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超 高叢珊
·經貿法制·
論歐盟在國際貿易摩擦方面的海關法律工具及其運用
劉奇超 高叢珊
海關法律工具作為一種制造國際貿易摩擦的重要手段,一直被世界各國普遍使用。但由于立法制度不同,各國國內法所賦予海關的法律權限也不盡相同。近年來,歐盟通過運用原產地規(guī)則、知識產權邊境保護條例、AEO制度與REACH法規(guī)等海關法律工具制造的貿易壁壘引起了各方高度關注。歐盟把海關法律工具作為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實施手段已成為其制造國際貿易摩擦的制度保障與實現路徑。海關法律工具的合理運用為歐盟確保經貿利益提供了多維根基,同時其創(chuàng)新與善用也為歐盟探索出多條實現貿易安全與便利化的發(fā)展新路。因此,借鑒歐盟經驗,對中國走出貿易摩擦困境的海關法律工具進行再造,并使其成為開展貿易救濟與貿易反制的有力武器,勢在必行。
歐盟;國際貿易摩擦;海關法律工具
Van Bael &Bellis①Van Bael &Bellis:EU Anti-Dumping and Other Trade Defence Instruments,5th edn(Wolters Kluwer Law and Business,May 2011),GlobalTradeandCustomsJournal,Volume 7,Issue 2,pp.111-112.在他們的著作《歐盟反傾銷和其他貿易防衛(wèi)工具》中明確提出海關法律工具(Customs legal instrument)的概念,并就歐盟現行的海關法律工具制度的具體規(guī)定與運用進行了詳細闡述;Michael Lux②Michael Lux:EU Initiative on Modernization of Trade Defence Instruments,GlobalTradeandCustomsJournal,Volume 7,Issue 11&12,pp.507-509.在歐盟貿易防衛(wèi)工具的現代化倡議中將海關法律工具作為協(xié)調并完善貿易政策的一種重要制度保障,推動海關能力建設;S.Depypere &S.Nardelli③S.Depypere &S.Nardelli:Comments on the Use of Trade Defence Instruments against the EU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Downturn,GlobalTradeandCustomsJournal,Volume 4,Issue 9,pp,293-300.則認為歐盟在經濟蕭條期所采用的海關法律工具的價值在于轉變扭曲的競爭,并避免任何濫用和不必要的貿易限制所導致的持續(xù)性經濟低迷。綜上,在已有的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中,海關法律工具經常被作為一種貿易防衛(wèi)工具的實施手段,一種為歐盟推動海關能力建設及協(xié)調貿易政策的制度保障,并體現其獨特的內涵。
因此,本文所討論的海關法律工具在法律框架內主要包括理事會條例(《歐洲海關法典》④Council Regulation(EEC)No 2913/92of 12October 1992establishing the Community Customs Code.、《歐盟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⑤See Council Regulation(EC)No 1383/2003of 22July 2003,concerning customs action against goods suspected of infringing certa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measures to be taken against goods found to have infringed such rights.、《現代化海關法典》與《聯盟海關法典》提案⑥See Regulation(EC)No 450/2008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3April 2008laying down the Community Customs Code.(Modernised Customs Code).由于《里斯本條約》的生效以及法律化境的改變,歐盟在2012年又提出了《〈聯盟海關法典〉的提案》(Proposal for a Regulation of the European Pa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laying down the Union Code,Brussels,20.2.2012.COM(2012)64final,2012/0027(COD))以代替《現代化海關法典》。、《反傾銷基本條例》⑦Council Regulation(EC)No 1225/2009of 30November 2009on protection against dumped imports from countries not member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歐盟AEO制度⑧在立法上主要體現在648/2005號歐盟海關法修正案中,配套的規(guī)定和措施包括1875/2006號歐盟海關法實施細則、AEO指南、企業(yè)自我評估工具盒AEO共享數據庫。、歐盟《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法規(guī)(REACH)》),委員會規(guī)定(《歐盟海關法實施細則》⑨See commission Regulation(EEC)No 2454/93of 2July 1993laying down provis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uncil Regulation(EEC)No 2913/92establishing the Community Customs Code.、《歐盟知識產權邊境保護條例的實施細則》(10)See Commission Regulation(EC)No 1891/2004of 21October 2004laying down provis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uncil Regulation(EC)No 1383/2003concerning customs action against goods suspected of infringing certa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measures to be taken against goods found to have infringed such rights.),決定(如歐盟理事會于歐洲議會聯合發(fā)布的幾年一個周期的海關行動方案,即Customs 2000(1996-2000)(11)Decision No 210/97/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9December 1996adopting an action programme for customs in the Community(其簡稱為Customs 2000).、Customs 2002(2001-2002)(12)Decision No 105/2000/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7December 1999amending Decision No 210/97/EC adopting an action programme for customs in the Community(Customs 2000)and repealing Council Decision 91/341/EEC(其簡稱為Customs 2002).、Customs 2007(2003-2007)(13)Decision No 253/2003/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1February 2003adopting an action programme for customs in the Community(其簡稱為Customs 2007).、Customs 2013(2008-2013)(14)Decision No 624/2007/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3May 2007,establishing an action programme for customs in the Community(其簡稱為Customs 2013).、Customs 2020(2014-2020)(15)Amended proposal for a regul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establishing an action programme for customs in the European Union for the period 2014-2020(Customs 2020)and repealing Decision No 624/2007/EC,Brussels,29.8.2012COM(2012)464final(其簡稱為Customs 2020).)及軟法類規(guī)則主要指歐盟委員會對外發(fā)布的海關事務方面的方案、計劃、指南等,如《海關方案》(16)Customs Blueprints Pathways to modern customs,2007.(Customs Blueprints)、《AEO指南》(Authorised Economic Operators Guidelines)等,此外還包括以歐盟海關為主要執(zhí)行者或執(zhí)法者的歐洲法院先行裁決、成員國的國內法,歐盟或歐洲海關聯盟簽署的國際條約、協(xié)議與國際合作框架等內容,在實施過程中主要體現為增強海關能力建設并推動區(qū)域貿易安全與便利化的海關法律價值體系。
(一)原產地規(guī)則:反傾銷與反規(guī)避措施的重要工具
在歐盟現行的384/96號條例中,其前言第二十條是目前國際上唯一對規(guī)避反傾銷措施的規(guī)避行為作出法律定義的條款,而這種在反傾銷制度下實現的規(guī)避行為卻又以原產地規(guī)則作為判定標準。例如在歐盟境內或第三國(地區(qū))的組裝行為,錯誤的原產地申報,整裝設備的分散式進口及產品的輕微改變等都是規(guī)避行為中的主要表現方式。(17)EC:http://ec.europa.eu/trade/policy/accessing-markets/trade-defence/actions-against-imports-into-theeu/anti-dumping/,2013-10-3.
