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
摘 要: 教學媒體不僅能用作一時的激趣,更要平衡分布興趣點;不僅要創(chuàng)設情境,更要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情境;提供平臺,構建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支架,轉變學習方式。
關鍵詞:教學媒體 激趣 情境創(chuàng)設 學習平臺
先講一件小事:一個小男孩參加信息技術大賽,做了簡單的PPT,把遠在外地的父親多年來寄給他的郵票一幀一幀呈現(xiàn)出來,最后有幾行字:“每一張郵票,都是我對父親每一年的思念,我愛你,父親?!边@個男孩拿了一等獎。我想,打動評委的不是技術,不是媒體的先進性和現(xiàn)代性,而是情感。
在現(xiàn)代教學媒體層出不窮的今天,技術的先進并不代表教學的高質(zhì)量,也不一定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關鍵在于使用者對教學媒體的認知程度。無論是傳統(tǒng)教學媒體的教科書、黑板,還是現(xiàn)代教學媒體的網(wǎng)絡等信息工具,它們都能輔助教學,但不能僅僅停留在單方面的輔助教的程度上,要進一步服務于學生的學,促使其成為促進學生學習交流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
一、不能僅用作一時的激趣,更要平衡分布“興趣點”
教學媒體一時的激趣固然有利于教學,能否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多個興趣點并合理分布呢?
1.利用網(wǎng)絡資源,課前激發(fā)學習興趣。如在教授魯迅的雜文時,考慮到其時代背景的復雜性,可以讓學生提前搜集與文章相關的時代背景資料,魯迅在那個時代的生活情況,他人對魯迅的相關評價等,這樣的預習作業(yè)形式自由,學生樂意完成也愿意在學習網(wǎng)站上或課堂十分鐘交流學習成果。這些資料的閱讀與積累為課堂重難點的解決做了鋪墊。
2.利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等集成技術,課上提高學習興趣。課堂四十五分鐘,對于學習者來講,很難保持始終如一的求知欲和注意力,因此在教學設計時可以有意識地預設幾個“興趣點”,如:以PPT展示《荷塘月色》在現(xiàn)實中平淡無奇的一組荷塘圖片,提問:“為什么在朱自清的眼里,那個夜晚的荷塘竟有那么美?你如何看待現(xiàn)實與文章所描繪的落差呢?”即使是簡單的一組圖片,運用得當,也可以讓學生不死讀文本,感悟文學與生活、個體與創(chuàng)作的道理。技術的運用不分低級與高級,只看是否有效,能否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學。
3.利用交互性強的操作平臺,在課后提高學習興趣。在教育改革走在前沿的一些地區(qū),學校不僅班班通網(wǎng)絡,而且建立了較完善的學科學習網(wǎng)站、學習論壇等,甚至建立了班級博客、班級QQ群,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自由自主的學習交流空間。學習中的疑難、課堂上未能盡興的話題、臨時的一首小詩,都可以在這里“生根發(fā)芽”。這樣持續(xù)注重學習興趣點的設計,教學媒體將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會成為教與學的重要資源。
二、不僅要提供情境,更要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情境
教學媒體不能僅僅停留在提供情境的階段,更要求使用者積極地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情境,引導學生走入情境,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積極地觀察、思考、比較、思辨,從表層的“知道”走向深層的“理解”。
1.提供事實性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如《景泰藍的制作》一文,運用多媒體手段把景泰藍制作的過程——制胎、掐絲、點藍、燒藍、打磨、鍍金這六道工序演示出來。學生像面對面觀看工藝師傅制作一樣,身臨其境,看一遍就能記住,再讀文本時趣味盎然。如果僅僅停留在“看一遍”的階段,那么略顯遺憾,何不讓學生觀看后選取一道工序描述,然后與文本比對,兩種表達哪一種更準確,對同一道工序的同一個動作的描繪,學生的用詞與作者的用詞哪個更準確?在觀看、思考、表達、比較的過程中,學生更能明白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簡潔。
