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志云 圖/張素云 設計/王鵬
新滇藏之路,從怒江六庫出發(fā),經(jīng)察瓦龍到察隅,再到西藏林芝、拉薩。全長1500公里的滇藏路,薈萃滇藏大美風景,儼然一條千里畫廊。這條路,穿行于多民族區(qū)域,沿路民風淳樸,人民善良,美和靜,震撼與感動,忘我與縱情,貫穿全程。
這條路,常常被人提及,但很少人走過;這條路,已經(jīng)被標注在地圖上,但很少人認識。這就是從怒江到西藏的路,從六庫經(jīng)察瓦龍到察隅,再到林芝,最后到達拉薩,長1500公里。今年深秋的一天,我和同事們決心擺脫掉煩亂瑣事,開車上路。
這是一條少有人知的路,未走時感覺遙遠,其實卻是最近的進藏通道,第一天到察瓦龍,第二天到察隅,第三天到林芝,第四天就可以到達拉薩。這是一條未受重視的路,未走時感覺陌生,走在這條路上,其實是走進了一條奇觀薈萃的畫廊,沿途氣候類型多樣,地形地貌多態(tài),生態(tài)環(huán)境多種,再加上沿途的多民族聚集區(qū),真是一山一世界,一水一天地,美景連連,目不暇接。大自然鬼斧神工,以它的奇思妙想雕琢了這片土地,讓人們除了驚嘆再無他想??梢哉f,這是世界上少有的美妙、豐富、神奇的秘境之路;這還是一條少有車輛行人的路,未走時它被想象得很艱險,其實卻是進藏最平坦的通道,沿途海拔不高,地勢平緩上升,海拔最高的林芝不到3000米,翻越雪山較少,氣候溫暖濕潤。而且,沿路民風純樸,人民善良,熱情真摯。這條路,穿行于多個民族之間,臨近邊境而無紛擾,是片未被凡塵侵襲的世外悠然之境。
新滇藏之行,一次沐浴著美和靜的行游,一次凈心之旅,震撼之旅,銘心之旅。
我們從六庫出發(fā),沿怒江北上。窄窄的公路,右側(cè)緊貼山壁,左側(cè)懸于江邊。沿途高山雄峙,綠樹垂江;天空如洗,幽藍深遠;江面時而平滑如鏡,相映天光,時而激流翻滾,浪花飛濺。車行山水天地間,融入自然懷抱,如于畫中穿行,馳騁造化大道。
午到貢山。離開貢山縣城,繼續(xù)往前,兩岸山上,深林密布,很多闊葉樹泛黃了,秋風吹拂,揚起層層金色的漣漪。遠處的山頭已有積雪,朗日照耀,就像鑲嵌在半空中的白云!在藍天的襯托下,高山顯得特別分明,總讓人感到在訴說著什么!再往前,到丙中洛了。這是一塊群山環(huán)繞、藍天覆蓋、白雪輝映的平地,西高東低,斜斜地掛在高黎貢山的坡腳,一直延伸到怒江邊。稻谷已收割完了,稻梗還留在梯田里。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靜,樹不動,鳥無聲、江水好像凝固了一般,連陽光也是小心翼翼地照在山坡上、綠樹上、房屋上,生怕驚擾了這片土地。天地四合,靜謐悠然!
陡、跌的橫斷山脈地勢,使跌水成為滇藏路上的常見景觀。
路漸行漸難,林漸行漸密,山漸行漸險,峽谷漸行漸窄,江水漸行漸急,山峰在峽谷投下巨大的陰影,空氣里震蕩著轟鳴的水聲。路邊的秋葉更紅了,一排排、一串串鋪列著。
從丙中洛往前35公里,就到了滇藏交界處。過了交界處進入一個叫察瓦龍的鄉(xiāng),這個鄉(xiāng)轄區(qū)有4600平方公里,7000多人,是西藏林芝地區(qū)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鄉(xiāng)。穿過松塔的一個隧道,環(huán)境陡然一變。山光禿禿的,稀稀疏疏點綴著灌木叢。逐漸地,灌木叢也少了,山成冷靜的灰色,布滿褶皺,顯示出蒼茫和硬朗。峽谷也開闊起來,江中有幾十畝大的沙洲,堆積著白色的細沙。江邊有村莊,藏式建筑,方方正正,整齊排列,白墻紅邊灰頂,掩在大山的影中??斓讲焱啐垥r,路邊出現(xiàn)了很多仙人掌。右邊山上幾百米高處,由于長年沙礫滑落,形成近百米寬的“大流沙瀑”,一年四季,碎石飛濺,從高處飛滾而下,呼呼有聲。我們的車輛經(jīng)過時,雖小心謹慎,仍有一塊碎石砸到我們車上,一聲悶響,似乎把車外殼砸出一坑!
