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中國夢”作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論述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幟,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強大新能量。青年學生是“中國夢”的承擔者與實現(xiàn)者,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要把“中國夢”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實踐教育、校園生活、榜樣教育中,以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
關鍵詞:中國夢;校園文化;文化建設
作者簡介:王建利(1979-),男,陜西南鄭人,北京農(nóng)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科研部,助理研究員。(北京 102206)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8-0245-02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在長期生存和發(fā)展中形成的、為其多數(shù)成員所共同遵守的信念、價值觀念體系以及行為方式、物質表現(xiàn)的總稱。高校校園文化的本質特征指向促進青年大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高校校園文化的本質屬性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中國夢”作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論述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幟,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強大新能量。高校深入開展“中國夢”的宣傳教育促進了高校青年學生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解決問題,堅定了高校青年學生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決心和信心,升華了高校校園文化在思想政治育人中的內涵。當前面對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歷史命運、基本國情,“中國夢”在推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國夢”緊密結合高校校園文化
文化是人類的血脈、是民族的精神家園。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2]從歷史和現(xiàn)實來看,“中國夢”是以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歷史智慧為底蘊,它包含著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化,體現(xiàn)著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基本內涵?!爸袊鴫簟钡呢S富內涵具有多重文化理念,可以引領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堅定當代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中國夢”的實現(xiàn)需要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勵志刻苦學習,積極投身實踐,為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發(fā)展好而努力奮斗。
高校是社會文化、知識傳播與創(chuàng)新的基地。校園文化是高校的靈魂,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有著重要影響。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對各種紛繁復雜的文化思潮,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的工程,滲透于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在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校園的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育人活動中,尤其是對青年一代的核心價值引導上。[3]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崇尚立德樹人的理念,體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及思想道德素質,通過校園文化載體建設的加強,時刻在校風、學風、教風等環(huán)節(jié)傳遞著文化內涵,引領當代青年文化建設健康發(fā)展。
“中國夢”與校園文化建設是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爸袊鴫簟笔菄业膲?,是民族的夢,是人民的夢,更是青年學生的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與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痹诟咝P@文化建設過程中,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主導,充分運用“中國夢”的豐富知識,促進青年學生確立一個精神坐標與一種價值追求,把實現(xiàn)“中國夢”的精神內涵,提供持續(xù)奮斗的精神動力和方向,內化到日常的細微生活之中,內化到高校校園建設的方方面面,以保證校園文化的生命力之源,促進個人與學校、社會的共同進步和發(fā)展。
二、“中國夢”推動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奮斗目標是高度一致的。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建黨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國一百年,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體現(xiàn)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又反映了無數(shù)革命前輩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tǒng)。
“大學校園文化對內構成學校發(fā)展的內在凝聚力,對外則擔負著推動社會開放與發(fā)展的使命。”[4]高校校園文化是大學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是大學內涵式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高校校園文化主要是作為一種精神向導力量,以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為目標,服務于高校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養(yǎng)?!爸袊鴫簟币I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既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補充,更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5]在“中國夢”的引領下,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1.把“中國夢”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信念是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根本反映,是基本政治方向的集中體現(xiàn),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素質的核心內容;對青年學生的思想、言行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是主宰青年學生各項行動的精神支柱。當前我國發(fā)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受到社會變革帶來的一定影響。歷史經(jīng)驗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缺乏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會如一盤散沙,民心不齊、紛爭難止、四分五裂。高等教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是對青年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興衰成敗。
