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雯 譚劍明
(茂名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 茂名 525000)
自2003年開始我國實施對艾滋病人的“四免一關懷”政策,在延長病人生命,提高生活質(zhì)量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1],而且抗病毒治療管理體系亦越來越成熟[2]。隨著接受艾滋病抗病毒藥物治療的病例數(shù)越來越多,抗病毒藥物的不良反應也受到越來越高的關注[3-5]。為了摸索艾滋病抗病毒治療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規(guī)律,我們于2011年~2012年對本市接受國家免費抗病毒治療的艾滋病患者進行了不良反應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均為2011-2012年本市接受國家免費抗病毒治療的艾滋病患者,共例123例,男70例,女53例,平均年齡(37.2±10.6)歲,患者的治療時間均在2年以上。
1.2治療方案 據(jù)病例的實際情況共選用了7種治療方案:按《國家免費艾滋病抗病毒藥物治療手冊》2012年5月第3版治療方案有:奈韋拉平(NVP)+拉米夫定(3TC)+替諾福韋(TDF)29例,奈韋拉平(NVP)+拉米夫定(3TC)+齊多夫定(AZT)6例,依非韋倫(EFV)+拉米夫定(3TC)+替諾福韋(TDF)48例,依非韋倫(EFV)+拉米夫定(3TC)+齊多夫定(AZT)11例,替諾福韋(TDF)+拉米夫定(3TC)+克力芝(LPV/r)9例;按《國家免費艾滋病抗病毒藥物治療手冊》2008年1月第2版用到的治療方案有:司他夫定(d4T)+拉米夫定(3TC)+奈韋拉平(NVP)7例,司他夫定(d4T)+拉米夫定(3TC)+依非韋倫(EFV)13例。
1.2不良反應
1.2.1一般性不良反應判斷標準 ①疲乏:患者主訴疲乏連續(xù)1周以上者;②胃腸道反應:患者主訴反復出現(xiàn)胃納下降、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其中一項或以上者。
1.2.2器官組織損害 ① ALT、AST、血清膽紅素任何一項檢驗結果升高者。②腎毒性:血清肌酐(CR)、血尿素氮(BUN)任何一項升高者。③骨髓抑制: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任何一項下降者。④中樞神經(jīng)反應:主訴持續(xù)性頭暈、頭痛、多夢、精神不集中者。⑤淋巴細胞下降:淋巴細胞計數(shù)下降⑥藥疹:檢查到符合藥疹的皮膚病變者。⑦血清淀粉酶升高者。
1.2.3代謝障礙 ①血糖檢測連續(xù)3次升高者。②甘油三酯檢測連續(xù)3次升高者。③總膽固醇檢測連續(xù)3次升高者。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不良反應總體發(fā)生情況 123例接受觀察的病例中,有105例發(fā)生1種或以上不良反應,總體不良反應率為85.4%。共觀察到12種不良反應,可歸納為一般性不良反應、器官損害和代謝障礙三類。單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最高的是一般性不良反應,胃腸道反應(69.9%)、疲乏(52.8%);器官損害不良反應次之,肝毒性(52.0%)、骨髓抑制(40.7%)、淀粉酶升高(26.8%)、腎毒性(21.1%)、淋巴細胞下降(1.6%),中樞神經(jīng)反應和藥疹均為4.9%;代謝障礙不良反應以血糖升高發(fā)生率最高,達42.3%,甘油三酯升高、總膽固醇升高和分別為34.1%、18.7%和(表1)。
2.2不同性別、年齡及文化程度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①性別與不良反應:女性中“胃腸道反應”和“疲乏”兩項的發(fā)生率分別為84.9%和66.0%,而男性為58.6%和44.3%,女性顯著高于男性(χ2=12.30、χ2=12.37,P<0.05)。而與之相反,男性“淀粉酶升高”項為34.3%,女性為16.9%,男性顯著高于女性(χ2=4.60,P<0.05);②年齡與不良反應:各年齡間的不良反應相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③文化與不良反應:接受治療的艾滋病患者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絕大部分為初中及以下文化,僅少數(shù)為高中及以上,最高文化也只有大專。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高中及以上組患者疲乏、胃腸道反應(χ2=18.45、χ2=12.30,P<0.05)兩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其他兩組患者。
表1 不同性別抗病毒治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n,%)
本研究顯示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療的患者藥物發(fā)生一項或以上不良反應者占比為85.4%,與一些文獻報導基本相符[5]。共觀察到12種不良反應,大部分反應及發(fā)生率與文獻報導相近,也有個別反應有小出入[3-5],可能與各文獻報導的觀察病例數(shù)有限有關。有必要進一步加大這方面的觀察研究,全面摸清艾滋病抗病毒治療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規(guī)律,以便制訂相應的防控措施,在進行抗病毒治療過程中加強對不良反應的防控。
本研究顯示“胃腸道反應”和“疲乏”兩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性別和文化程度有關,性別差異以女性發(fā)生率高于男性,文化差異以低文化程度高于高文化程度的現(xiàn)象值得注意。因為該兩項不良反應是以主訴為判斷依據(jù),而主訴中不免有心理因素存在。因而在心理相對比較敏感的女性和對艾滋病治療更具恐懼感的低文化程度人群更容易發(fā)生這類不良反應。提示可以通過采取心理護理措施來預防控制,可減少一般性不良反應,提高接受抗病毒治療者的用藥依從性。目前國內(nèi)已有研究者在這方面開始了探索[6],亦應繼續(xù)擴大心理護理措施方面的研究。
[1] 杜普,王月珍.艾滋病抗病毒治療的研究進展[J].內(nèi)蒙古醫(yī)學雜志,2004,36(10):794-796.
[2] 李佳等.艾滋病抗病毒治療政策和策略分析與思考[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3,19(2):144-145.
[3] 陸銘等.艾滋病抗病毒治療藥物不良反應104例觀察[J].傳染病信息,2008,21(6):373-375.
[4] 鐘崇方.艾滋病抗病毒治療藥物不良反應探討[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9,15(3):298-299.
[5] 陶翠菊.艾滋病抗病毒治療藥物不良反應的護理及觀察[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2,9(23):3024-3025.
[6] 崔林晟.護理干預對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2,10(下):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