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妮 設計/王靜
茶,可謂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fā)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一杯茶,可以穿越千年的純凈,在漫漫時空中芬芳而甘醇,傳達著中國式的魅力神韻。茶為國飲,成佳為茶鄉(xiāng)。成佳茶鄉(xiāng)位于“成都花園·綠色蒲江”境內,茶鄉(xiāng)生態(tài)稟賦,湖泊集聚。蒲江的飲茶之風自古有之,茶道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這一方人杰地靈的土地,已與茶結下了難分難解之深厚緣分,歷經千年的考驗而愈發(fā)璀璨。
從成都驅車,沿成雅高速西行約80公里,很快就到達有著“中國綠茶第一鄉(xiāng)”“天府茗門”美譽的蒲江成佳鄉(xiāng)。一入成佳,漫境碧翠躍然眼前,蜀地的陰天多霧并沒有影響茶鄉(xiāng)的翠綠,反而讓它的美多了一分寫意的味道。石象湖生態(tài)景區(qū)就位于成佳境內,碧波浩淼的長灘湖邊是萬畝原始森林組成的綿延青山,山林中古木參天,良材濟濟,奇形怪狀的樹根、盤根錯節(jié)的藤蔓互相纏繞,構成一道道天然屏障。就連那些枯死的大樹上,也有附生植物巧妙地繁殖著,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蒲江綠茶園區(qū)還擁有世界最大面積的天然馬尾松林,森林覆蓋率超過75%,核心區(qū)域的綠茶園隱于天然的馬尾松林里,喜陰的茶樹與喜光的馬尾松共生共長,相得益彰,每逢馬尾松開花時候花粉就隨風飄蕩而下,花粉被茶樹所吸收,為茶多酚和芬芳物質的形成提供了絕佳條件,使茶芽的營養(yǎng)物質更加豐富。成佳1.76萬畝茶園,60多家制茶企業(yè),就位于這片好山好水之間,茶中有林,林中有茶,構成了一副獨特的風景畫。
在成佳,茶樹遍布山丘間、阡陌旁,蓊蓊郁郁,樹葉密集向上,葉片上沾著點點露水,極盡自然之美。在這里,可以在薄霧籠罩的清晨漫步松林中傾聽水流潺潺和聲聲鳥鳴,呼吸富含負氧離子的新鮮空氣;可以在日暮時分徜徉在溪畔遙看落日的余暉將茶園鍍上一層淡淡的暖色;可以在不眠的夜晚泡上一壺清茶,看幾首詩詞,感受古人“茗外風清移月影,壺邊夜靜聽松濤”的情懷,在茶香馥郁中,任思緒飄遠。
“山僧后檐茶數(shù)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碧拼娙藙⒂礤a游歷蒲江時曾“添爐烹茶”留下這樣的詩句,如今,若想再次體會夢得先生那般烹一杯茶賞一片景的自在閑適,漫游在成佳茶道不失為一個好選擇。甘成茶道是連接成佳茶鄉(xiāng)與美麗甘溪的景觀大道,自由徜徉在滿是綠茶清香的茶園間,看戴著草帽的采茶姑娘熟練地將綠芽摘下。若是有興致,還可以走進茶園種植區(qū),一邊聽茶園老農詳述茶葉種植、采摘制作工藝,一邊拿起竹編小框,現(xiàn)場體驗采茶、制茶的樂趣。茶園的小橋流水之畔,分布著許多小茶館,遠遠望去,一座座如若亭臺仙閣,詩意盎然、別具韻味;走進之后,古樸別致的剡城紫砂壺、活火的悠悠然煎煮、山泉水的浸泡、天然清香的雀舌茶的完美融合,升騰出一杯杯芬芳怡人的悠悠香茗。觀望遠處青山疊嶂之景,品一口香茗,輕閉雙眸,自有一種身處塵世而超脫升華、心靈得以洗滌而漸歸于平靜與淡然之感,更讓人戀戀然而不舍離去。
成佳茶好,好在有雀舌。蒲江雀舌歷史悠久,在古代就是茶中名品,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即名揚四海,宋代成為貢品。色翠、香高、味醇、形美的蒲江雀舌,因為茶葉扁平挺直,形狀如鳥雀的舌頭,故得名“雀舌”,是綠茶中的上品。蒲江茶樹發(fā)芽非常早,一般在2月中下旬就開始發(fā)芽,這使蒲江雀舌比蒙頂名茶、西湖龍井和碧螺春茶的上市時間早了十幾天,被譽為“早春第一茶”。唐代詩人鄭谷曾游歷新津等縣,在《崍中嘗茶》詩中贊美雀舌:“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園里火前嘗。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夸鳥嘴香。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shù)片淺含黃?!比缃瘢捌呀干唷币呀洺蔀樗拇璧臉酥拘援a品。
