié)作能力的提高,同時,能夠在某一方面成功也能夠較為容易地實現(xiàn)其個人價值。
3.設置“小老師”,創(chuàng)設和諧的學習氛圍。信息技術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操作性。而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幾乎大部分同學都會遇到這樣哪樣的問題,教師有時根本忙不過來,也就挫傷了未能輔導到的同學的積極性。因此,可以在每班在分組的基礎上,教師示范操作后,注意觀察哪些學生能順利地完成任務,然后運用廣播功能展示他們的成績,予以鼓勵與表揚,并宣布由他們作為老師的助手——“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輔導完成任務有困難的學生,即設置學生輔導學生的辦法。這樣做,既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壓力,使教師能有重點地輔導某些方面的問題或某些同學,也使得“小老師”們得到鍛煉,使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所學知識和技能也得到了強化,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時的指導,保護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克服了部分學生因怕問老師問題而舉步不前的現(xiàn)象,從而使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
4.以“評”促“學”。當學生們通過探索解決了某一問題或者某一任務時,教師一定要給予積極的反饋,無論是文化課教學還是素質課的教學,都需要倡導鼓勵教育,任何一個學生都有渴望被肯定被夸獎的欲望。這種積極的反饋是對學生探索學習的一種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肯定,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鼓勵。這種反饋能夠給學生成功的機會,使學生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得到滿足。因此,這種反饋顯得十分重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采取以“評”促“學”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把積極的“評”作為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學科動力源泉。比如:在學完Word后,教師可以從學生制作的電子小報作品中挑選出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作品,由學生自己介紹,演示,然后讓學生互相討論,發(fā)表意見和看法,相互交流學習,先是小組內組員進行評價,然后是教師點評,繼而評選出優(yōu)秀的作品,將其打印出來,張貼在教室的學習園地中。
[參考文獻]
[1]程世爐.信息技術課“自主、合作與創(chuàng)新探究”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實踐[D].浙江師范大學,2006.
[2]李軍.任務驅動法在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
[3]李少云.信息技術教學策略探討[J].教師,2011(19).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