察瓦龍是西藏邊沿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鎮(zhèn)政府所在地坐落在怒江邊的一個高地上,很平,應該有幾千畝。鎮(zhèn)中心是一條街,沿街兩側(cè)分立著藏式建筑,據(jù)說常駐人口近兩千人。四周的高山擋住了西下的太陽,天很早就黑了,星星緊隨黑夜而來,一顆一顆,閃亮在夕陽余暉里。晚上九點之后,小鎮(zhèn)一片沉寂,山影黑魆魆的,靜靜的,壓在窗外。一抬頭,繁星密密麻麻,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捉到掌心。四野靜得能聽到天籟,人和其他能發(fā)出聲響的事物都到哪里去了呢?早早入夢了嗎?那也應該聽得到鼾聲和夢話?。?/p>
這個不起眼的小鎮(zhèn),名氣可不小。它是茶馬古道的必經(jīng)之地,是梅里雪山大轉(zhuǎn)經(jīng)的必經(jīng)之處,也是滇藏新通道的必經(jīng)之所。鄉(xiāng)里正在規(guī)劃建設新的旅游特色小鎮(zhèn),面積有1140多畝。這里的生產(chǎn)生活用品幾乎都從貢山運來,干部群眾對怒江,對貢山,對丙中洛鎮(zhèn)充滿感情!
繼續(xù)從察瓦龍沿江而上,汽車在高山間蜿蜒而行。陡峭的山坡無樹無草,布滿沙礫和石塊,仙人掌有一人多高,形狀怪異,有的結(jié)著圓果。30多公里后,過鐵橋,那曲河與玉曲河在這里交匯,據(jù)說再往上就不叫怒江了!左邊,一條小河從山谷中奔流而出,白色的浪花飛濺,叫目巴河。道路由此折而向西,順河進入山谷,忽見深林密布,遮山蔽野。陽光從樹縫透入,形成一條條金色的碎片,落在車上。樹葉繽紛,變成金色、紅色、金黃、酡紅,好像在進行一場色彩比賽。河谷開闊了一些,抬眼望去,兩邊山上就更絢爛了。背陰的一面明朗,映得空氣都亮了,陽光照射到的一面,就是真正的燦爛了。忽然,從前面的樹尖上,冒出了一座雪山的頂,亮得眩目。
出了河谷,蜿蜒往上,剛才看到的雪山漸漸展顏,一座海拔4600米的雄峰,雪從山頂覆蓋到山腳。我們的汽車壓雪而行,頗為艱危!翻過雪山,下行漸有植物,到海拔3700米處,一村莊名目若,臥于高山草甸之上,牛羊悠閑慢踱,家家炊煙裊裊,似乎在呼喚我們這群饑餓的行人。午餐后繼續(xù)前行,穿過一座灌木山和高山草甸,又翻越一座4500米的雪山。
不久,第三座雪山擋在面前,這座雪山山頂露出土層,雪和沙礫拌合著,山腰的積雪更多,覆蓋了全部土層。我們要從4700米的山口翻過。土路被雪融得一片泥濘,車輛駛過,泥水四濺。路在雪線以上繞來繞去,經(jīng)過一個又一個彎和坡。大車上了防滑鏈。一輛拖拉機車輪打滑,停在路上,大家下車幫忙,耽擱了一些時間。從埡口上看,雪峰近在咫尺,山峰直刺,棱角分明,肅然而立,使人心生寒意!過了埡口,雪覆得更深,并且凍成了冰,只能順著車轍而行,數(shù)次打滑,讓人膽顫心驚!陽光明媚,白雪皚皚,寒風凜冽,大自然的變幻讓人肅然!
