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靜
【摘 要】 目的比較嬰兒上肢靜脈與下肢靜脈留置針留置效果的差別。方法將100例住院嬰兒按輸液先后順序隨機分為上肢靜脈留置針組(上肢組)與下肢靜脈留置針組(下肢組),分別觀察兩組靜脈穿刺的留置時間和一次穿刺成功率。結果上肢靜脈留置針與下肢靜脈留置針比較,平均保留時間無顯著性差異;一次穿刺成功率,下肢靜脈組(94%)顯著高于上肢組(82%)。結論對于嬰兒,特別是未學步小兒,為減少患兒痛苦,減輕護理人員工作量,可首選下肢靜脈進行靜脈留置。
【關鍵詞】 嬰兒;靜脈留置針;一次穿刺成功率
【中圖分類號】 R473.72【文獻標識碼】 B
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作為頭皮針的換代產(chǎn)品,因其具有減少血管穿刺次數(shù),在靜脈內留置時間長且不易穿破血管,方便臨床用藥和緊急搶救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近年來靜脈留置針在兒科病房的也得到廣泛使用,減輕了患兒反復穿刺的痛苦,保護了淺表靜脈,使家屬滿意,也使護士靜脈輸液的工作量減少了80%左右,同時由于套管針柔軟可隨血管彎曲,令小兒靜脈輸液擺脫了頭皮的局限,更多地轉向四肢靜脈。但臨床上對于上下肢何處更適合留置靜脈針意見不一,現(xiàn)通過對我科100例住院患兒留置針留置效果的臨床觀察,比較上下肢靜脈留置針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采集從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在我科住院行四肢淺靜脈留置的患兒100例,其中男73例,女27例,年齡0.5月到1歲,平均5.2月,留置時間1-5天。疾病分類:肺炎65例,黃疸15例,全身炎癥反應綜合癥6例,支氣管哮喘5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其它5例。按輸液先后順序,采用隨機分組方法分為上肢靜脈組和下肢靜脈組各50例。上肢靜脈選擇手背靜脈和橈靜脈,下肢靜脈選擇足背靜脈和大隱靜脈。全部病例所用藥物均為抗生素和能量藥物,無刺激性。排除要求出院及個別要求護士拔除留置針病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疾病構成,體重指數(shù)(BMI)各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表2。
1.2方法
1.2.1用物準備兩組均采用美國BD公司生產(chǎn)的24GA × 0.75IN密閉式防針刺傷安全型靜脈留置針,可來福輸液接頭,3M公司生產(chǎn)的6cm × 7cm的透明敷料,5號環(huán)形網(wǎng)狀彈力繃帶7cm-8cm,5ml注射器,0.9%氯化鈉注射液。
1.2.2操作方法選擇好血管后,安爾碘常規(guī)消毒皮膚,以15°-40°角進針,見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將針沿靜脈走向推進0.2cm,將針芯退入導管0.2cm,再借助針芯將導管和針芯一起送入血管,拔出針芯后以3M透明敷料外固定,可來福接頭連接針管,注明靜脈穿刺的日期和時間,外套5號彈力繃帶加強固定。輸液結束后以5ml生理鹽水在輸液接頭處正壓封管。再次輸液時用安爾碘消毒輸液接頭,5ml生理鹽水沖管后將輸液器與輸液接頭連接即可。
1.3觀察指標(1)留置時間:導管在靜脈內留置的時間[1]。(2)靜脈留置針穿刺一次成功率:回血正常,液體輸入通暢,無腫脹為成功,反之為失敗[2]。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 t檢驗和X2檢驗。
2結果
2.1兩組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比較兩組靜脈留置針在保留時間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2.2兩組靜脈留置針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較 兩組靜脈留置針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4。
2.3對比結果由表3可知,上肢靜脈留置針組與下肢靜脈留置針組在保留時間上,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由表4可知,上肢靜脈留置針組與下肢靜脈留置針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上,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小兒靜脈穿刺,特別是1歲以下嬰兒的靜脈穿刺,是兒科護理工作的難點。1-3個月患兒頭皮靜脈表淺彎曲,管腔較小,穿刺時極易刺穿管壁;3個月至1歲小兒,頭發(fā)長、密,頭皮靜脈不太顯露。顱內出血等顱腦疾病患兒進行頭皮輸液則可能加重病情;另外小兒頭皮極薄剃發(fā)時容易誤傷頭皮,如遇到急癥和重癥患兒時,還耽誤搶救時間?;诟鞣N原因,四肢靜脈在臨床的穿刺頻率不斷提高,靜脈留置針的應用也是如此。
