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北海市廣播電視大學的教學實踐,以制作中國古代文學專題網絡課程為例,探討社區(qū)教育中數字化手段的運用,以利用數字化手段提升社區(qū)教育功能。
【關鍵詞】社區(qū)教育 數字化手段 中國古代文學專題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C-0177-02
社區(qū)教育相對于其他教育類型和教育形式,具有自身特殊的屬性。而遠程教育在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上的先進性,使得它能夠適應日趨廣泛和不斷變化的社會教育需求和各類社會成員終身學習的需要。
北海電大本以學歷教育為主,但為了滿足周圍社區(qū)居民終身學習的意愿,以及其他各類社會人員不同類型的志趣愛好、不同程度的技能培訓需要,也辦起了非學歷教育。這個非學歷教育的依托,除了本校,還有獨樹根東社區(qū)、鐵山港興港鎮(zhèn)這兩個數字化學習中心。因此作為北海市社區(qū)教育的中心,北海電大可謂得天獨厚,課程內容齊全(包括學歷和非學歷),教學條件充裕,尤為重要的是其所運用的以電子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以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為核心)為技術基礎的現代遠程教育手段,能使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其最方便的形式獲得最好的教育。
學歷教育由來已久,非學歷教育還是個新鮮事物,本文著重探討社區(qū)教育中的非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中為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水平和生活質量而組織的大量文化生活教育活動,又是本文重點中的重點??偟膩碚f,這些文化生活教育活動包括“政治形勢、法律法規(guī)、公民道德、科技知識、家庭生活、衛(wèi)生保健、文化藝術、休閑娛樂等”;教學形式則包括:利用雙休日或晚上時間上課、利用節(jié)假日集中培訓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等面授為主的方式;遠距離電化教學、網上學習和專家定期輔導等網絡為主的方式;講座報告、參觀座談、實踐操作、文體活動,等等。
文化生活教育活動中的“文化藝術”這一項里面,“中國古代文學”以其歷史和文化上的博大精深,和對人性的啟蒙、人格的熏陶,成為最必不可少的一門鑒賞課。而非學歷教育的諸多教學形式中,“網上學習”在數字化的21世紀,對于只能利用業(yè)余時間來進修的居民,最具可操作性。本文以制作中國古代文學專題網絡課程為例,探討如何利用數字化手段提升社區(qū)教育功能。
學校有個“電大在線”學習平臺,學習者用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錄進去,選課以后,就可以自主使用教師掛在上面的各門課程的多媒體課件、多媒體數據庫、各種學習資料和試題,可謂真正意義上的信息資源共享。而且網絡課程的分布式結構還將鏈接擴展到其他“電大在線”(如中央電大、廣西電大)上與課程相關的資源,使得學習者可以方便地訪問,從而擴展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網絡課程主要由“課程說明”、“教師介紹”、“教學大綱”、“實施方案”、“教學輔導”(包括教學活動資料、參考資料)、“IP課件”、“直播課堂”、“在線作業(yè)”、“在線測試”和“課程論壇”等幾大模塊組成。既提供了該課程的學習內容,又提供了溝通途徑,還對學習進行評價,可以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其中“課程論壇”這一模塊,學習者點擊“進入”,就可以進到里面通過發(fā)帖向教師提問,及和其他同學在線討論;教師則發(fā)帖答疑、輔導,進行實時互動的課堂教學?!罢n程論壇”又由“發(fā)新帖”、“精華區(qū)”、“收藏夾”、“收藏”、“新主題”、“最新回復”、“最新發(fā)帖用戶” 等模塊構成。其中“收藏夾”和“收藏”都有“活動提醒”、“最新資源”、“在線留言”和“學習筆記”等功能,還有訪問“中央電大專業(yè)教學主頁”、“中央電大點播中心”、“中央電大圖書館”的鏈接。至于“IP課件”和“直播課堂”,可以在任一時間內點播上課。
鑒于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的不同,中國古代文學專題網絡課程的制作,首先省去應試、考核這較為實用、功利的一塊,突出其文學欣賞、文學審美的特性,即人文精神的一面。所以“在線作業(yè)”和“在線測試”這兩個模塊可以暫時不管,只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又因為“中國古代文學”內容龐雜,時間跨度較大,如果面面俱到,肯定流于膚淺。所以分專題討論,把大課程分成幾個小課程制作。專題的劃分,可按體裁,如詩歌、散文、小說、戲曲等;也可按代表作家、作品,如屈原、杜甫、《紅樓夢》、“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研究等。