雪線以下,是大片大片的黑森林,樹上幾乎都掛著樹掛。微風吹過,紛紛飄搖,給這寂靜的山谷平添了幾分生氣。山腳谷地突然出現(xiàn)一個小村莊,不見人,只聽到村旁小河的流水聲。
從海拔4700米的雪山埡口沿一條等外路一直下,一直下,下到2300米,從重重疊疊的深林中鉆出來,剛走上柏油路,一頭就撞進了察隅縣城。有一條小河嘩嘩流淌,水量不小,河水極清澈,碧藍碧藍的。小河兩邊的山上都是樹木,被秋染成五彩的樹葉熱烈地展示著輝煌,有時一棵樹突然高出林子,頂著濃濃的金色或者紅色,就像舞臺上正在演出的領舞者,濃艷突出;有時一段山谷,幾公里全是彩色,就像是樹在群舞。山頂上白雪閃爍,在傍晚的天光中泛著寒氣。
森林與河岸之間,就是察隅縣城。這是一個小城,應該也是一座新城。房子都是藏式建筑,特色濃郁,布局整齊,干凈寧靜。城里有溫泉賓館,很有名,據(jù)說熱、冷水相鄰而涌,水質(zhì)極佳,1919年被趙爾豐命名為陰陽泉。賓館有露天泡池,小城居民三三兩兩去泡浴。吹著清風,品著秋景,聊著閑語,別有閑情雅意!
察隅被高山和森林包圍,只有順著河流,在河邊峽谷間有出口,有道路。順江而下,可通達中印邊境的下察隅。那里居住著僜人,有1000多人,文化獨特,保留完整。這個族群還沒有確定民族種類,聽說他們的身份證上民族一欄填的是“其他”,內(nèi)地人不理解,給出去辦事、旅游的僜人鬧了不少誤會。
從察隅縣城的河溯流而上,走上了去林芝的柏油路。晨光照拂,高山巍峨,森林如黛,雪峰璨然,藍天深邃,仿佛進入了化外之境。偶有牦牛,體肥毛長,三五成群,在路邊林中徜徉。有一頭牦牛,站在路邊,背對著我們,獨自看著遠處的雪山,黃紅的長毛被陽光照得金亮,聽見車響聲,轉(zhuǎn)過頭來,看著我們,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很淡然!
德姆拉雪山懷抱一汪清泉,叫然烏湖。這是一個有眾多傳說和獨特風情的地方,我們匆匆而過,只領略些皮毛,但就是這匆匆一眼,也足以讓人震撼和驚艷!然烏湖22平方公里的湖水在3700米的高原上沉寂,湖面平展如鏡。四圍皆是雪山,山峰峻峭,仿佛一位巨人并攏雙手捧著湖水。湖面上開始結(jié)冰了,雪山倒映在湖中,好像湖中另有一個冰雪世界。湖邊有小鎮(zhèn),牦牛成群。右邊的山巖上,突然跳出兩只野羚羊。然烏湖匯集的雪水向北流出,形成然烏河。順河而行,地勢逐漸開闊,海拔逐漸降低,峽谷兩邊的山上有植被覆蓋了,路兩旁也逐漸由灌木而喬木,由針葉林而混交林,變得繁茂起來。秋景映雪,紅樹綠坡,松青柳黃,屋舍木墻新,田地青苗翠,波密縣城到了!
波密在藏語中是“祖先”的意思,據(jù)說高原的第一位藏王就生長在這里,文成公主進藏也到了這里,一直到現(xiàn)在,當?shù)氐姆椷€受其影響。這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冰川多,雪山多,但氣候溫潤,深林密布,物產(chǎn)豐富,河邊垂柳成行,田野麥苗青青,應是一塊物華天寶之地。
一路在秋林中穿行,秋日照耀,秋景純粹,秋色迷人。過了魯朗小鎮(zhèn)后,又繼續(xù)上山,進入魯朗國家森林公園,翻越色季拉雪山,路兩邊開始有了積雪。下午6:30到達山頭觀景臺,剛好看到落日照射在南伽巴瓦峰上。這是世界第二十八高峰,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名山之首,還是苯教圣山。我們能看到的主要有三座山峰,左邊的一座高大巍峨,整齊大氣;右邊的一座與另兩座隔得稍遠,尖銳俊俏,并排著三個金字塔一樣的尖頂;中間的一座較為低矮,流暢旖旎,竭力向兩邊延伸,像是割舍不下兩邊的山峰。這時天已經(jīng)暗下來了,其他較低矮的山峰只留下隱隱的棱角,近處的森林早已藏到山影之中。落日把三座山峰染得一片金紅,仿佛懸在半空中,金光把東邊的天空都映亮了!山峰的最頂端閃著光,亮得耀眼,往下是金色,越往下金色越深,到山腳,又回復到了白雪的純色,確如幾座通體透明的神塔,福佑著這片土地!