成佳作為進藏入滇的咽喉要道,遠在唐宋時期,就是茶馬互市的必經之地??拷L灘湖邊的成佳鎮(zhèn)境內的茂林修竹中,至今保存著一段不到2.5公里長的茶馬古道。它見證了蒲江河谷作為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昔日商賈云集的繁榮景象。這也是成都附近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段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隱藏在種滿茶樹的小丘之上,從村落小路拾階而下,在田邊竹林從中一段段石板鋪就的古道清晰地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石板大概一米來寬,因為年代久遠而如今又人跡罕至,布滿了深綠色青苔,一眼望去,青綠色的道路蜿蜒向前。蹲下細看這歷經歲月風霜的石板,石面已被摩擦得光滑平整,但在邊緣卻留下了許多馬蹄狀缺口,昭示著當年運送茶葉貨物時的繁華景象。行進30多米以后,古道的右側出現(xiàn)一塊高2米多、寬約3米的巨大石碑,石碑上清晰地刻著“建修襯腰崖通道石梯工竣碑記”,落款時間為大清道光二十三年。成佳茶馬古道是成都直達雅安最直接的必經之路,史書記載:“蒲江茶西運,經成佳、名山縣合江、太平場、月兒崗、新店子直達藏區(qū)?!痹摴诺馈吧贤?,下達新彭”,商賈往來“雖越崇山,不患泥濘”,石梯上那深凹的痕跡足以見證當年商賈云集、販運茶葉的忙碌景象。
悠久的歷史沉淀,孕育了成佳豐富多彩的現(xiàn)代茶文化。境內自唐宋以來商賈云集,販運茶葉、鹽、鐵器、絲綢等商品。清朝道光年修砌茶馬古道時有碑為證:“修數(shù)百年崎嶇之徑,通千萬人來往之途;旅客行商同登云路,輕車快馬共歷亨衢?!蔽髂系耐恋厥菑V闊的,而西南的交通卻讓人望而卻步。肩挑手提,馬運成了最原始也是最便利的交通運輸。在李白眼中“難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響起了陣陣急促的馬蹄聲,從此中國與南亞、西亞的陸上交通通過這些被稱為野蠻人的蠻夷之人一路踩了出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和人為的損毀,茶馬古道途中能夠保存下來的古道已經是非常稀少,像成佳古道這樣能保存完好,更有古代石碑為證的更是彌足珍貴。
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中就記述了產自蒲江等地的“早春”“黃芽”“嫰綠”等名茶。祖籍蒲江的南宋理學家魏了翁早在1000多年前就對茶葉進行過專門研究,寫出了著名的《邛州先茶記》,對蒲江的茶葉生產作了較為詳細的記載,對今天蒲江茶葉經濟的發(fā)展功莫大焉。
成佳人對茶葉的愛是從骨子里蔓延開來的,用心培育著一株株茶樹,對他們而言,種植出好茶樹是一件最值得驕傲的事情。據(jù)縣志記載,成佳在古時候就有“斗茶”之風,每年采摘新茶時節(jié),鄉(xiāng)親鄰里各自在家中挑選出這一年烘焙烤制的的“極品”茶葉然后聚在一起互相品味比試,不需要金錢作為獎賞,只要一句對茶葉的夸贊就會讓茶農快意無比。
在成佳,茶文化并不只存在于風雅文人的吟詩作畫間,只要你愿意詢問和傾聽,每一個茶農都是一位對茶文化頗有見解的大家,他們愿意和茶葉一起生長,經歷四季,他們用汗水和智慧讓這片茶園生機勃勃。如今的成佳鎮(zhèn)已經創(chuàng)下六項“川茶第一”:西南地區(qū)第一個引進日本全自動蒸青綠茶生產線,第一個實現(xiàn)名茶流水線生產的企業(yè),第一個取得“綠茶出口經營權”的茶葉企業(yè),第一個實現(xiàn)清潔能源用于生產茶葉的地區(qū),第一個對茶園病蟲害實行生物防控的地區(qū),第一個與教育系統(tǒng)聯(lián)辦社區(qū)學校的茶葉企業(yè)。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边@是陸羽《茶經》開宗明義的一句話,也是《茶經》的靈魂。光陰荏苒,歲月悠悠,淡定的陸羽帶著他的《茶經》,歸隱時空的深處,留下了耀眼千載的背影。小小一片茶葉,從此傳承著中華“精行儉德”的古樸遺風,承載著豐碩的人文意蘊,充滿著純雅的精神期盼,令人神往、敬仰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