鄧小平同志說過:“不注意學習,忙于事務,思想就容易庸俗化?!痹陂_展“中國夢”的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把其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結合起來。“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把“中國夢”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就是引導青年學生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人民歷經(jīng)千辛萬苦找到的、實現(xiàn)“中國夢”的正確道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把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的滿腔熱情轉化為提高思想素質、強化專業(yè)技能的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實效性,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
2.把“中國夢”融入到實踐教育中
自“中國夢”的相關論述在社會上傳播以來,社會及高校的各種觀點相互爭鳴,都為青年學生提高“中國夢”的認識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馬克思主義認為,理論與實踐是密不可分的,實踐既是理論的源泉,又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反過來,在充分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正確理論是實踐的指南,沒有科學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高校青年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對社會生活的現(xiàn)實問題難免認識不足、不全,容易形成“空談誤國”,對社會發(fā)展具有一些負面情緒。而核心價值觀念、道德倫理思想等決定著實現(xiàn)“中國夢”的前進方向,它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強勁的精神動力。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青年學生應該主動把握“中國夢”是人民的夢這一本質屬性,認識“中國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每個青年學生的夢,認識“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的道理,把個人前途與國家民族命運結合起來,把個人夢想的實現(xiàn)與時代發(fā)展的需求結合起來,把社會實踐工作與人才培養(yǎng)、社會事業(yè)發(fā)展、服務地方經(jīng)濟建設結合起來,切實增強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在社會實踐中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主觀世界的能力。在實踐中要學會做人、做事,提高處理好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關系的能力。中華民族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唯有將個人之夢寄托于國家之夢、民族之夢,才有可能夢想成真。
3.把“中國夢”融入校園生活中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和不同時期青年學生的特點,在現(xiàn)有資源與條件下,大學校園是大學生成長和成才的沃土與搖籃,高校青年學生的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獨立的生活環(huán)境,深廣的學習內容,濃厚的學術氛圍,紛繁的校園文化,但學習仍是大學校園生活的基本內容。在校園生活中,各種思想政治、專業(yè)學習、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活動都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校園文化活動中,始終需要結合國家發(fā)展和學生的成長需求,引導青年學生注重自身知識的積累,樹立與時代進步潮流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努力為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等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
高校主要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就是把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把形勢政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讓青年學生了解國際、國內經(jīng)濟與政策發(fā)展形勢,幫助青年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理性地對待國家安全和國際社會熱點問題、正確處理個人理想同祖國利益的關系、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就是引導青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學習習慣,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校園文化的大學精神。
4.把“中國夢”融入榜樣教育中
榜樣教育法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tǒng)方法。從歷史經(jīng)驗來看,榜樣教育法是喚起人們巨大的革命熱情、激勵人們無私奉獻、鼓舞人們斗志的最普及、最見效的方法之一。榜樣教育法的三個功能是自我激勵功能、政治導向功能、教育保證功能。[6]榜樣教育是為了滿足大學生內心需要而應運而生的,它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征。大學生的可塑性強,充滿著積極向上的活力,有了生動具體的形象作為榜樣,便容易具體地領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容易受到感染,容易跟著學、跟著走,這樣有助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時代造就英雄,榜樣引領時代。近年來,社會上涌現(xiàn)了一大批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平民英雄”、“身邊好人”,他們的善行壯舉激揚人心、溫暖社會,彰顯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追求,昭示了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在高校內,在青年學生的身邊,也涌現(xiàn)出了在教書育人、社會服務、科技創(chuàng)新等多個方面的優(yōu)秀人物,如每年評選出來的感動中國人物和高校大學生自強之星,這些榜樣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貢獻了不凡力量。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充分挖掘為祖國實現(xiàn)“中國夢”、“青春夢”的榜樣,擴大榜樣學習的范圍,活躍榜樣學習的氣氛,使大學生在接受朋輩教育的過程中真正形成一種學榜樣、趕先進的良好氛圍,不斷提高對自身的要求,使自身更好地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一點紅帶動一片紅”,個人與群體的良性互動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侯長林.高校校園文化的理論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3,(23).
[2]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7-02.
[3]馬德秀.校園文化,重在引導價值追求[N].人民日報,2012-07-27(9).
[4]壽韜.大學校園文化的設計與實踐[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4.
[5]陳沖,楊延圣.“中國夢”引領下的中國特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8).
[6]范宇剛,李彥,鄧雪南.淺論榜樣教育法在大學生朋輩教育中的應用[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1).
(責任編輯:孫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