下山就是八一鎮(zhèn),八一鎮(zhèn)是林芝地區(qū)的首府,坐落在一塊非常平整的10多平方公里的盆地上,這可能是林芝地區(qū)11萬平方公里轄區(qū)中最大、最平的一塊土地了。盆地四面環(huán)山,尼洋河貫穿全鎮(zhèn)。小鎮(zhèn)是1986年才建的新城,街道寬敞……
沿尼洋河而上,走上了去拉薩的路!海拔逐漸升高,樹木逐漸稀疏,再往前,就只有枯萎的草、灌木趴在山坡上。山變得蒼涼、雄渾,棱角也不那么分明了,但地勢更加空曠,碧藍碧藍的天空也更加高遠。翻過海拔5000米左右的米拉雪山,進入拉薩市地界,順拉薩河而下,山川、原野更加荒蕪,房屋也變成了平頂,但河谷卻寬敞了,變成了大片大片的平地。有的開墾成了耕地,有的還是荒野,放牧著牦牛。青藏高原嚴峻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了!
過了立冬,拉薩的夜晚已經(jīng)很冷,寒風直往衣服里鉆,晚上八點以后,布達拉宮廣場上就沒什么人了,只有兩排華燈把廣場照得通明。布達拉宮像座雕塑,靜靜地矗立在廣場前面,發(fā)出淡淡的乳白色光,圣潔而脫俗,仿佛是一個夢境!頂上正中,有一片發(fā)著金光的紅屋子,想必是最神圣的地方了。
碧羅雪山懷抱里的貢山縣霧里村,全村僅有36戶村民,西臨怒江,僅憑茶馬古道對外交通。隔江遠望霧里村,靜謐、祥和,猶如世外桃源,仿佛人神共居的仙境。
在布達拉宮和大昭寺,讓人感受最深的是信仰的力量。多少信眾千里輾轉(zhuǎn),餐風露宿,近則幾月,遠則經(jīng)年,一步一叩拜,有的一生一次,耗盡積蓄,僅僅為了到這里面佛。大昭寺前的廣場上,布滿了跪拜的人群,他們不管不顧,站起來,跪下去,五體投地,口中誦著經(jīng)文,再站起來,再跪下去……有的人要這樣跪拜很多天。佛給了他們什么呢?真有來世嗎?信仰的世界,顯然還有很多我們沒有測知的地方。
分析起來,信眾崇拜這兩個地方,除了歷史悠遠,權貴駐足外,還應該有三個因素:一是神奇,在歷史上兩地發(fā)生過很多奇征異兆。如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傳說公元七世紀時,松贊干布幼年在拉薩河游泳,發(fā)現(xiàn)山上閃爍紅光,因此立誓建宮于此。大昭寺是松贊干布擲出戒指后落于一水池,水中長出白色佛塔,后由千頭山羊馱石填池,建而成寺。兩地都是顯出神跡的靈地。二是神圣,集聚了人間和神界的最高權力和智慧。布達拉宮凝聚了松贊干布時代的王權,到公元十七世紀,經(jīng)五世達賴重建,成為政教合一的宗教、行政中心?,F(xiàn)在還用顏色分成兩部分,白色部分叫白宮,是達賴及高級僧侶的宗教活動區(qū)域;紅色部分稱紅宮,是達賴及僧官處理行政事務的區(qū)域。很多世達賴喇嘛的靈塔及佛祖塑像皆留存其間。大昭寺除了收藏著一尊世所唯一,據(jù)說有2500年歷史的釋迦牟尼十二歲本真塑像外,還匯集了眾多的藏傳佛教高僧大德及佛教神靈塑像。三是神秘,從布局到結(jié)構都對人產(chǎn)生震懾力。布達拉宮號稱有3000多間房,重重疊疊,曲里拐彎,里面光線陰暗,樓道陡窄,煙塵鎖喉,充滿了特殊氣氛。大昭寺也如此,金碧輝煌與陰暗逼仄結(jié)合在一起,產(chǎn)生了一種超越人智的神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