1.歐盟直接適用原產地規(guī)則認定反規(guī)避
歐盟基于充分證據證明規(guī)避行為存在的前提下,通過事先向咨詢委會咨詢專業(yè)技術意見,便可依職權主動以條例形式發(fā)起立案調查的決定。實踐中,其認定標準的直接適用主要圍繞三種情形展開:一是通過在歐盟境內或第三國(地區(qū))的組裝行為判定是否存在規(guī)避征收反傾銷稅的現象而開展的反規(guī)避調查認定;二是通過判斷組裝產品零部件及其相應產品的原產地是否存在原出口國來自于歐盟、第三國(地區(qū))或受反傾銷稅令約束國家(地區(qū))的情形來開展的原產地調查認定;三是按照相關程序法規(guī)定,如果經由原產地認定的組裝產品與受反傾銷稅約束產品為相同或類似產品,并且該產品的組裝地為第三國(地區(qū)),其可能會為了確認這種產品是否存在傾銷而發(fā)起新的反傾銷調查認定。
2.歐盟對進口國或第三國的組裝規(guī)避行為的認定適用的原產地標準
規(guī)避數量、零部件構成的價值比例與補救效果的限制情形通常被作為歐盟對進口國或第三國的組裝規(guī)避行為征收反傾銷稅的三個重要認定條件,其中原產地對零部件價值比例的確認起到關鍵性作用。根據60%原則,其進口零部件價值超過組裝產地總值的60%即可認定;就規(guī)避行為而言,如果零部件在組裝成品過程中的增加值占到整個成品制造成本的25%以上,則可排除適用規(guī)避認定。因此,原產地規(guī)則就成為確定某種產品貿易是否存在規(guī)避行為,是否應該征收反傾銷稅的重要因素。
(二)歐盟知識產權邊境保護:嚴厲執(zhí)法與行動計劃的配合運用
1.確定“重點國家”,推行海關知識產權邊境保護制度國際化實施戰(zhàn)略
2005年,歐盟《在第三國知識產權執(zhí)法戰(zhàn)略》(18)Strategy for the enforc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ird countries(2005/C 129/03).的官方公告中就詳細解讀了其為制造單邊貿易摩擦國際化的具體措施,即推行“重點國家”戰(zhàn)略。該措施實施的重要目標在于使第三國推進立法進程并提升執(zhí)法效果。
盡管歐盟“重點國家”戰(zhàn)略的確定措施與美國一年一度的特別301條款中的“重點國家名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其新穎的制定思路與實施方式卻獨具匠心。該戰(zhàn)略通過制定一個長期行動方案,在確定重點生產國、轉運國和目標國(消費者)的前提下,實施壓力與激勵并行的長效措施,從而使在第三國產生的知識產權違法案件及跨境貿易侵權問題得到有效改善。
(1)“確定重點國家”措施
1)措施內涵
“確定重點國家”措施重在確定歐盟委員會在當前戰(zhàn)略框架下所應對的集中資源的少數國家,而且知識產權執(zhí)法的人力與財政資源的配置是有限的,如果認為能夠將歐盟的行動平等地擴展到所有或者絕大部分發(fā)生假冒和盜版的國家,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成功實施《在第三國知識產權執(zhí)法戰(zhàn)略》的首要任務,便在于對那些集中的、存在大量配置“問題”的國家與地區(qū)給予優(yōu)先關注。其具體工作主要圍繞問卷調查開展,如對歐盟委員會代表團、成員國大使館、權利持有人及其協(xié)會、商會等發(fā)放并回收設置的問卷。此外,調查問卷的回饋將進行分析,向公眾展示分析結果,該結果和歐盟委員會可獲得的其他可信信息來源,將作為在下一周期更新重點國家名單的基礎。
2)“重點國家”的種類及識別標準
確定知識產權執(zhí)法最有“問題”的國家有幾種不同的標準:(a)從共同體權利持有人方面獲得的信息和有關知識產權違法的其他來源(代表團等);(b)在共同體邊境海關查扣的假貨數據;(c)有關國家與共同體貿易的實際或潛在數量。在任何情況下,該認定領域中的情況一直處于變化中。因此,需要持續(xù)的監(jiān)控和更新?!爸攸c國家”可以分為:(a)來源國(19)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5/C 129/03),Source countries.;(b)轉運國(20)同(19),Transit countries.;(c)目的國(21)同(19),Target countries.。對于這些不同種類的國家,可以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
3)確定重點國家的方法
對于第三國執(zhí)法的調查是在詢問有關于所受實際侵權、打擊該侵權的措施和國內機構的反應的特定具體信息的調查問卷的基礎上形成的。調查問卷也會詢問有關國家執(zhí)法狀態(tài),國內機關處理侵權問題所有方法,以及該國的主要優(yōu)勢與弱點等一般問題。調查問卷被送至權利人、協(xié)會組織、歐盟代表團和歐盟成員國大使館。同時調查問卷也可以從歐盟外部貿易司的網站上獲得,外部貿易司通過即時通訊公開邀請任何有關方都參與調查。
(2)歐盟“確定重點國家”措施的實施現狀
《2009年知識產權執(zhí)法報告》(22)IPR Enforcement Report 2009,Brussels,SEC(2009)1360.的主要結論之一就是中國仍然是最主要的重點國家(中國在2003年和2006年調查中都是歐盟認定的首要的重點國家)。這不僅是因為對于中國的調查獲得了最多的反饋(歐盟產業(yè)在反饋中表達了對中國的強烈關注),而且還由于在歐盟邊境上扣留的涉嫌貨物的54%來自中國大陸地區(qū)。但是,在一些商品種類方面,其他國家構成了主要的侵權貨物來源,例如印度的藥品或者印度尼西亞的食品與飲料。此外,歐盟認為不僅是一些新興經濟體的執(zhí)法不足,更加令其憂慮是,一些發(fā)達國家也出現了執(zhí)法不足的狀況。(23)朱秋沅:《論歐盟知識產權邊境保護制度的國際化戰(zhàn)略》,《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2.推行執(zhí)法活動專項行動計劃,開展多元化的邊境執(zhí)法
為了提升海關的公眾服務,有效控制并處理涉嫌侵犯知識產權(IPR)貨物案件的數量與發(fā)生,經歐盟委員會授權,歐盟委員會和各成員國共同建立一個要求各國海關共同遵循的關于知識產權執(zhí)法與關注風險評估工作的多年度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為確保用于海關知識產權執(zhí)法有限資源可以發(fā)揮最有效的成果而提供進程框架。
