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蕓
【摘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永恒主題。要做到教學的實效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試作簡要闡述。
【關(guān)鍵詞】語文課堂;實效性;策略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更新教學觀念、轉(zhuǎn)變教學方式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而提出的一種現(xiàn)代教學理念。它要求以盡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與全面發(fā)展,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實效性呢?
一、分組合作——各司其責,優(yōu)勢互補
美國當代著名教育評論家埃利斯在《教育改革研究》一書中說:“合作學習如果不是當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話,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隨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分組合作”教學已成為廣大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形式,被教師普遍接納,并廣泛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
二、有效提問——實際出發(fā),鼓勵質(zhì)疑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講過一句名言: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提問可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影響課堂教學實效的因素之一。教師在課堂上問什么,怎樣問,是否問到點上,是關(guān)系到教學成敗的大事。在課堂上提問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緊扣教學目標,設(shè)計明確的問題;問題要難易適中,大小得當,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提問要有藝術(shù)性,形式要多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提問要盡量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使更多的學生有被問的機會,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對答案質(zhì)疑。
三、差異教學——張揚個性,放飛心靈
小學生雖然處在發(fā)展的同一個階段,心理活動具有某些共性,但在心理發(fā)展的水平、心理活動的方式、特征諸多方面并不非整齊劃一。這就決定了每個學生的心理活動的形式、水平、內(nèi)容等必然蒙上鮮明的個體色彩,是獨特的“這一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差異,尋求溝通與合作,最終形成差異發(fā)展,給生命個性飛揚的天空。
例如:三年級《小兒垂釣》一詩的教學,可要求優(yōu)等生“掌握生字詞,理解詩意,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朗讀、背誦、默寫古詩,把詩編寫成故事。”中等生“掌握生字詞,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朗讀、背誦、默寫古詩?!睂W困生“掌握生字詞,基本了解詩意,朗讀、背誦、默寫古詩。”只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才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困生覺得我能悟出,讓中等生感到我能行,使優(yōu)等生覺得要進一步學好還得努力。
四、包容學生——將錯就錯,曲徑通幽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只是我們在工作實踐中常常不能自持,于是不能正視有較多錯誤的學生,不能正視有品行缺陷的學生。我們怎樣對待學生所犯的錯誤呢?是訓斥還是包容?倘若學生什么都能懂,言行從不會越雷池一步,那教育的功能如何體現(xiàn)呢?為此,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應該善意地加以引導,絕不能把他們的錯誤無限夸大,像對待犯人一樣對待他們,應當就事論事,絕不搞秋后算賬,更不能新賬老賬一塊算。
如《水》教學片段:
讓生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當生讀到“在撫摸過全身的每一寸皮膚后,剛好能夠濕潤腳板,地上幾乎沒有一滴被浪費掉的水?!?/p>
生:老師,他讀錯了!他把“潤濕”讀成了“濕潤”。
師:也是的,可不還是這兩個字嗎?不礙事,沒什么區(qū)別。
師:會不會是作者寫錯了呢?
生:我們認為作者沒寫錯,是他讀錯了。雖然是同樣的字,可調(diào)換了位置意思發(fā)生了略微的變化?!皾駶櫋逼赜凇皾櫋?,“潤濕”偏重于“濕”。
生:同時表達的效果也發(fā)生了變化?!皾櫇瘛北硎舅畡偨?jīng)過,腳板所占水分不多,而“濕潤”不光濕了,而且濕透了,濕的程度比較大。
生:在當時嚴重缺水的情況下,不允許母親那么“奢侈”,“潤濕”更加體現(xiàn)了水的珍貴和缺水的苦澀。
師:是??!看來作者是匠心獨運,遣詞造句如此準確到位,我們怎能馬虎對待呢?來,讓我們把這句話齊讀一下。
“老師,他讀錯了!”一句話啟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學生在探究中迸發(fā)了智慧的火花,從簡單讀錯詞中揭開了文章的深刻含義。
五、有效教學行為評價——關(guān)愛學生,關(guān)注發(fā)展
教學行為包括備課、上課、作業(yè)、輔導等,教師要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評價。具體分為教學前評價、教學中評價、教學后評價。以往的教學評價著重于教學后評價,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忽視了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新課程改革后,評價趨向多元化。教學前評價指教師在上課前是否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知識體系、個性愛好;教學中評價指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否互相配合,教師能否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教師是否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教學后評價指教師的自我評價、反思教學過程出現(xiàn)的問題、重新構(gòu)建新的教學行為和組織形式,促進課堂教學向著又快又好的方向發(fā)展。教學前評價和教學后評價都是為了讓教師更好地反思課堂教學中的優(yōu)缺點,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與策略,構(gòu)建師生共同發(fā)展的有效課堂。
如:一位教師教學《放棄射門》時,讓學生對“福勒放棄射門的做法”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一位學生說:“我認為福勒的做法是錯的。福勒沒有把握住這次射門的機會,他不是一個稱職的球員”。這位老師聽完這位學生的見解,不假思索地說:“你的看法是錯的,坐下”。
其實,這位學生的看法不是沒有道理,只不過是角度不同,所以分析出來的結(jié)果也不同。而老師武斷地評價學生的看法,使學生獨特的見解陷入困境,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因此課堂評價時,教師應在傾聽的基礎(chǔ)上認真思考,利用自己對學生的評價語來引導學生,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總之,教學的實效性,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師日積月累,不斷總結(jié)、反思,不斷地學習才能逐步做到。只有在自己的教學教研過程中,以教學是否有效、是否高效為標準來衡量、評價每一堂課,并不斷地總結(jié)、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向著有效、高效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