2.展示示范性情境,讓學生感同身受。有些文章盡管經(jīng)典,但學生讀來始終“隔”了一層,無法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不得不說是“經(jīng)典的遺憾”。通過示范性情境,學生在文字與時代的隔膜中走近人物。如,戲劇單元的《雷雨》一文,可以播放影片片段,畫面一出現(xiàn),人物的著裝、對白的感覺、矛盾與沖突立刻生動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在這樣的情境下再讀文章。最好還要再向前走一步,侍萍與老爺見面時的對話,文本與劇情有哪些細微的變動?為什么要作這樣的改動?改得好不好?待學生走入示范性情境后,更要引導學生走出情境積極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
3.創(chuàng)設沖突性情境,讓學生深度思考。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一定依從文本,還可以創(chuàng)設沖突性情境,激發(fā)學生思考。如《祝福》一文,魯迅作品中的祥林嫂捐了門檻依然被世人唾棄,在風雪之夜悲慘地死去,而電影改編后卻讓祥林嫂在悲憤之中拿刀砍門檻,播放相關片段之后,抓住與原著中的“沖突”之處,讓學生深入思考,這樣的安排合情合理嗎?電影的改編者可能是為了在祥林嫂的原型上加上一些“反抗”的色彩,讓人物更豐滿,但筆者認為,這一情節(jié)的內(nèi)涵超出人物原本的形象,“用力過猛”。
4.創(chuàng)設探究性情境,讓學生放飛思想。如教學蘇軾的《赤壁懷古》一詞,教師出示該詞的書法作品,學生大聲朗讀后發(fā)現(xiàn)作品中幾處字詞與蘇教版教材不一致,“驚濤拍岸”還是“驚濤裂岸”?“檣櫓”還是“強虜”?“人生如夢”還是“人間如夢”?教學此詞,筆者嘗試創(chuàng)設探究性情境,雖然只是一幅書法作品的圖片,卻把問題情境一下子推到學生面前,讓學生探究比對,體會詩歌用詞的精妙之處,從一首詞的學習中掌握一種鑒賞詩歌的方法。
三、注重提供平臺,構建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支架,轉變學習方式
在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有自己的“三尺講臺”,可以在講臺前淋漓盡致地發(fā)揮,而學生大多是受眾,缺少展示自己才能的平臺。此時,現(xiàn)代教學媒體可助一臂之力,開一方天地,可以讓學生利用各種工具、平臺展示自己的思想和作品。如,通過班級博客或論壇上傳自己的詩文習作;鼓勵人人參與演講,自己在家隨時隨地地錄制演講視頻,覺得滿意后上傳到優(yōu)酷網(wǎng),然后集中觀看和評價;一個月一次用PPT或電子白板創(chuàng)作作品,表達生活感悟或品評社會熱點。諸如此類的學習活動,在三尺講臺之外,給學生搭建一個起飛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老師是觀眾,學生是表演者,而且不時會有創(chuàng)造性表演。
這個過程表中的學習者可能由“接受型”變?yōu)椤爸鲃有汀痹俚健白灾餍汀?。一般來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是接受、理解,練習、鞏固,而開放自由的學習平臺培養(yǎng)了主體意識和探究意識,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情境下,利用學習資料,通過與人協(xié)作,以建構意義的方式獲得的。相對應的學習方式是,以知識為中心,由接受式學習到探究式學習,學習主動性由弱逐漸變強。然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調(diào)控,因為興趣而選擇、澄清、激發(fā)、創(chuàng)造。相對應的學習方式是,以資源為中心,由探究學習到自主學習,學習能動性由弱逐漸變強。筆者認為“自主型”學習者是一個高參與度、強參與度的“主動型”學習者,學習的自覺能動性得到高度體現(xiàn)。這時,學習者能自主選擇目標、選定內(nèi)容、選擇方法并自我調(diào)控學習過程等,學習上升為學習者個體內(nèi)部與自我的一種“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