歐盟委員會在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專項行動計劃(2009-2012)(24)Council resolution of 16march 2009on the EU Customs Action Plan to combat IPR infringements for the years 2009to 2012,(2009/C 71/01).中設計了包括如下方面的戰(zhàn)略實施框架:
(1)完善或在必要時修改現有的涉及海關執(zhí)法過程中的知識產權立法;
(2)增進與權利持有人的合作;
(3)加強歐盟海關和第三國海關之間的業(yè)務合作;
(4)深層推進知識產權執(zhí)法的國際合作進程;
(5)增強宣傳并提升意識;
(6)對海關人員提供特別培訓,以此妥善處理互聯網銷售與交付中出現的侵權問題。
通過歐盟各成員國海關四年來開展的多元化的執(zhí)法合作,我們可以在打擊知識產權行動計劃實施報告(2009-2012)(25)Repor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U Customs Action Plan to Comba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nfringements for the Years 2009to 2012,Brussels,23.10.2012SWD(2012)356final.中清楚看到其既定戰(zhàn)略實施的成效:
(a)在立法和數據采集方面:歐盟進一步明確其相應的司法解釋;在尊重當事人的權利的基礎上通過簡化程序加強海關知識產權保護的執(zhí)法工作,通過COPIS(反假冒和反盜版信息系統(tǒng))固化成員國之間的海關信息共享;
(b)在運行績效方面:歐盟不僅在其成員國范圍內,通過標桿管理模式推進培訓與互訪交流活動,且在第三國同步開展(其專用的培訓教材是由大多數會員國合作編寫),同時為部分會員國提供“行動計劃”的電子學習課程;此外歐盟海關針對有較強社會影響的活動與體育賽事中涉及的侵權貨物給予嚴厲制裁(如2011年的“Fire blade”行動,有力地打擊了歐境內的香煙和香水走私),以此達到震懾效應;而歐盟海關完善風險信息表(RIF)作為其風險管理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知識產權執(zhí)法領域的更廣泛和更有效地被利用,以及計劃在法律許可內建立一個特設專家工作組,以此應對日益增長的互聯網(電子防偽)假冒商品貿易問題的工作創(chuàng)設都為推動海關執(zhí)法,擴大執(zhí)法半徑提供了保障;
(c)在商務合作方面:海關監(jiān)管下的中小型企業(yè)舉辦貿易展覽會和專用活動的知識產權申報,申請數量已由2009年15000份左右上升到2011年的20566份,有效地增強了企業(yè)的維權意識;同時歐盟各國海關還簽署與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諒解備忘錄,舉辦研討會,為提供全面的歐盟海關知識產權執(zhí)法手續(xù)搭建平臺;
(d)在國際合作方面,歐盟認定中國是其知識產權侵權的主要國家,同時就應對全球化的知識產權貿易摩擦制定了一套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標準化的應對措施,其中包括專業(yè)知識的共享,相關信息的互換以及與主要貿易伙伴組織聯合活動等等;
(e)在提高意識與增進溝通方面:歐盟海關旨在通過提高公眾對侵權貨物的認識、在歐盟層面協(xié)調溝通以及和各國海關執(zhí)法部門之間的通力協(xié)作等三個方面開展工作,這些工作將原本的執(zhí)法模式潛移默化地過渡為“全民守法”。
據歐盟海關統(tǒng)計,2009年和2011年之間,侵犯知識產權貨物被海關拘留的案件數量從44000件上升至91000件,同時還有一些新型侵權方式的產生。正如埃爾利希指出的,在法的生成之前,“法的實施既已先行存在了”。(26)〔日〕大木雅夫:《比較法(修訂譯本)》,范愉譯,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頁。因此,歐盟立法正是為了解決那些源于其自由區(qū)內嚴重的侵權現象。由于發(fā)生知識產權侵權貨物的案件形式不斷變化,執(zhí)法機關必須配以必要的海關法律工具,面對這些日益嚴峻的勢態(tài)。
因此,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動計劃(2013-2017)在歐盟委員會的規(guī)劃中應運而生,同時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也抓緊制定新的知識產權海關執(zhí)法規(guī)則。新的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動計劃重點戰(zhàn)略內容如下:
(1)應對知識產權侵權貨物貿易趨勢,特別是網絡交易的小件貨物;
(2)應對國際供應鏈條上的知識產權侵權貨物貿易;
(3)加強歐盟監(jiān)督機構和知識產權執(zhí)法機構的合作。
(三)AEO制度:無國際法約束的對外國貿易經營者的隱形壁壘
歐盟認為,適應一體化的供應鏈必須要有一體化的海關監(jiān)管,即海關關注的從起點到終點的供應鏈管理。歐盟海關法規(guī)定,在歐盟范圍內,有一個成員國海關完成對一家企業(yè)的AEO認證,其結果和效力適用于全歐盟境內。因此,其認證的成功與否將直接關系到企業(yè)在歐盟所享有的貿易便利化程度。
1.高標準的AEO制度導致的歐盟企業(yè)優(yōu)勢地位所享有的便利化待遇
