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茗,許亞兵
(1.安徽大學哲學系,安徽 合肥230039;2.南京大學哲學系,江蘇 南京210046;3.潢川縣踅孜鎮(zhèn)中學,河南 信陽465113)
“記得在出門前將爐火關掉”“記得每天飯前定時吃藥”,這些任務依賴的是前瞻記憶。前瞻記憶(Prospective Memory,PM)因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而備受關注。前瞻記憶是指對意向或計劃的記憶,它要求在接受任務后,將意向或計劃轉化為一種閾下激活狀態(tài),到某一特定時間提取出來付諸行動[1]。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的認知監(jiān)控技能顯得尤為重要,即能夠監(jiān)視靶線索的出現(xiàn)或感知時間的流逝,并在適當時中斷進行中任務,將注意轉移到前瞻記憶任務上來;而積極的時間管理策略包括制定目標、確立每個目標的優(yōu)先權、具體實施和評估目標[2],二者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lián)系。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時間管理策略能有效地預測日常生活中前瞻記憶的表現(xiàn)[3],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時間管理傾向對前瞻記憶成績沒有顯著影響[4],可能的原因有:實驗中的雙任務(前瞻記憶任務和進行中任務)相對簡單,對認知資源損耗較少,不需要積極的時間管理策略調配與監(jiān)控認知資源;實驗室范式延遲間隔較短,時間管理能力影響有限。我們推測,既然有效的時間管理策略通過調配和監(jiān)控認知資源降低認知損耗而影響作業(yè)成績[3],那么通過實驗操縱系統(tǒng)地改變認知負載水平,就能體現(xiàn)出該因素的作用。
目前,前瞻記憶認知加工中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是線索識別和意向提取過程是自動加工還是策略加工,而對認知資源是否敏感是其主要判斷標準,本研究借鑒“雙重任務”的實驗范式和參數(shù)設計的邏輯,在認知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如果前瞻記憶對認知資源敏感,改變進行中任務的認知負荷就會以一種系統(tǒng)化的方式影響前瞻記憶成績。
研究采用黃希庭、張志杰編制的《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ATMDI)對安徽某大學233名學生進行團體施測,篩選出時間管理傾向高分組和低分組被試各60人,其中男生52人,女生68人,被試年齡范圍18~21歲。所有被試的裸眼或矯正視力正常,均無類似測驗經驗。
實驗采用2(時間管理傾向得分:高分組/低分組)×3(認知負荷:高/中/低)兩因素混合設計,其中認知負荷為組內因素,時間管理傾向為組間因素。為了平衡練習效應,認知負荷因素接受拉丁方順序處理。實驗因變量為基于事件的前瞻記憶成績。
《時間管理傾向量表》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在0.62~0.81之間,重測信度系數(shù)在0.71~0.85之間。該量表有3個分量表構成,包括時間價值感、時間監(jiān)控觀和時間效能感分量表,共44題[2]。
本研究進行中任務為n-back任務,設置3種認知負荷水平:n=1,2,3,實驗中讓被試瀏覽一系列依次呈現(xiàn)的字母,每個字母最長呈現(xiàn)1 500ms,間隔(SOA)2 000ms,最難的3-back任務要求被試決定每一個出現(xiàn)的字母是否與此前剛呈現(xiàn)過的前面第3個字母匹配,相同按“Y”鍵,不同按“N”鍵,2-back與1-back任務可類推。每個block包含150個trial,是、否反應各占50%,任務中包含一個20個字母的練習,對結果進行反饋。前瞻記憶任務是要求被試在看到元音字母(A、E、I、O、U)任何一個時按壓“H”鍵,前瞻記憶的成績是由電腦記錄的被試按壓“H”鍵的比率,同時記錄進行中任務的正確率和反應時。進行中任務的字母的呈現(xiàn)順序是隨機的,而靶字母的呈現(xiàn)順序是固定的,分別出現(xiàn)在第25、50、75、100、125的序列位置上。本實驗用E-prime編程,在計算機上完成。
實驗在心理實驗微機室進行,安靜、無干擾,小團體施測。首先宣讀指導語,練習直到被試理解指導語并熟悉任務情境;然后進行連續(xù)3min的1 000連續(xù)減3運算作為干擾任務;接著進入正式實驗階段。用SPSS15.0處理數(shù)據(jù)。
表1 不同時間管理傾向者在不同認知負荷條件下的前瞻記憶成績(M±SD)
對前瞻記憶成績進行重復測量一個因素的兩因素混合設計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時間管理傾向主效應顯著,高分組顯著高于低分組:F(1,118)=4.88,P=0.03;認知負荷主效應顯著:F(2,236)=4.43,P=0.01;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1-back顯著高于2-back:P=0.01,其他差異均不顯著。交互作用不顯著:F(2,236)=0.99,P=0.37;進一步對時間管理傾向的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時間管理傾向在1-back任務中差異不顯著:t(118)=0.84,P=0.40;在2-back和3-back中均差異顯著:t(118)=2.15,P=0.03、t(118)=2.01,P=0.05。
正確率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時間管理傾向主效應顯著:F(1,118)=5.94,P=0.02,高分組(0.87±0.08)顯著高于低分組(0.84±0.07);認知負荷主效應非常顯著:F(2,236)=149.38,P=0.00;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1-back(0.93±0.06)顯著高于2-back(0.88±0.08):P=0.00,1-back顯著高于3-back(0.78±0.06):P=0.00,2-back顯著高于3-back:P=0.00;交互作用顯著:F(2,236)=3.55,P=0.03,簡單效應檢驗顯示,時間管理傾向在1-back任務中效應不顯著:P=0.95,在2-back任務中效應顯著:P=0.01,在3-back任務中不顯著:P=0.23。
反應時結果顯示,時間管理傾向主效應顯著,高分 組 (821.80±110.32)低 于 低 分 組 (882.66±140.77):F(1,118)=12.77,P=0.01;認知負荷主效應非常顯著:F(2,236)=115.15,P=0.00;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1-back(737.64±97.11)顯著低于2-back(866.71±124.17):P=0.00,1-back 顯 著 低于 3-back(952.44±169.56):P=0.00,2-back顯著低于3-back:P=0.00;交互作用顯著:F(2,236)=3.69,P=0.03;簡單效應檢驗顯示,時間管理傾向在1-back任務中效應不顯著:P=0.07,在2-back和3-back任務中效應顯著:P=0.04、P=0.01。
