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和朋
(黎明職業(yè)大學,福建 泉州 36200)
在產品造型語言日趨同質化的今天,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漸地發(fā)生了變化。對蘊含民族文化的產品需求遠遠大于單純功能性的產品,對產品需求開始走向差異化和個性化,一些產品甚至成為某種身份的象征。泉州提線木偶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總體造型語言特征明顯、造型優(yōu)美、雕刻精巧、構造巧妙以及獨特的造型工藝和表演功能,加上它特有的造型識別性在眾多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目前泉州提線木偶的研究工作只停留在對資源的挖掘、傳承和保護,與現(xiàn)代設計的結合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其造型識別性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幾乎沒有。對泉州提線木偶造型藝術語言特征在汲取和應用的同時,應利用現(xiàn)代設計方法進行再創(chuàng)新,使其不斷地拓展和深入,讓其成為一種新的語言,一種獨特的識別符號,一種有著強烈地域文化特色的風格,才能促使泉州提線木偶造型藝術語言特征朝多元化與個性化方向發(fā)展。
泉州提線木偶造型語言在不斷的研究和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具有很強識別性的造型藝術特征。在題材、造型、色彩、材質等方面都蘊含著作者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內涵,充分體現(xiàn)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泉州提線木偶造型識別藝術有著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題材,反應了泉州人民善于從社會生活中獲取內容、提煉題材,創(chuàng)造出寓意深長、生動有趣的藝術作品,同時伴有濃郁的閩南人民生活氣息,充分地展現(xiàn)了泉州深層次的地域文化內涵。
也正是泉州提線木偶造型識別藝術集中展示的大舞臺,顯示出民間文化的社會群體性,這一點有別于文人藝術的純粹精神性、強調個性、不與人同的特點。
泉州提線木偶造型識別性藝術是一種工藝美術,也是一種民俗藝術,表現(xiàn)出相當濃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廣泛地反映了我國人民的社會生活、世態(tài)人情和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價值、審美情趣與審美追求。長期以來人們不管處于何時、何處、何種處境,都熱愛生活,追求幸福、和諧、吉祥。因而,表現(xiàn)吉慶、幸福的祥瑞題材,自古至今,一直是泉州提線木偶造型識別藝術的一個重要題材和一個基本的意象文化特征。
泉州提線木偶的造型藝術語言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不是單純的視覺再現(xiàn),而是在漫長進程中的歷史積淀,是泉州人民經過長期勞作、積累、提煉的結果。這些造型源于生活,又不只是具體生活的體現(xiàn),而是人們表達一種理想、一種文化現(xiàn)象,這是當時人們對某種物質的需求和精神向往。所以泉州提線木偶強烈的造型識別性是建立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理想產物,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審美意識。泉州木偶造型識別藝術還吸取了中國畫的寫意手法和美學思想,注重“神似”而輕“形似”的美學思想理念,在應用到臉譜造型識別中,達到了“離形”、“取形”,從而達到了“生動傳神”的效果。在構圖中同樣講究疏密、虛實、均衡、避讓等章法。在木偶臉譜的勾勒筆畫時,注重書寫筆畫的藝術形式,講究線條的力度、流暢、韻律,具有很強的程式化特征。
泉州提線木偶造型識別性離不開色彩的塑造,它們按一定自然法則構成了豐富色彩關系。它對木偶中的形產生了極大的表現(xiàn)力,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對形的注意力。色彩與形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與形相比,色彩在情感的表達上更占有優(yōu)勢,給人的視覺印象是鮮明的,具有極強的可識別性,色彩能使普通的造型變得光彩奪目。木偶雕刻藝人在塑造造型時,無意中應用了色彩法則,憑借著一種“好看”的尺度,正是這樣的“好看”也是以美的形式和美的色彩為基礎的。進行創(chuàng)作摸索時,色彩簡中求繁,盡可能避開類似色、相鄰色的搭配,在色彩的對比中調和,同時還注重用色的面積大小。如以某種色彩為主色調,削弱對比色的純度、明度。在各種色彩并置時,應用黑色來進行協(xié)調,達到明快的效果。泉州提線木偶雕刻藝人,還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雕刻技巧及傳統(tǒng)的粉彩藝術,同時又吸取了福建傳統(tǒng)漆藝的制作工藝,色彩渾厚沉著,麗而不艷,具有民族傳統(tǒng)的裝飾趣味。
泉州提線木偶造型識別元素在產品設計中建立是為了有效地提升產品的文化價值,這種文化價值的建立主要是依賴產品外在表現(xiàn)性和文化內涵相互作用的結果。