由于缺少國際法規(guī)則對AEO制度的特定限制,大多數國家會根據本國的對外貿易政策,自由設定相應申請條件,以期申請人可以實現他們的既定要求。因此,為了享有同歐盟企業(yè)一樣的通關便利化權利,域外企業(yè)不得不盡全力以符合那些高標準嚴要求的規(guī)定。同時,伴隨經授權經營者制度在歐盟各成員國內的相繼立法,其歐盟關區(qū)內統(tǒng)一的執(zhí)行標準又再次提高了申請人在行業(yè)、身份等方面的認定條件,從而使原本均衡化的便利化通關待遇成為了貿易壁壘。加之立法條件的確立,歐盟授權AEO企業(yè)的首要條件就必須是在共同體關境內成立或定居的貿易經營者才可以要求獲得經授權的貿易經營者的地位。(27)Regulation(EC)No.450/2008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3April 2008laying down the Community Customs Code(Modernised Customs Code),Article13.1.因此,這些苛刻要求無疑為那些不具備條件的經營者創(chuàng)設了難題,他們只能依靠低效的通關模式,或者通過已經歐盟認證的經營者中的代理商來實現便利化,這些都相應為域外企業(yè)制造了貿易上的壁壘。
2.AEO國際互認制度所引發(fā)的國際貿易區(qū)域性便利化壁壘
由于國家間經授權經營者制度的分類標準和認證條件存在的較大差異而產生的貿易壁壘,一些發(fā)達國家開始積極尋求相互認證的方式。日前,日—美、新西蘭—日本等存在雙邊的相互認可AEO協(xié)議。韓國已經與美國、日本、歐盟、新加坡、新西蘭簽訂了AEO認證協(xié)議。(28)朱秋沅:《貿易安全域便利視角下歐盟海關制度發(fā)展新趨勢》,《海關法評論》(第3卷),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55頁。而歐盟則通過其立法將這種國際認可予以規(guī)定,其立法規(guī)定的與某國簽訂的AEO互認協(xié)議,只有在該國代為履行其成員國海關必要的監(jiān)管措施條件下,才有可能獲得歐盟的經授權經營者資格。因此,域外尚未簽署協(xié)議的國家勢必將會伴隨著這一系列的雙邊與多邊框架協(xié)議的簽署,在其緩慢的認證進程與繁瑣的認證條件下,面臨著嚴峻的區(qū)域性貿易壁壘。
3.AEO制度為商界樹立的資本鴻溝將導致企業(yè)間不平等的差別化待遇
盡管經授權經營者制度將管理模式由縱向管理關系變革成橫向的伙伴關系和服務關系,但為了享受這種待遇的企業(yè)都必須具備強大的財力、健全的內部管理能力與高效的運營發(fā)展能力。因此,高昂的認證成本,難以確立的互信機制便成為中小企業(yè)在享有這一便利化待遇中難以逾越的鴻溝。同時,伴隨國際形勢的轉變,歐盟成員國海關打擊反恐、販毒、侵犯知識產權和維護貿易安全等職能的逐步強化,經授權經營者資格的認證勢必會成為其制造國際貿易摩擦的新增長點。
(四)REACH法規(guī):以保護人類健康和環(huán)境安全為名的綠色壁壘
1.各國海關監(jiān)管尺度不一將直接導致第三國出口商之間產生不公平
REACH法規(guī)從頒布至今,已進行了23次修改。(29)商務部:國別貿易投資報告(2006-2012)〔EB/OL〕,http://gpj.mofcom.gov.cn/article/d/cw/,2013-10-3。而歐盟海關作為貨物進入歐盟境內的第一道關卡,也是REACH法規(guī)執(zhí)行的重點部門,先后開展了兩次關于REACH的海關法規(guī)執(zhí)法工作交流論壇。(30)http://ec.europa.eu/enterprise/sectors/chemicals/documents/reach/index_en.htm〔EB/OL〕,2013/12/3.至此,歐盟各成員國(除西班牙外)均制定了相應的執(zhí)行細則。從這些執(zhí)行細則可以看出,各個成員國對于執(zhí)法REACH設置了不同的法律框架、不同的監(jiān)管體系、不同的監(jiān)管水平,還有不同的制裁和懲罰的體系。有些國家設置了包括關押監(jiān)禁在內的刑事制裁,有些國家只設置行政處罰,也有13個國家既有行政處罰又有刑事處罰。此外,成員國之間對于違反REACH法規(guī)的罰金/罰款還是存在很大的差別。(31)基本上可以根據罰金、罰款高低劃分為非常高、高、中等、低4個級別。同時,就執(zhí)法力度而言,以英國和德國為代表的執(zhí)法力度就較為嚴厲。英國稅務海關總署在2008年底前就獲得了REACH執(zhí)行權力,當貨物因違反REACH法規(guī)接受審查期間,英國稅務海關總署有權對其進行扣留。因此,REACH法規(guī)的執(zhí)法涉及多種角色的參與,更兼法規(guī)本身又非常復雜,不同國家政府部門的實施和執(zhí)法行為不一致將直接導致第三國出口商之間產生不公平,這種執(zhí)法的混亂和不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會令出口商感到無所適從。(32)參見錢文婕、朱理翔:《歐盟〈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法規(guī)(REACH)〉執(zhí)行問題研究》,《海關法評論》(第3卷),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00-301頁。
2.REACH的唯一代理制度所導致的諸多不確定因素
根據REACH法規(guī)規(guī)定,非歐盟制造商向歐盟出口相關產品必須通過歐盟境內進口商或者委托歐盟境內的唯一代表人進行注冊,而海關作為認證出入通關的守門人,其扮演的重要角色將會直接制約企業(yè)針對化學品的進出口環(huán)節(jié)。盡管REACH作為歐盟法律,無權直接規(guī)范第三國企業(yè),才專為非歐盟企業(yè)設計了該款規(guī)定,但事實上卻給第三國企業(yè)造成很大不便。這樣的制度不僅增加了外方企業(yè)注冊的難度和成本,而且造成中國企業(yè)必須依賴歐盟進口商和唯一代理人才能將產品出口歐盟,使得企業(yè)銷售渠道受制于人,令企業(yè)在商業(yè)談判中極其被動;此外,由于在海關通關申請過程會涉及大量有關產品的重要信息,這樣可能導致第三國制造商的商業(yè)信息泄密的可能性大增。(33)徐世文:《2010年我國主要貿易伙伴技術壁壘、植物衛(wèi)生檢疫措施》,《口岸衛(wèi)生控制》2012年第10期。
(一)以海關法律工具為歐盟貿易摩擦的制度保障
1.海關法律工具是歐盟經貿利益與貿易便利安全的重要保障
歐盟認為,運用歐盟的海關法律工具在保護歐盟經濟財政利益方面以及反欺詐和保證貿易便利與安全方面起到關鍵作用。此關鍵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
