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更加重視小學教學的教學效率,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更加多樣化,促使教師轉變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模式,小學數學也更加關注采用多種方式、多樣化地解決問題。主要研究了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問題,希望可以為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改革作出貢獻。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樣化;解決問題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興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激勵、引導、維持的作用,對學生的學習的效果有很大的引導作用。教師在講解例題時,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或者舉一些例子,比如生活中實際應用的數學故事、科學家對數學方法的發(fā)現過程的故事等等。通過有趣的小故事引入,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教師要樹立良好的課堂教學觀念,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多樣化的解題能力
課堂教學觀念就是教師對關于課堂教學相關的因素的態(tài)度和認識,包括教師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想法、對所設置的教學目標的認識等方面。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教師只有有意識地重視培養(yǎng)學生多樣化的思維方式,才能將之運用于實踐,實現多樣化解決數學問題。
三、數學問題一題多解
一題多解就是指對同一數學問題用不同的數學方法來解答,一題多解的特點就是從不同的結構形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對同一個問題進行解答。一題多解可以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整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聯想力和觀察力。
例題:A、B兩地相距450米,小明和小紅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小明行完全程需10分鐘,小紅行完全程需15分鐘,相遇時兩人各行多少米?
解法一:根據速度=路程÷時間解題
小明的速度為:450÷10=45(米/分鐘)
小紅的速度為:450÷15=30(米/分鐘)
幾分鐘后兩人相遇:450÷(45+30)=6分鐘
相遇時小明走了:45×6=270(米)
相遇時小紅走了:30×6=180(米)
解法二:算出兩人所用的時間比例,根據距離一定,速度與時間成反比例關系進行解答。
兩人所用時間之比為10:15=2:3,所以兩人速度之比是3:2。
兩車人所用的時間相同,路程與速度成正比例,即兩車行駛路程之比是3:2。
相遇時小明行了多少米:450×(3/5)=270(米)
相遇時小紅行了多少米:450×(2/5)=180(米)
四、數學問題多題一解
多題一解就是指解決不同的數學問題使用同一種數學思想方法。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某一種解題方法,在解題過程中,可以將一些內容不同但是可以使用相同的解題方法的練習題編在一起,達到強化訓練某一知識點的目的,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多樣化的研究中,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一題多解、多題一解的方式體驗多樣化解決問題的樂趣,提高數學解題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桂芳,宋乃慶.數學課程中的算法知識“集中顯性教學”與“分散隱性滲透”相結合[J].數學教育學報,2013(2).
[2]張桂芳.整式乘法運算的幾何背景圖形及其教學應用[J].數學通報,2013(2).
作者簡介:吉明峰,男,出生年月:1978.03,本科,就職于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