在進行中任務為1-back時,時間管理傾向對前瞻記憶成績沒有顯著影響,這一結果與竇剛和翁世華(2009)的研究一致。可能的原因有:1-back任務難度較小,當前瞻記憶所擁有的注意資源充分時,被試能很好地執(zhí)行前瞻記憶任務,無需積極時間管理策略調配與監(jiān)控資源;實驗延時間隔較短,時間管理能力影響有限;Francis-Smythe和 Robertson(1999)也曾指出,時間管理對提高前瞻記憶能力僅起輔助作用,需要中介變量的參與,例如任務難度與環(huán)境因素等[5]。
在進行中任務為2-back與3-back時,時間管理傾向對前瞻記憶影響顯著。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進行中任務占用的認知資源和策略加工可用資源是此消彼長的關系,隨著進行中記憶任務認知負荷的增加,前瞻記憶策略加工可用資源逐漸減少,積極時間管理者通過有效管理行為以達到合理分配認知資源,降低前瞻記憶認知負載的目的;在從進行中任務到前瞻記憶任務的轉換中,通過設置目標及其優(yōu)先級和維持意向等有效的時間管理策略也能明顯降低注意轉換和任務中斷過程中的認知損耗,這一結果符合Francis-Smythe(2006)和 Macan(2010)對積極時間管理策略作用的分析,但與Altamirano,Miyake和Whitmer(2008)的觀點不符,他們認為通過復述、額外制定計劃等策略來維持意向激活會對任務進程造成干擾[6]。
認知負荷對前瞻記憶有顯著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因素在數(shù)量上的變化并不是以一種系統(tǒng)化的方式影響前瞻記憶成績:1-back成績顯著高于2-back,說明在1-back、2-back的背景任務下,前瞻記憶采用策略加工的方式;但是3-back任務中前瞻記憶對認知資源并不敏感,與前人的一些研究不一致,如進行中任務較高的認知負荷會減少對前瞻任務的注意資源的分配,使其受到了較大的影響(Khan,Sharma &Dixit,2008;Marsh,Hancock,&Hicks,2002;Simons,et al.,2006;Smith,2003)[7-10],但是與 West,Bowry和 Krompinger(2006)的研究一致[11]。本研究提示,前瞻記憶在1-back、2-back中的認知加工需要認知資源的參與,二者認知加工機制基本相同,但是在3-back中可能相對獨立于認知資源,存在不同的加工機制。實驗結果支持多重加工理論,即前瞻記憶提取在某些情境下依賴需要認知資源的策略加工,某些情境下依賴自動加工,而采取何種加工方式取決于特定因素,如本研究中背景任務的難度等。
時間管理傾向作為穩(wěn)定的人格特征,有效的時間管理策略能幫助個體制定并記住合理的行動計劃,預測完成各項任務的時間,估計用去多少時間以及剩余任務還需要的時間。
(1)在中、高認知負荷條件下,積極時間管理傾向者在前瞻記憶任務中的表現(xiàn)好于消極時間管理傾向者,說明隨著認知負荷增加,需要積極時間管理策略的調控。
(2)前瞻記憶在背景任務為1-back、2-back中的認知加工需要認知資源的參與,但是在3-back背景任務中對認知資源需求不敏感,支持多重加工理論,即前瞻記憶采用何種加工方式,取決于特定因素,如背景任務的難度等。
[1]郭緯,賀莉.分散注意條件下前瞻記憶的完成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初探[J].心理科學,2005,28(1):111-113.
[2]黃希庭,張志杰.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編制[J].心理學報,2001,33(4):338-343.
[3]Macan T.,Gibson J.M.,& Cunningham,J.Will You Remember to Read this Article Later When You Have Tim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spective Memory and Time Management[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0,48:725-730.
[4]竇剛,翁世華.初三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前瞻記憶能力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9,32(5):1138-1141.
[5]Francis-Smythe J.,A Robertson I.T.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Management and Time Estim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9,90(3):333-347.
[6]Altamirano L.J.,Miyake A.,& Whitmer A.J.:When Mental Flexibility Facilitates Cognitive Control:Two Dissociable Mechanisms for Goal Neglect,Paper Presented at the 4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J].Chicago:Illinois,2008(13):1-7.
[7]Khan A.,Sharma N.K.,& Dixit,S.Cognitive Load and Task Condition in Event-and Time-Based Prospective Memory: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8(142):517-531.
[8]Marsh R.L.,Hancock T.W.,& Hicks J.L.The Demands of an Ongoing Activity Influence the Success of E-vent-based Prospective Memory[J].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2002(9):604-610.
[9]McDaniel M.A.,&Einstein G.O.Strategic and Automatic Processes in Prospective Memory Retrieval:A Multiprocess Framework[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00(14):127-144.
[10]Smith R.E.The Cost of Remembering to Remember in Event-based Prospective Memory:Investigating the Capacity Demands of Delayed Inten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003,29(3):347-361.
[11]West R.,Bowry R.,& Krompinger J.The Effects of Working Memory Demands on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Prospective Memory[J].Neuropsychologia,2006(44):19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