(1)強硬的執(zhí)行制度保障
歐盟的海關法律工具不僅為歐盟制造貿易摩擦提供了貿易救濟、知識產權等法律支持,而且在全球范圍內制造以技術壁壘措施(如ErP指令能源相關產品生態(tài)設計要求)、綠色壁壘措施(如REACH法規(guī))、健康與安全壁壘措施(如歐盟玩具產品指令)以及供應鏈安全壁壘(如AEO制度)為主的新型貿易摩擦。對于這些海關法律工具的實施,歐盟都配以嚴格執(zhí)法。其嚴格執(zhí)法的效果是依靠三個方面的措施:(a)現代化、高標準的執(zhí)法方式:歐盟適用風險管理、無紙化管理、標桿管理等現代化、便利化的管理模式,這不僅僅是一種導向或者說是一種海關管理方法,而且也是在歐盟的海關法典和執(zhí)法行動計劃中體現為法律條款與行動義務,要求成員國一體實施的執(zhí)法保障;(b)深入的公私合作方式:歐盟強調海關與商界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合作伙伴關系的內容包括:信息溝通、執(zhí)法與保護的交叉參與、與商界締結MOU等。例如2007年修改的《海關藍圖》要求歐盟海關應當建立以MOU(Memoranda of Understanding,MOUs)為基礎的海關-商界工作組,來研究海關保護體系的框架,并以此保障歐盟境內企業(yè)在應對國際貿易摩擦中處于有利的競爭地位。
(2)賦予成員國較大的自由裁量權
歐盟各國海關對于貨物進入歐盟市場后進行審查的程序不同,違反海關規(guī)則后裁定罰金和繳納罰金的程序不同,備存記錄的要求也不盡相同。這使得歐盟海關可以在執(zhí)行歐盟統(tǒng)一政策的同時,具有實施本國政策的空間,但是這一狀態(tài)增加了中國企業(yè)出口經營的不確定性。
2.海關法律工具是歐盟貿易政策制定協(xié)調的重要支撐
歐盟海關的統(tǒng)計是歐盟貿易政策的數據來源。歐盟的貿易政策、海關稅收、救濟措施、預警機制等均來自于歐盟各國海關的統(tǒng)計。因此,海關法律工具所賦予歐盟海關在其執(zhí)法與統(tǒng)計上的所采用的技術及其與成員國法律間的協(xié)調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為確保歐洲委員會,利益相關者和有關方面的利益,歐盟海關法律工具中明確歐盟海關需采用“海關—公眾”對話協(xié)商的方式,運用互聯網等手段來評估最新的歐盟貿易政策實施的具體情況,并對此進行積極磋商,在聽取企業(yè)、消費者和公民對工作的建議后,歐盟海關要及時總結相關經驗,提升監(jiān)管效率,以配合歐盟在國際貿易中所采用的行政措施與執(zhí)法需求。此外,歐盟海關還會被賦予實施嚴格的反商業(yè)瞞騙偵查的權力,確保歐盟的貿易利益。
3.海關法律工作為歐盟打擊假冒侵權貨物提供創(chuàng)新驅動力
在歐洲90%的沒收的假冒貨物是海關執(zhí)法的結果,在全球70%的沒收的假冒貨物是海關執(zhí)法的結果。(34)WCO:A key player in the fight against counterfeiting,http://ipmpromo.wcoomdpublications.org/,2013-5-22.這一結果形成的原因在于:歐盟認為,協(xié)調化與高標準的邊境保護規(guī)則是歐盟發(fā)展智能經濟的必由之路。
歐盟委員會于2009年發(fā)布了一份歐盟創(chuàng)新力報告——《歐洲創(chuàng)新計分板2009》(Europaeischen Innovations-Anzeiger 2009)。報告認為,歐洲沒有縮短與美國和日本的差距。根據2007和2008年的數據,美國和日本在促進科技向市場轉化方面仍然好于歐洲。同時來自印度、巴西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則在加劇。(35)參見“歐盟報告稱中國在科技創(chuàng)新方面正趕超歐洲”〔EB/OL〕,http://world.people.com.cn/GB/11173545.html,2013-10-3.但是,作為知識經濟的制度保障與培育機制的歐盟知識產權制度的一體化進展卻處于膠著狀態(tài)。
在克服制度性發(fā)展瓶頸的過程中,歐盟逐漸發(fā)現,在實現創(chuàng)新驅動的經濟發(fā)展、完善保護權利人利益、高效打擊侵權方面,邊境執(zhí)法的作用是獨特的。歐盟海關運用海關法律工具在邊境上的強硬執(zhí)法方式,在我國早期的中歐DVD貿易摩擦中早已體現,當前進一步體現在轉運模式下。因此引起了在WTO中的印度和巴西作為起訴方對歐盟的過境藥品案。
對WTO兩個有關歐盟外部轉運程序下的邊境執(zhí)法案的強硬回應,即2010年5月11日和12日,印度(36)WTO DISPUTE DS408.和巴西(37)WTO DISPUTE DS409.對歐盟(荷蘭)對于處于外部轉運海關程序下的仿制藥進行邊境執(zhí)法。因此,歐盟第四次立法時明確提出應當對這兩個案件予以考慮。但是,第四次條例草案中不僅沒有將外部轉運程序排除在邊境保護的適用范圍之外,反而將邊境保護的適用擴展至出最終用途程序以外的所有的海關程序之下。但是作為平衡性措施,在2011年條例草案的序言中規(guī)定,“特別是有關于經過或者不經過轉船、倉儲、拆包或者改變運輸方式或工具而從歐盟過境的藥物,其過境僅是起點與終點都在歐盟境外的整個運程的一部分,則海關機構在評估其侵權風險時,應當考慮此類貨物轉移進入歐盟市場的實質可能性。”
(二)海關法律工具的創(chuàng)新與善用:歐盟制造國際貿易摩擦的實現路徑
1.增強宣傳與權利意識
歐盟通過增強宣傳,提升公眾權利意識,以期達到對侵犯知識產權案件的零容忍。
(1)宣傳活動
(a)歐盟集中打擊損害公眾安全的假冒產品,尤為關注消費者保護和公共健康領域。其通過電視、廣播、網站和社會媒體予以披露那些在互聯網銷售中可能危及消費者的產品,如藥物等。同時,歐盟還會在定期組織開展的會議、展覽和交易會的宣傳活動中增加宣傳,其受眾范圍從學校的孩子到企業(yè)商家;(b)一些成員國通過在機場和其他邊界過境點開展特定活動,對前往特定目的地的乘客提供有針對性的傳單。其傳單的信息內容各有不同,有的側重于正面引導,有的則圍繞涉及侵犯知識產權案件的負面影響和處罰后果予以宣傳。
(2)歐盟層面的溝通協(xié)調行動
