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男
摘 要:市場流通法是作用于特定社會經濟生活領域的法律,它不同于傳統(tǒng)部門法的分類標準,是以特定經濟領域為標準進行劃分的結果。按照市場流通法調整的社會關系類型,市場流通法屬于經濟法的范疇,是經濟法的特別制定市場流通法有助于解決我國市場流通領域存在的流通秩序混亂、流通成本過高、流通管理低效等問題我國應當充分發(fā)揮行業(yè)協(xié)會了解市場的優(yōu)勢,制定一部適應市場需要、具有較高法律位階的
市場流通管理。
關鍵詞:;酒類市場流通;秩序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一、酒類流通市場中存在問題及原因
1、缺乏有效的事前管理機制
酒類市場準入條件要求許多酒類經營主體不具備一般經營主體資格不具備經營酒類商品的條件造成酒類流通市場經營主體小、散、弱,存在盲目布局、管理混亂、營銷手段落后等問題。酒類流通領域不正當競爭行為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和合法經營者正當權益。部分酒類經營者采取虛假廣告宣傳、低價傾銷、哄抬價格、非法促銷等不正當的競爭手段嚴重擾亂正常的酒類流通秩序,惡化了市場環(huán)境,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假冒偽劣酒類商品威脅著消費者的消費安全。個別企業(yè)和個人頻繁進行制假販假活動,酒類市場上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現象屢禁不止。
2、酒類流通管理制度缺乏法律的強制性
備案登記制度并沒有對經營主體的經營條件做出強制要求,反而因隨附單制度增加了企業(yè)的運營成本,造成不使用隨附單或隨附單內容填寫不全等現象大里存在,事后監(jiān)督為主的體制不符合酒類流通市場管理的要求。酒類流通領域應對不法經營活動建立事先預防機制,酒類違法處罰偏輕,難以防止違法行為發(fā)生?,F行立法層次低,難以從整體上對酒類市場存在問題進行系統(tǒng)規(guī)范。
二、酒類產品流通現狀分析
1、酒類企業(yè)生產出產品后,檢驗出廠這只是完成酒類產品的前期基礎工作。實際上,一種產品生產出來,檢驗出廠,安全到達消費者消費,并得到消費者反饋意見,并以此改進產品,才能算產品生產流通的良性循環(huán)。酒類流通領域是酒類“多事”地帶。在流通領域涉及不同主體, 不同時空, 這就給假冒偽劣酒提供一個空間, 結果導致市場上假冒偽劣酒盛行。必須建立一種制度, 消除此種危險, 或至少減輕這種危險, 以使生產者和消費者權利得到社會的適當尊重和保障酒類產品流通領域, 廠家應高度重視其過程中易出現問題的地方, 打擊假冒偽劣品, 保障自己的品牌, 維護消費者的安全。
2、酒類企業(yè)市場準入制度現狀堪憂, 市場上各種各樣的品牌層出不窮, 這些品牌讓消費者眼花繚亂。許多酒類產品品牌是曇花一現, 怎么會出現如此多的酒類產品品牌呢? 其原因是酒類企業(yè)生產工期短, 資金滯留時間短, 周轉快。其次, 酒類企業(yè)進入門檻相對較低, 在辦相關許可證中, 相關行政單位總是考慮到地方稅收問題。最后, 酒類產品進入市場流通過程中, 政府相關部門監(jiān)管不力, 往往是廠家自己在打假。在沒有出現酒類產品事故時, 相關場地監(jiān)管機構總是不聞不問。
三、酒類流通管理立法的必要性
1、酒類商品作為特殊消費品應該對其消費量和流通途徑進行監(jiān)控。酒精具有麻醉性、成痛性,屬于對人體有害的消費品是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另外酒精消費可能引發(fā)的交通事故、尋釁滋事、刑事犯罪等相關危害也大大增加了社會管理成本。
2、加強酒類商品流通管理,增加國家稅收收入。酒類商品屬于高利、高稅商品,其利稅成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穩(wěn)定的財政收入來源.但是部分酒類產銷企業(yè)逃、避、偷漏稅的情況較為嚴重。必須專門建立一套嚴格的、系統(tǒng)的地方性酒類流通管理規(guī)定制止酒類商品經營領域偷、逃漏稅現象和售假販假行為的發(fā)生。
