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霞
【摘 要】 目的在腦梗塞患者康復訓練護理工作中開展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對其臨床效果進行探討。方法篩選出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期間收治的73例腦梗塞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而觀察組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比較兩組患者對康復知識掌握情況以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對康復知識的掌握能力以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腦梗塞患者的康復護理中開展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對康復知識的掌握情況,提高了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腦梗塞;臨床護理路徑;康復護理;傳統(tǒng)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4【文獻標識碼】 B
腦埂塞是一種常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也被稱為急性腦卒中。近年來腦梗塞的幾率不斷增加,同時導致殘疾人口數(shù)量也隨之增大,為社會以及家庭均帶來了嚴重的精神壓力和經(jīng)濟負擔[1]。目前腦埂塞患者的康復護理工作逐漸被社會重視,筆者對其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模式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詳細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期間收治的73例腦梗塞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1995年制定)相關診斷標準[2],并且均由我院頭顱CT證實。選取標準:(1)患者均是自愿參加治療,并簽署同意書。(2)患者均有肢體功能障礙。(3)嚴重心、肝、腎疾病的患者除外。(4)有精神障礙或者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患者除外。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有36例患者,有21例男性患者,有15例女性患者;年齡范圍61至89歲,平均年齡(71.2±2.4)歲;有14例患者伴有高血壓,有16例患者伴有糖尿病。觀察組中有37例患者,有25例男性患者,有12例女性患者;年齡范圍60至88歲,平均年齡(72.2±2.3)歲;有15例患者伴有高血壓,有17例患者伴有糖尿病。比較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即P<0.05。
1.2研究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tǒng)護理模式,主要是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的監(jiān)測,加強心理護理干預與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并向患者實施口頭的健康教育工作等。觀察組患者則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首先建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主要由護士長及康復專家組成,對相關的護理人員實施統(tǒng)一臨床路徑相關知識的培訓。臨床護理路徑表主要由經(jīng)驗豐富的康復專家、相關醫(yī)師、康復護理人員等制定,其中縱軸為時間,橫軸則表示護理相關措施。然后準備兩份臨床護理路徑表,一份為患者版本,一份為醫(yī)護人員版本。當患者入院后均按照臨床護理路徑表中的步驟來完成相應的康復治療與護理。
臨床護理路徑表具體內容:第1天:帶領患者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康復師對患者的患肢的功能進行評估,向患者及家屬詳細的介紹康復訓練中的臨床護理路徑模式。第2天:協(xié)助患者進行康復種類的選擇,指導患者進行相關檢查工作,護理人員需要了解每位患者及家屬對康復訓練的認識程度。3到7天: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測試,對心理出現(xiàn)問題的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輔導,指導家屬正確擺放患者患肢的方法,護理人員需要適當?shù)墓膭罨颊叨嘤诳祻蛶熯M行溝通交流。8到14天:監(jiān)測患者患肢的痙攣情況,指導并教會家屬對患者實施被動訓練,結合患者的病況及恢復情況對臨床護理路徑表進行適當?shù)母膭印?5至28天:護理人員對患肢進行密切監(jiān)測,觀察是否發(fā)生共同運動或是聯(lián)合反應,對患者的主動康復訓練情況進行記錄,護理人員教導家屬幫助患者進行主動訓練,對患者的患肢進行評估;適當?shù)母闹w護理路徑的步驟及內容。29至42天:護理人員需要觀察患者在訓練中的自我保護意識;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及家屬選擇正確的輔助訓練器材,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等工作實施情況進行評估,結合患者自身情況更改護理路徑內容。43天至出院:聯(lián)系患者所在的社區(qū)醫(yī)院持續(xù)性進行康復支持工作;指導家屬改變家庭環(huán)境;對患者的肢體進行出院前的最后一次評估。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知識掌握能力進行評估以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進行調查,均開展問卷調查表的形式。
1.4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分析處理,計數(shù)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康復知識的掌握情況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的觀察組患者對康復知識的掌握情況要高于傳統(tǒng)護理模式的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對康復知識的總掌握率為94.59%(35/37),對照組患者對康復知識的總掌握率為63.89%(23/36)。比較兩組情況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P<0.05。詳細結果表1所示。
2.2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模式的滿意情況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的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整體的滿意度要高于傳統(tǒng)護理模式的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率為69.44%(25/36),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度為100%(37/37)。比較兩組患者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P<0.05。詳細結果如表2所示。
3討論
腦梗塞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主要包括藥劑、心理、護理、康復等很多個學科的共同合作,因為腦梗塞患者在恢復時期心理會出現(xiàn)波動,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焦慮或者抑郁的情緒,對患者的恢復進展造成了阻礙[3]。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正確的認識看待疾病、積極的預防疾病以及合理用藥均是康復的基礎。在進行設計護理路徑表時,主要是以患者的肢體康復為重點,其中表中包含了心理護理、康復護理以及健康宣教等工作。在開展實施過程中,可以根據(jù)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情況,適當合理的調整護理路徑表的內容步驟。
通過對腦梗塞患者開展臨床護理路徑模式來提高護理質量,在患者入院時引導患者熟悉環(huán)境,在治療的過程中加強健康教育工作,治療后對患肢開展功能恢復訓練,并且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制定相應的飲食計劃,通過上述臨床護理路徑的措施幫助患者肢體迅速恢復,同時也提高了患者對康復知識的掌握能力,增強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減少了護患之間的糾紛。
參考文獻
[1] 鄭舟軍,戎燕,龔戩芳,等.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卒中患者二級康復中的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5):396-397.
[2] 陳艷,吳保鑫,孟慶美.出院后康復指導對腦卒中所致肢體癱瘓患者早期康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29):252-253.
[3] 何桂霞.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使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3,16(1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