(a)歐盟會在出版知識產權執(zhí)法報告的同時開展媒體活動宣傳,擴大公眾受眾面并提高大家對侵權行為的認識。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增進海關保護知識產權執(zhí)法報告的可信度,而且能夠為公眾解讀了解海關及其執(zhí)法進程提供了平臺;(b)通過公共平臺收集、分析與報告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內部市場運行情況,傳播采集到的詳細數據,可以有效地震懾歐盟境內外的假冒、盜版和其他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制造者;(c)通過舉辦諸如“海關看到你不能看到的”(Customs see what you don't)主題活動,增進溝通,為預防和打擊假冒商品起到關鍵作用。
2.恪守并推行海關法律工具中的行動方案
歐盟各成員國海關一體化實施貿易救濟與貿易摩擦制度的措施,除了歐盟海關法典體系下的法律制度外,還包括歐盟理事會與歐洲議會聯合發(fā)布的幾年一個周期的海關行動方案,以及一些專項的行動計劃,如《歐盟海關打擊知識產權侵權的行動計劃》(2013-2017)的理事會決議(38)Council Resolution on the EU Customs Action Plan to combat IPR infringements for the years 2013to 2017(2009/C 71/01).。
如今歐盟已經發(fā)布了五項海關行動方案,即Customs 2000(1996-2000)(39)DECISION No 210/97/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9December 1996adopting an action programme for customs in the Community(簡稱為Customs 2000).、Customs 2002(2001-2002)(40)DECISION No 105/2000/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7December 1999amending Decision No 210/97/EC adopting an action programme for customs in the Community(Customs 2000)and repealing Council Decision 91/341/EEC(簡稱為Customs 2002).、Customs 2007(2003-2007)(41)DECISION No 253/2003/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1February 2003adopting an action programme for customs in the Community(簡稱為Customs 2007).、Customs 2013(2008-2013)(42)DECISION No 624/2007/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3May 2007,establishing an action programme for customs in the Community(簡稱為Customs 2013).、Customs 2020(2014-2020)(43)Amended proposal for a REGUL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establishing an action programme for customs in the European Union for the period 2014-2020(Customs 2020)and repealing Decision No 624/2007/EC,Brussels,29.8.2012COM(2012)464final(簡稱為Customs2020).。
在本世紀初,繼Customs 2000和Customs 2002實施之后,歐盟委員會決定推出“Custom 2007”海關行動方案,旨在為歐盟成員國通過在海關事務領域加強歐洲內部市場,其設計初衷即為促進貿易便利和打擊商業(yè)瞞騙,以此保護共同體公民的經濟安全。歐盟同時認為,應當賦予海關在提升歐洲商業(yè)貿易環(huán)境的競爭力方面的重要責任。為此,歐盟于2003年預算1.3億歐元用于2003至2007年開展“Customs 2007”行動方案的經費,且該筆費用隨著歐盟的擴大將進一步增加投入。(44)劉濤:《歐洲海關聯盟現代化改革的實踐及啟示》,《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為了延續(xù)以前三項海關行動方案的成果,也為了配合《現代化海關法典》(45)Regulation(EC)No 450/2008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3April 2008laying down the Community Customs Code(Modernised Customs Code)〔EB/OL〕,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L:2008:145:0001:0064:EN:PDF,2013-10-3.的出臺和實施,歐盟在2007年5月設立了《海關行動方案2013》。海關行動方案應當符合并支持海關政策組所指定的海關總體戰(zhàn)略政策?!逗jP行動方案2013》繼續(xù)推行《海關行動方案-2007》的框架內有關行動的進行,要求共同體內的海關機構形成一體化運作。歐盟統(tǒng)一各國海關實施貿易政策的意圖在《海關行動方案2013》中有著明確的體現,同時歐盟海關也在為行動方案的貫徹執(zhí)行做出不懈努力(見表1)。
表1 歐盟海關提供的經貿服務統(tǒng)計(2012年)(46)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on the State of the Customs Union,Brussels,21.12.2012COM(2012)791final.