3、禁止未成年人飲酒,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未成年人處于身體發(fā)育階段,其心理成熟度、自我控制和認知能力都還在發(fā)展過程中,未成年人飲酒會更嚴重損害其身體和心理健康。通過地方性立法可以進一步明確要求,加強對酒類商品批發(fā)、零售場所和對象的管理,并加大執(zhí)法和懲罰的力度,切實減輕酒類商品對未成年人的侵害。
四、加強酒類產品流通秩序及其人員管理的對策
1、加大酒類產銷綜合治理的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酒類產品的違法、犯罪行為。各地商務、工商、技術監(jiān)督、公安、衛(wèi)生等部門,要在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各司其職,協(xié)同配合,齊抓共管,切實做好酒類生產、流通秩序的清理整頓工作,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酒類產品的違法、犯罪行為,力爭在一年內取得顯著成效,堅決遏制住制售假酒的違法、犯罪行為,徹底改變制售假冒偽劣酒類產品,特別是假冒名優(yōu)白酒屢禁不止的狀況。各地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嚴厲查處一批有重大影響的大案要案,對涉嫌觸犯刑律構成犯罪的案件,要及時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嚴禁以罰代刑。要依法充分運用經濟制裁和行政制裁的手段,進一步健全經濟、行政懲罰和假冒侵權賠償的制度,對有制假售假劣跡且屢教不改的單位和個人,要堅決嚴厲打擊,直至吊銷其衛(wèi)生許可證、生產許可證、營業(yè)執(zhí)照;對未經批準自發(fā)形成的酒類批發(fā)市場,要堅決予以取締。
2、建立相關制度, 保證產品貯存安全
目前, 一些大中型酒類企業(yè)用于貯存酒的器具是鋁制品, 這極易與酒中的微量酸發(fā)生反應, 生成鋁鹽, 這對消費者身體構成潛在危害。因此, 國家應嚴格采取相應制度措施保證酒貯存安全, 盡量采取陶壇或不銹鋼容器貯存酒, 相關行政單位應不定時、不定期的對酒類企業(yè)的貯存狀況進行檢查, 對確有困難的酒類企業(yè)采用減稅的辦法, 要求使用陶壇或不銹鋼容器貯存酒, 建立貯存酒類的安全制度, 減少貯存危害。
3、加強流通監(jiān)管, 保證流通安全
酒類產品流通混亂局面對消費者權益構成損害, 加強酒類產品流通物管理是當務之急。規(guī)制酒類產品流通物市場的力量來源有 3 種途徑: 一是企業(yè)自身打假。企業(yè)為了維護自己的品牌, 建立打假隊伍, 才能凈化自己產品, 維護自己的品牌, 打假隊伍還得有法定打假的程序。目前, 國家尚未對企業(yè)打假程序作出統(tǒng)一的法律法
規(guī), 這使得企業(yè)打假困難重重。二是相關市場規(guī)劃行政單位打假。在現實中, 市場規(guī)制行政單位打假往往是由于種種原因而乏力。三是消費者打假。消費者在酒類消費過程中, 是直接受害者, 他們對假冒偽劣產品深惡痛絕, 但是由于維權程序繁鎖, 維權成本高昂, 也只能是“自認倒霉”。為保障酒類產品流通安全, 應建立相關制度規(guī)制流通打假程序法律法規(guī), 使企業(yè)打假隊伍有法可依, 不至于在現實打假中迷茫。其次, 建立市場規(guī)制行政單位市場監(jiān)管乏力追究制度。對其行政不作為采取嚴格的追究制度, 使其積極履行自己職責, 保證酒類流通安全, 有秩序。最后, 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或簡化程序, 使消費者通過打假手段自覺維護自己權益,從而凈化市場。真正的力量是蘊涵在人民群眾中, 就是再大、再精的隊伍也不如消費者自身打假的力度強大。
參考文獻:
[1] 季克良 郭坤亮.周恩來與國酒茅臺(第一版)[M].北京: 世界
知識出版社, 2005.2.
[2] 王成棟.政府責任論(第一版)[M].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
社, 1999.159.
[3] 趙亞平, 王志剛.淺析我國酒類流通問題[J].蘭州商學院學報,
1998, (3): 68- 70.
[4] 翦繼志, 黃碩.國酒茅臺銷售市場規(guī)制的法律思考[J].釀酒科
技, 2007, (3) : 111-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