意象造型,是指對于生活中的自然物象或記憶中的形象,經過作者的想像、意念、情感的融合,賦予新的寓意或改造成為新的形象[1]。如何把提線木偶意象性的造型再進行創(chuàng)新、運用,對于一個產品設計師來說需要藝術化的處理方法,也要有人性化的體現(xiàn)。在注重產品中物質功能的同時也要有精神層面的象征,才能喚起人們對產品的思維想像和購買欲望,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一個優(yōu)秀的產品要達到美的標準,首先要解決好“意”和“象”之間的關系,達到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對于泉州提線木偶意象造型元素的借鑒與建立要達到“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在“似與不似”之間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一種新的象征。這一點正是我們在產品造型設計中所要強調的,對造型元素的借鑒要達到“神似”的境界,而非“形似”的簡單模仿?!靶嗡啤钡淖髌肥恰吧秸?,“神似”的作品才是創(chuàng)新,才有價值[2]。提線木偶造型的意象表現(xiàn),是一個從無到有的認識與改變的過程,是構思與表現(xiàn)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要從多角度、多視角,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努力地去發(fā)現(xiàn)它具有表現(xiàn)意義的造型識別因素,探究其形內外之間的聯(lián)系、形與形之間的聯(lián)系、形與意之間的聯(lián)系等等。通過這樣的思維想像過程,才能產生對提線木偶的形態(tài)、構造及表現(xiàn)等因素在產品設計中的重新認識。如把泉州提線木偶頭部造型中的臉譜“形”重新打散、分割、抽象、再建立,做到借其形,又離其形的效果。將意象造型元素融入到產品設計之中,需要進行形態(tài)上的夸張、研究,同時對意象造型中形態(tài)的夸張要遵循原有自然形態(tài)和美的規(guī)律,依照設計師的主觀意愿,利用現(xiàn)代的產品設計方法與手段進行改造和加工,設計出消費者滿意的產品。如圖1提取泉州提線木偶造型臉譜造型識別元素,再進行重新構建,應用到產品設計中去。
圖1 學生作品《木偶調味瓶》
產品識別色彩是最先進入人們視覺識別的一個重要元素,既是決定消費者的第一識別要素,也是最能影響產品風格的一種因素。產品能否在眾多同類產品中快速地被識別,對衡量一個產品設計的成功與否,色彩無疑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想,色彩設計在整個產品設計流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影響著產品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設計。在借鑒和應用泉州提線木偶造型中色彩識別元素,需要對原有的色彩重新建立,才能賦予傳統(tǒng)色彩以新的生命力,才不會被傳統(tǒng)色彩所束縛。泉州提線木偶造型色彩所具有的鮮艷、明快、純度高,通常以塊面為主,強調色彩圖案化和裝飾性,具有強烈的視覺識別性,成為這些木偶家族性標志。如今人們對個性化產品的追求成為一種趨勢,把泉州提線木偶造型色彩識別性融合到產品設計之中,通過浪漫、強烈的色彩識別語言來傳遞產品的視覺語匯,這對產品設計具有很好的借鑒。同時,在現(xiàn)代產品設計上,除了繼承泉州提線木偶造型的用色習慣外,還要打破其單一的用色習慣,讓顏色發(fā)生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過渡,也可以讓色彩之間形成對比,在純度、冷暖及明度等關系中進行調和與變化。
材質是產品設計的物質基礎,重視材質本身的審美特性,是產品設計之美的一個主要特征,也是作為產品識別系統(tǒng)中最為基本的構成要素之一。它雖不影響或改變一個產品特有的形態(tài),但是它具有較強視覺識別效果和藝術感染力,進而帶給消費者與產品產生情感的交流。泉州提線木偶造型中所用的材料多采用天然的材料,如:竹、木、麻等,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就地取材,充分開發(fā)、利用天然材料,善于在識別和保留材料固有的特性時,逐步形成獨特的、地域性強的造型識別性,實現(xiàn)了其在材質美和造型美的有機結合。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步伐的加快,人們對自然的熱愛,也促使其產品的審美傾向,開始對天然材質的關注,因此,泉州提線木偶造型這種用材觀念,可以給現(xiàn)代產品設計以啟示。傳統(tǒng)材料在產品設計中的重新應用,需要在深入了解傳統(tǒng)材料特點的基礎上,盡可能使產品保留自然美,同時還能體現(xiàn)天然材質的質感。它不僅塑造了產品的一種精神品味,還增加了產品的視覺識別性、情感內涵和文化價值,還促使產品產生不同的語義表達、給消費者不同的情感體驗,給產品設計帶來了寬闊的創(chuàng)意拓展空間,也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理念。
隨著產品消費市場的多元化發(fā)展,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已進入個性化階段,但國內產品造型同質化還比較嚴重,正確地應用產品識別設計理念逐步成為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的有力手段,對樹立企業(yè)的品牌有著良好的作用,對于提升企業(yè)的知名度和產品市場占有率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樹立一個企業(yè)的品牌,構建一個產品識別體系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努力地打造過程。一些企業(yè)即使建立了產品識別體系,仍要認真重視以下兩點問題:一是如何在不斷的變化中保持企業(yè)設計文脈的延續(xù)性,這也是維持企業(yè)產品特質或識別性的重要途徑。二是如何因時應景調整識別的特征與形式以適應時代的變化[3]。因此,基于泉州提線木偶造型的藝術語言特征,構建具有泉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提線木偶造型的產品識別體系,將極大提高泉州制造產業(yè)在轉型與升級中的競爭力。
[1]潘祖平.基礎造型[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9.3:88
[2]楊艷石.意象造型在產品設計中應用研究[J].包裝工程,2011,(20).
[3]姚湘.基于湖湘文化特征的陶瓷產品識別設計研究[J].美術大觀,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