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平
摘 要:本文通過認識和分析小學教育的一般特性,對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所存在問題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研究,引入“認同式教學”的思維,通過教師理解學生的感情傾向和性格特點,革新教學方法,讓學生由外部灌輸性學習改變?yōu)樽陨砝斫馐綄W習,從而得到了較為良好的課堂效果。
關鍵詞:認同式教學;理解式學習;教學手段;小學語文教育
0引言
小學語文教育不僅僅是要教學生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更需要給予和培養(yǎng)學生的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fā)展,這也是我們進行這門課程教學的初衷和最高標準。小學語文教育是整個語文學習的奠基,也是培養(yǎng)每位同學對母語、對漢語文學興趣的最佳時期,同時也因學生所處地域文化、人文特點、生活環(huán)境、性格的差異化以及理解識別能力的弱勢造成了教學上的一定難度,因此作者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個體的“個性化”和“差異化”分析,合理利用“發(fā)散性思維”及“感情式教學”等手段,最終達到“認同式教學”,進而達到教學成果的最大化。
1課堂實踐
我所在的學校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城鄉(xiāng)結合部,使用教材為人教版2012年教育部審定新版,學校的大部分學生為留守兒童或外來打工人員子弟以及村鎮(zhèn)兒童,家庭的文化素養(yǎng)普遍較低,因而造成課堂教學受眾的理解能力較低,僅僅通過正常教學手段很難達到教學目的。例如人教版課標本第九冊第四單元中《釣魚的啟事》的教學時,使用正常教學思路,將本文主題定為:通過講述父子倆釣魚的經(jīng)歷,說明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把重點難點劃為以下幾類:1.學習生字、新詞,能正確書寫;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課文;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一個人從小受到嚴格教育,將對他終生受益的道理,從小培養(yǎng)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培養(yǎng)知錯認錯的美德;4.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教學方式基本為:1.生字、生詞講解;2.讓學生大聲朗誦;3.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劃分段落;4.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講述自己對于《釣魚的啟事》這篇課文的理解,結果我在課后和同學們的溝通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于段落的劃分以及篇中人物的行為不理解。經(jīng)過分析,我認為這些問題主要是由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較弱的理解能力造成的,而后在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向學生們提出一個問題“大家最喜歡動畫人物是誰?為什么?”,可愛的同學們給出了很多答案,但我最后將他們所提卡通人物的特點概括為:誠實守紀、認真勇敢、積極動腦、聰明乖巧……之后我又讓學生們以最短的時間畫一個圓并不限方式,同學們有用圓規(guī)的、有用各種各樣道具的、有純手畫的,最后我讓大家評比一下誰畫的最圓,好多同學發(fā)現(xiàn)畫的快并不圓,而用圓規(guī)雖然耗時但最圓,我為大家總結為:在畫圓時圓規(guī)就是規(guī)定,逃避了這個就不能成功。而后我又為大家講解了規(guī)矩的由來、守規(guī)的好處、不守規(guī)的壞處以及規(guī)矩和道德的關系,經(jīng)過以上課堂小活動,再來講解課文時,同學們就對《釣魚的啟事》這篇課文的認同感增強了,也更加易于理解了,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學生的知識面拓寬了、道德感增強了,而我也達到了教學目的。這就是“認同式教學”、“差異化合一”以及“發(fā)散性思維”在小學語文教育課堂中的成功應用,從而也達到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焙汀耙湟晫W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钡囊?。
我在人教版課標本第九冊第一單元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同學們對于整個單元的課文理解并不深刻,此單元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閱讀、熱愛圖書的一種素養(yǎng),通過《竊讀記》、《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和《走遍天下書為侶》等課文章節(jié)的編排,給予學生愛好閱讀、豐富閱讀以及通過閱讀增長眼界的思維,但文中環(huán)境與學生們所處的世界千差萬別,因為很多學生沒有閱讀的習慣、也沒有感受到書中的樂趣、更不懂為什么要讀那么多書,而讀書在很多學生幼小的心靈中等同于上學,著實也是一件“不開心的任務呢”,由此學生對原文的理解也就大打折扣,更談不上實現(xiàn)教學目標。因此,教師要通過對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化”進行細致化分析,得出普遍性結論,針對癥結,使用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感情式教學”等其他手段,使學生對教師所授內容達到認同,進而學生可以從自身的角度去真正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感情和思維。例如:通過給學生講述課外讀物中的故事,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把他們帶入到書中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中,而故事的懸念也會激發(fā)他們去通過閱讀來探究;也可以舉行一個講故事大賽,同學們的好勝心鼓勵他們通過通過閱讀獵取好故事,既培養(yǎng)了閱讀能力,也認識了更多的生字,更鍛煉了表達能力,一舉三得;在學校的的小發(fā)明比賽中或手工活動中鼓勵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由此讓他們感觸“書中自有黃金屋”;更可以由學生的家庭感情入手,讓學生理解家長含辛茹苦送自己上學的初衷,更好地激勵學生熱愛讀書。通過以上方式方法,學生們的閱讀積極性提高了,對書的感情加深了,進而對課文理解了,也達到或超過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2結論
小學語文是貫穿于學生整個生涯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方式、溝通能力、正確思維觀念以及對民族文化深厚感情的最佳時期,而充分合理利用優(yōu)質高效的教學手段及心理誘導的方式,達到“認同式教學”,進而豐富我們的教學思想,開拓我們的教學思維,同是也是“黨的群眾路線”活動在課堂的開展,既革新了舊式教學的弊病,也順應了小學教育的發(fā)展的潮流。
參考文獻
[1] 沈瑾曄. 情感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 吉林教育, 2009(17):89-9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 2012年1月第1版.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