(歐盟國家)向各國政府提供的服務向社會提供的服務向企業(yè)提供的服務執(zhí)行歐盟外交政策,例如實施貿易禁運、防擴散等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環(huán)境
而最新的《海關行動方案2020》也為進一步加強歐盟海關能力建設,創(chuàng)歐盟經濟可持續(xù)與包容性的增長而設計。其總體目標主要圍繞六個方面展開:(a)為了支持之前的準備工作,歐盟法律的相關措施和有效手段都應該加強關稅同盟的高效性、有效性和一致性;(b)加強歐洲企業(yè)的競爭力,通過合法貿易的便利化,來降低規(guī)定成本及行政負擔,以此達到反不正當競爭和保護的作用;(c)支持海關保護公民安全與貿易環(huán)境的穩(wěn)定;(d)確保歐盟和成員國的金融和經濟利益;(e)通過提高海關能力建設,確保海關各部門的有效運作;(f)通過與國際組織、第三國、其他政府機關、經濟運營商和他們組織之間的合作,打擊欺詐、提高競爭力與貿易安全保障。
3.制定明確的對華合作戰(zhàn)略
歐盟認為,中國是歐洲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同時也是對歐出口重點貨物侵權國家。因此重視與中國的雙邊協(xié)作,有助于歐盟海關知識產權邊境執(zhí)法保護的進一步開展。為此,中歐簽訂了《歐洲共同體與中國政府關于海關事務的合作與行政互助協(xié)定》(以下簡稱“《中歐海關協(xié)定》”),并于2005年4月1日起實行。根據《中歐海關協(xié)定》,中國海關總署與歐盟海關當局共同建立了中歐聯合海關合作委員會,并針對2010-2012年中歐海關合作重點簽署協(xié)議,其具體目標主要集中在知識產權執(zhí)法、供應鏈安全、打擊瞞騙和統(tǒng)計合作四個領域。其中打擊知識產權計劃主要涉及以下四個方面:(1)就查封扣押的貨物趨勢及一般風險信息活動進行交流和分析工作;(2)建立針對高風險貨物的港口和機場網絡;(3)更好地與其他執(zhí)法部門合作;(4)在中國和歐盟企業(yè)界之間建立合作伙伴關系。
2011年12月,中歐雙方就中歐聯合海關合作委員會于2010年9月提出的制定AEO互認項目路線圖的要求,對路線圖的內容達成共識。這項工作將通過促進貿易認證與貿易守信,以確保雙方利益,同時這也使海關當局將注意力集中在高風險的交易者。2012年6月25日,中歐聯合海關合作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在布魯塞爾召開,中歐共同簽署了《中歐安全智能貿易航線聯合共識附件》和《中歐對外貿易統(tǒng)計數據交換行動計劃》等合作文件,這些文件的簽署進一步推動了歐盟和中國海關當局之間有效的溝通與機制合作。這使中歐能互相協(xié)助海關立法,確保正確的執(zhí)法程序,以防止、調查和打擊任何違反海關法律的案件。(47)EU.EU-China Customs cooperation〔EB/OL〕,http://ec.europa.eu/taxation_customs/common/international_affairs/third_countries/china/index_en.htm,2013-10-3.
4.注重知識產權邊境保護的發(fā)展新路
歐盟實施貿易摩擦政策的特點在于:區(qū)域內各國海關之間的協(xié)調一體化發(fā)展是實施統(tǒng)一的對外貿易摩擦措施的前提。否則任何一個在執(zhí)行貿易政策方面的短板都會造成歐盟整體貿易政策的失敗,形成對歐盟經濟的損害。
歐盟制造貿易摩擦保護區(qū)域內經濟的戰(zhàn)略是一個“超國家戰(zhàn)略”,與其它國家的貿易戰(zhàn)略相比,有其特殊之處。作為一個區(qū)域性國際組織,它不僅要像國家一樣,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應對挑戰(zhàn)與對抗,同時還需要平衡內部各成員之間的利益。(48)林小愛、林小利:《歐盟知識產權戰(zhàn)略新進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電子知識產權》2008年第9期。所以說,歐盟的貿易政策及戰(zhàn)略發(fā)展的內部與外部情況與國家為主體的貿易政策發(fā)展情況有著明顯的不同。因此,歐盟通過一系列知識產權戰(zhàn)略與海關戰(zhàn)略與行動方案,強力推行一體化的區(qū)域知識產權邊境保護立法與執(zhí)法,將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發(fā)展作為其推動經濟增長的新路徑。
(一)健全知識產權海關保護體系,使其對知識產權貿易摩擦形成反制
1.應擴大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的客體范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第二條規(guī)定:“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的客體范圍是指與進出口貨物有關并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行政法規(guī)保護的商標專用權、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專利權(以下統(tǒng)稱知識產權)實施的保護。”實踐中,我國知識產權邊境保護較多圍繞工業(yè)品中的商標權而展開,對一些具有優(yōu)勢的知識產權,如原產地標志、傳統(tǒng)知識、遺傳資源、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地理標志等卻沒有被列入知識產權邊境保護客體范圍。因此,為制止國外相關產品的進口,我國經常適用容易引發(fā)爭議的關稅、配額以及貿易救濟措施等手段,極易引發(fā)貿易摩擦。因此,擴大知識產權海關客體保護范圍,將拓撲圖設計、動植物品種、知名商品的包裝裝潢以及商號、原產地標志傳統(tǒng)知識(如中醫(yī)藥配方)等納入保護范圍,有利于我國利用優(yōu)勢知識產權的備案申請,合理合法地制止國外競爭產品的進口,對知識產權的貿易摩擦形成反制。(49)上海海關學院課題組:《我國海關在應對國際貿易摩擦中的地位及對策研究》,《海關法評論》(第3卷),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6-27頁。
2.增強海關主動依職權保護知識產權的權力
對比歐盟海關對其主管部門授權介入知識產權邊境保護的執(zhí)法權力,我國只能望其項背。我國海關對相關產品的知識產權調查權必須基于以下兩個條件:一是該產品在我國海關總署備案;二是依申請,并具備有力證據。實踐中,現行條例的規(guī)定較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海關對進出口侵權貨物行為的打擊力度。因此,我國應該借鑒歐盟做法,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海關法律制度,授予海關人員主動依職權對侵權貨物查處的權力,增強執(zhí)法力度與直屬海關的自由裁量權;制定適合我國海關發(fā)展的軟法律,統(tǒng)一執(zhí)法標準,加強宣傳力度,增強企業(yè)守法意識。同時,建議總署在我國海關法律工具的立法范疇內對侵權認定方面給予各直屬海關更多的業(yè)務指導,與相關執(zhí)法部門共同搭建執(zhí)法信息共享平臺,將公眾服務與聯動執(zhí)法結合開展。
(二)提高AEO制度立法與互認,使其成為推動國際貿易便利化的重要籌碼
1.提高AEO制度的立法層次
