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娟
【摘 要】 目的分析受血者輸血前血八項檢測對臨床合理用血的意義。方法對于手術治療需輸血的1624例患者,輸血前檢測患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抗HIV-1/2)、梅毒快速血漿反應素(RPR)、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CV)、乙肝五項,統(tǒng)計受血者傳染性指標陽性率,并觀察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1624例患者HBsAg、抗HCV、RPR陽性率分別為10.59%、6.59%、6.83%;2例發(fā)生輸血不良反應,占0.12%,1例輕微發(fā)熱,1例凝血功能異常。結論輸血前受血者血八項檢查有利于控制醫(yī)院感染,減少醫(yī)療糾紛,醫(yī)生應嚴格掌握輸血指征。
【關鍵詞】 受血者;感染;輸血;檢查
【中圖分類號】 R457.1【文獻標識碼】 B
外科手術患者常因失血過多而需要輸血搶救。目前,我國輸血技術操作規(guī)范要求在輸血前要進行抗HIV-1/2、RPR、抗HCV、乙肝五項這八項檢測,確定受血者是否患有傳染性疾病,避免醫(yī)源性感染而引發(fā)糾紛。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624例均為2011年6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擇期行手術治療、術中需輸血的患者。男960例,女664例,年齡27-65歲,平均(43.6±3.6)歲。手術類型:創(chuàng)傷手術707例,肝膽手術406例,心臟手術204例,婦產(chǎn)科手術198例,胃腸手術109例。
1.2檢測方法
1.2.1試劑及儀器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體(HBsAb)、e抗原(HBeAg)、e抗體(HBeAb)、核心抗體(HBcAb)及抗HCV的試劑購于上海科華公司;RPR試劑購于廈門新創(chuàng)公司;抗HIV-1/2試劑購于北京萬泰公司。儀器:ST-360型酶標儀。
1.2.2檢測方法術前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mL,加入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鈉的抗凝劑的抗凝管中,顛倒3-4次混勻,待檢。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 ELISA)法檢測乙肝五項、抗HCV、抗HIV-1/2;采用凝集法檢測RPR,肉眼觀察結果。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要求操作,抗HIV-1/2陽性需交由省疾控中心確認。
1.2.3輸血方法血液制品均由本市中心血站制備和提供,輸血器材由江蘇蘇云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照《臨床輸血技術規(guī)范》要求操作[1]。
1.3觀察指標統(tǒng)計HIV-1/2、RPR、抗HCV、乙肝五項陽性率;輸血后4h行血常規(guī)檢查,觀察是否有發(fā)熱、過敏、溶血等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
2結果
2.1傳染性指標陽性率1624例患者中乙肝五項共檢測出9種模式,其中HBsAg陽性率為10.59%,見表1。抗HCV、RPR陽性率分別為6.59%、6.83%,見表2。未檢測出抗HIV-1/2陽性,見表1。
2.2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624例患者共有2例發(fā)生輸血不良反應,占0.12%其中1例輕微發(fā)熱,1例凝血功能異常,見表3。
3討論
輸血是搶救大量失血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同時輸血也是肝炎、梅毒、艾滋病等傳染性疾病感染的途徑。一旦感染,將對患者造成嚴重損害,因此在輸血前檢測傳染性疾病相關標志物對于感染控制有重要意義。
我國是肝炎的高發(fā)區(qū),其中乙肝、丙肝是常見的血源性傳播疾病。據(jù)統(tǒng)計,90%以上的血源性肝炎患者可檢測出HBsAg、HCV陽性[2]。本研究中,HBsAg陽性率為10.59%。HBsAg陽性率高于嚴根興[3]報道的一般人群HBV攜帶率(9.24%),這可能與地域相關。研究表明,25%以上的HBsAg陽性患者最終會發(fā)展成慢性活動性肝炎,10%以上發(fā)展成為肝硬化[4]。輸血前對患者行乙肝五項檢測不僅能及早發(fā)現(xiàn)患者是否攜帶有乙肝病毒,還有利于早期制定合理治療措施,進一步控制感染。本研究中,抗HCV陽性率為6.59%,與劉國雄[5]等研究報道基本相符。此外,梅毒、艾滋病也是典型的血源傳播性疾病。本研究中,RPR陽性率為6.83%,與沈柏濤等[6]報道的基本相符。雖未檢測出抗HIV-1/2陽性,但對于一些高危人群,臨床應加大重視并提高警惕。輸血前行乙肝五項、抗HCV、RPR、抗HIV-1/2檢測有助于判斷受血者是輸血前本身帶有抗原、抗體還是輸血后感染所致,減少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避免醫(yī)院承擔不必要的責任,同時提高受血者輸血安全性。此外,輸血前明確受血者是否為傳染性指標陽性,有利于提醒醫(yī)務人員加強自我防護,在圍術期注意操作,注意對被陽性血污染的物品及醫(yī)療器械的清洗、消毒,避免損傷而引發(fā)交叉感染。
外科手術患者是輸血的主要群體。對于不同患者而言,輸注不同的血液成分所發(fā)揮的作用有所不同。如懸浮紅細胞、少白細胞的紅細胞、洗滌紅細胞主要用于貧血或失血者的輸注;血小板主要用于血小板計數(shù)<0.5×109/L,伴有微血管出血癥狀者的輸注。張正芳[7]研究報道,對于Hb<60g/L或Hct<2.0的患者,應主張輸注紅細胞。本研究中,1002例輸注紅細胞,其中僅有1位貧血患者因反復輸血而出現(xiàn)發(fā)熱等不良反應,低于孟慶寶等[8]報道水平。對于失血而導致血液成分嚴重缺乏或出現(xiàn)休克的患者,輸血可有效擴充血容量,但對于失血伴有心功能障礙的患者,輸血不但無法擴充血容量,還會加重患者病情。本組1例伴有輕度心功能障礙患者,因多次輸血而出現(xiàn)凝血功能異常。因此,醫(yī)務人員在對患者輸血前應嚴格把握輸血指征。
綜上所述,輸血前受血者血八項檢查有利于控制醫(yī)院感染,減少醫(yī)療糾紛,醫(yī)生應嚴格掌握輸血指征,提高輸血合理性。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臨床輸血技術規(guī)范[S].衛(wèi)醫(yī)發(fā)[2000].2000:184.
[2] 譚慶芬,陳宇,戚茂超.輸血前患者經(jīng)血傳播疾病標志物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衛(wèi)生工程學,2009,17(3):184-185.
[3] 嚴根興,沈翠芬,鄒偉華,等.臨床患者輸血前傳染性標志物的檢測及意義[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6):803-804.
[4] 張忠源,池細弟,胡望平,等.3467例輸血前患者血清傳染性疾病指標檢測及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0,7(4):306-307.
[5] 劉國雄,馬永能,張鵬,等.手術前和輸血前傳染性指標檢測結果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20):2424-2425.
[6] 沈柏濤,謝一唯,陳秉宇.反復輸血的受血者不完全抗體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率的研究[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2,22(6):1357-1358.
[7] 張正芳.1647份臨床輸血病歷用血合理性調(diào)查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11):1187-1189.
[8] 孟慶寶,王雷萍,雷厲.臨床用血合理性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2,25(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