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嬰兒上肢靜脈留置針平均保留時間(3.28±1.13)天,下肢靜脈留置針平均保留時間(3.16±1.06)天,兩組靜脈留置針在留置時間上無顯著差異(P>0.05)。成人相關病例研究發(fā)現(xiàn),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的長短與靜脈穿刺部位有關,上肢明顯長于下肢[3];全翔風等[4]通過對250例兒童研究指出4歲以上患兒手背靜脈留置時間長于足背和踝部靜脈,而我們研究則提示上下肢在保留時間上無明顯差異,分析原因可能是:(1)成人和4歲以上兒童,上肢血管粗大,留置針可漂浮在血管內,較少造成血管的損傷,另外上肢靜脈干線比下肢靜脈短,血液回心速度快,時間短,使得藥液對血管的刺激小,所以上肢靜脈保留效果佳。嬰兒血管細,留置針常緊貼血管壁,且手背相比足背平坦的范圍小,手指關節(jié)的靈活度和活動度好,難以提供較持久的穩(wěn)固平面,不利于留置針的固定;另外由于家長看護不當,部分患兒手部留置針被其自行抓脫,無法繼續(xù)留置,所以嬰兒上肢靜脈保留效果不如成人及年長兒好。(2)成人和4歲以上兒童輸液時常取坐位或半臥位,輸液結束后站立行走,下肢靜脈位于身體的最低位,靜脈瓣多,血液回流緩慢,液體和藥液滯留于下肢的時間比滯留于上肢長,易致下肢靜脈炎,所以下肢靜脈留置時間明顯短于上肢靜脈。但在1歲以內,小兒大多還未學會行走,加之睡眠時間長,下肢血管多與心臟齊平,血液回流相對加快,雙下肢因低垂、負重行走出現(xiàn)滲漏、腫脹、發(fā)紅等靜脈炎癥狀而拔除留置針的較成人及年長兒少。(3)嬰兒合作能力差,對醫(yī)務人員恐懼感大,愛哭鬧,易造成上下肢血液反流[5];且嬰兒期,小兒自己就是自己游戲的主要內容,玩手和腳、翻身,爬行和學步[6],使得膠布固定效果差,留置針在血管內上下滑動,易致留置針脫落,滲漏腫脹,留置效果差。綜合以上原因就造成了嬰兒上下肢靜脈留置針在保留時間上無明顯差異。
雖然在保留時間上,上下肢血管無明顯差異,但臨床上更多護士愿意選擇下肢靜脈穿刺,主要原因是下肢靜脈比上肢靜脈一次穿刺成功率高(P <0.05),究其原因可能是:(1) 嬰兒皮下組織松軟,血管細小,充盈度差,進針角度和穿刺深度的掌握都要比成人更加困難,下肢靜脈比上肢靜脈淺顯直觀,足背平坦,進針時穿刺的方向和深度的判斷相比容易,不容易刺穿血管。(2)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很多孩子營養(yǎng)過剩,肥胖兒日漸增多,血管隱匿,穿刺時需要用手摸清血管的走向,而下肢內踝處大隱靜脈相對較粗,管壁稍厚,坐立扶抱時充盈度好,觸摸時感覺較明顯。(3)嬰兒配合性差,加之穿刺時疼痛刺激,常劇烈哭吵,全身扭動,靜脈穿刺往往需要兩人協(xié)同操作, 一人負責靜脈穿刺,一人負責對穿刺處進行固定和幫助退出針芯,小兒手指短,皮膚不易繃緊,足部相對更容易抓握而不易松脫,特別是在條件受限如夜班只有單個護士在場的時候,為免單人操作推出針芯同時拔出套管針,或者固定時套管針脫出,臨床多選擇下肢靜脈。
嬰兒靜脈輸液,由于各種原因,有時候要進行多次穿刺,易造成血管損傷,也易使患兒產(chǎn)生恐懼心理[7],同時患兒的痛苦也致使家屬緊張焦慮情緒爆發(fā),對護士產(chǎn)生不信任感情,影響護患關系,增加了各項工作開展的難度。靜脈留置針由于在靜脈內保留時間長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這種情況,但嬰兒由于靜脈置管難度大,靜脈留置針的優(yōu)勢很難得到發(fā)揮。因此,在嬰兒四肢靜脈留置針穿刺的時候,要保證一次穿刺成功率,而血管的選擇是穿刺成功的先決條件,建議護士可以選擇更容易穿刺成功的下肢靜脈,既減輕了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減少護患糾紛,也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使得護士能夠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其它日常護理工作及對家屬的健康宣教。
4結論
對于嬰兒,特別是未學步小兒,上下肢的靜脈留置針在保留時間上無明顯差別,為減少患兒痛苦,減輕護理人員工作量,可首選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的下肢靜脈進行靜脈留置。
參考文獻
[1] 張家榮,李翠芳,呂義榮,等.新生兒頭皮靜脈留置針封管方法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7):438-439.
[2] 蘇碧霞.提高新生兒四肢靜脈留置針穿刺成功率的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5):92-94.
[3] 汪明,胡紅.延長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方法的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2):18-19.
[4] 全翔鳳,毛斌妹.兒童靜脈留置針不同留置部位的效果分析[J].華夏醫(yī)學,2005,18(5):841-842.
[5] 孫家俊.小兒靜脈留置針臨床應用問題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7,6(2):189-190.
[6] 朱延力,主編.兒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19-20.
[7] 李柳芝.小兒靜脈留置針在兒科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