作為歐盟設置在整個進出口貿易供應鏈環(huán)節(jié)中的強制性標準,AEO制度的確立早已在原本《SAFE標準框架》下逐漸演變?yōu)橐园踩c便利為名的區(qū)域性貿易壁壘制度。至2012年12月,全球有161個關境區(qū)承諾實施《SAFE標準框架》,在亞太地區(qū)有中國、日本、韓國、新西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實施了AEO制度,在歐洲有歐盟、挪威實施AEO制度。此外,2010年1月1日俄白哈海關聯盟條約正式生效,其《關稅同盟海關法典》第38—42條也規(guī)定了AEO制度;APEC于2010年制定了推行AEO制度的綱要,這些立法或規(guī)定無疑都為AEO制度的全球協(xié)調目標提供了強勁動力。(50)朱秋沅:《貿易安全域便利視角下歐盟海關制度發(fā)展新趨勢》,《海關法評論》(第3卷),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51頁。盡管,我國海關將AEO制度作為AA類企業(yè)的設定引入到新的《企業(yè)分類管理辦法》中,但在落實環(huán)節(jié)上尚需從《海關法》等較高法律層面明確AA類企業(yè)的權利義務。同時,我國海關也應為適應國際化海關便利通關的大環(huán)境,制定更為詳盡的AA類企業(yè)認證標準與便利化通關優(yōu)惠措施。
2.推進AEO制度的國際互認
我國可以效仿歐盟,制定《企業(yè)分類通關指南》,對我國AA類企業(yè)實施的相關優(yōu)惠措施予以明確。同時,借助“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qū)”的建立,推行我國AEO制度的國際互認。我國不僅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國際通用證書,如ISO、TAPA及C-TPAT等取代境外設置區(qū)域性貿易壁壘的AEO制度中的部分標準,而且可通過國家簽訂的雙邊或多邊貿易協(xié)議,進一步增強我國AEO制度在國際物流供應鏈環(huán)節(jié)的互認與影響。同時,推進AEO國際互認也有利于避免因各國間AEO制度分類與標準存在的較大差異所引發(fā)不必要的貿易壁壘。
(三)確立海關建設性的積極參與角色,使其成為我國應對技術性貿易摩擦的重要舉措
1.充分發(fā)揮海關在應對國際貿易摩擦預警機制中的作用
現行的歐盟海關法律工具的制定已相當完備,對我國而言有諸多可借鑒之處。第一,可以參照歐盟的有關做法,完善快速預警系統(tǒng),將產品安全與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產品信息納入對外貿易摩擦預警系統(tǒng)的海關統(tǒng)計數據庫中,并結合國外貿易保護動向和國內貿易保護需求,完善海關協(xié)調機制,強化海關維護本國貿易的職能。第二,強化海關在行業(yè)信息服務共享中的協(xié)調職能,對國際貿易摩擦中的敏感商品給予高度關注,對其進出口的數量、價格、原產地及出口地市場的主要供需情況進行即時有效監(jiān)控,對可能引發(fā)的國際貿易爭端提前預警。同時,建立“海關—企業(yè)”聯網互通體系,及時對涉及國內外海關法律、技術法規(guī)標準的修訂給予通報預警(如2013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歐盟第一部化妝品法規(guī)中關于企業(yè)生產的GMP標準),便于企業(yè)獲取專業(yè)信息,為企業(yè)即時調整經營戰(zhàn)略,防范國際貿易摩擦奠定基礎。
2.借鑒歐盟REACH法規(guī)聯合執(zhí)法經驗,建立中國特色執(zhí)法模式
歐盟為REACH法規(guī)聯合執(zhí)法設立的執(zhí)法情況交流論壇,在歐盟層面上搜集突出的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交流好的經驗做法,通過各國共同擬定、協(xié)調及評估統(tǒng)一的執(zhí)法項目并進行聯合執(zhí)法檢查,并且充分考慮到中小型企業(yè)和其他相關利益者的特殊需求,最終才確定執(zhí)法策略及最優(yōu)執(zhí)法方法。因此,我國在應對諸如歐盟愈發(fā)嚴格的REACH法規(guī)中,應當由國務院牽頭,委托商務部、海關等部委聯合相關部門,加大對其法規(guī)的研究和宣傳力度,建立既適合我國國情又符合REACH及其他國際法規(guī)接軌的相關法規(guī)和管理辦法;嚴格市場準入制度,為企業(yè)提供技術和正常支持,幫助企業(yè)應對國際市場形式,努力降低REACH法規(guī)對我國企業(yè)的影響。(51)錢文婕、朱理翔:歐盟《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法規(guī)(REACH)執(zhí)行問題研究》,《海關法評論》(第3卷),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06-307頁。此外,我國也要在相關行業(yè)設立嚴格評審機制,用立法規(guī)制市場,從根本上對影響本國環(huán)境的進口商品進行篩選,有效對外進行技術反制。
On EU’s Customs Legal Instruments Applied on Trade Friction and Its Utilization
Liu Qichao;Gao Congshan
As one of the vital mea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riction management,the customs legal instrument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by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However,the extent of customs authority granted by the domestic law varies from nation to nation due to different systems of legislation.In recent years,the EU has erected a new round of trade barriers by utilizing rules of origin,intellectual property border protection ordinance,AEO system and tools such as the customs law of the REACH regulation,which have drawn extensive attention.The legal instrument has become the major means of realizing the EU’s trade protectionism.With continuous legislation perfection and exploration,the EU has explored a workable implementation path aiming to harness international trade friction.Therefore,studying the existing experience of the EU and sharpening China customs legal instruments are imperative to make the legal instrument an edge tool to implement constructive trade remedies and relative trade friction counter measures.
European Union;International Trade Friction;Customs Legal Instruments
(責任編輯 鄭志軍)
劉奇超,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國家(地方)稅務局;高叢珊,北京順義出入境檢驗檢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