以“‘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研究”這一專題為例,制作“課程說明”時,只把要學習的內容作個簡單介紹就行。如:引言對“文人”的概念和研究范圍進行界定,分析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文人現狀,論述本選題的研究現狀,交代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一章對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文人現狀之成因進行探討。主要分兩節(jié)來進行論述:政治經濟方面的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第二章對“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的不同類型進行探討。主要分四節(jié)來進行論述:傳統(tǒng)型的文人形象;世俗型的文人形象;出世型的文人形象;女性文人形象。第三章對文人與世風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主要分三節(jié)來論述:傳統(tǒng)型文人與世風;世俗型文人與世風;出世型文人與世風;女性文人與世風。第四章對“三言”中的文人形象的社會意義進行探討。主要分兩節(jié)來進行論述:不同類型文人形象的文化內涵;不同類型文人形象對作者的生平經歷和文學思想的揭示。同時說明一下所使用的教材。
制作“教學大綱”時,首先要點明課程性質和教學目的。如:本課程選擇“三言”不同類型的文人中有代表性的,放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中進行探討,揭示他們迥異的生存狀態(tài)、精神面貌和性格特點以及由此而來的不同命運結局。通過對比不同類型的文人形象的種種不同方面,揭示其不同的社會特質和文化內涵。學習者通過對作品人物形象的欣賞和價值取向的體認,形成對人類命運的自覺關懷,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人道主義精神,也養(yǎng)成批判的、辯證的思維。其次要詳細說明教學內容和要求。如:
第二章 “三言”中的文人形象之類型探討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型的文人形象
一、傳統(tǒng)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傳統(tǒng)型文人的不同行為表現
……
第二節(jié) 世俗型的文人形象
一、世俗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世俗型文人的不同行為表現
……
第三節(jié) 出世型的文人形象
一、出世型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出世型文人的不同行為表現
……
第四節(jié) 女性文人形象
一、女性文人形象的界定
……
二、女性文人的不同行為表現
……
應盡可能介紹內容,讓學習者先有一個大體的了解,理清一下脈絡,厘定重難點。要求學習者利用以往已經獲得的文學史知識,更深入地理解作家、作品;并通過這個專題的學習,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拓展學術視野,引發(fā)對文學研究的興趣。再次要介紹教學媒體的使用情況(這點和“實施方案”重復,可忽略)。最后要給出學好本課程的適當建議。
制作“實施方案”時,首先介紹課程概況。其次介紹教學媒體的配置情況。主要列表說明IP課件編制方案,分“學期”、“講次”、“標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五欄進行。IP課件一般講授重難點問題,以及需要直觀演示的內容,加深學習者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還有就是對網上資源的使用作一個說明。如:在教學平臺上開辟教學輔導欄目,定期發(fā)布教學重點與難點的解析文章;利用BBS討論板進行網上討論,解答學習者的問題;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就學習者提出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另外對直播課堂的播出時間作出安排。最后給出學好本課程的適當建議(這點和“教學大綱”重復,也可忽略)。
制作“教學輔導”時,主要是及時把平時教學互動中師生討論的問題掛上網,供大家參考。還有就是一些重難點問題的音頻、視頻資料。另外,介紹或上掛一些跟本課程相關的其他參考資料,如專著類有:馮夢龍“三言”、繆詠禾《馮夢龍和三言》、陸樹侖《馮夢龍研究》、傅承洲《明清文人話本研究》、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歐陽代發(fā)《話本小說史》、譚正璧《話本與古劇》、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等;論文類有:李桂奎《論“三言”“二拍”世俗文化家園中的文士角色扮演》和《論“三言”“二拍”角色設計的士商互滲特征》、盧捷《落魄文人出路的理想探索——略論“三言”“二拍”中的秀才形象》、孫丹虹《“三言”中士人身份的確立》、洪娟《論“三言”中的商人、文人和妓女形象》、賈峰《“三言二拍”中的進士人物形象研究》等。
綜上所述,全面利用“電大在線”遠程教學平臺開展網上教學活動、輔導、答疑,教師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還涉及教學管理方面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教學管理機構,由教務科長具體負責遠程教育的教務工作,現教中心主任具體負責“電大在線”的教學資源建設和網絡建設等工作,各專業(yè)責任教師具體負責制定課程實踐教學和集中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實施方案。同時,建立一系列的規(guī)章制度,如《北海電大開放教育學員自主學習制度》、《北海電大開放教育學員小組學習制度》和《北海電大關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學習的管理措施》等,督促學生自主學習,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利用網上資源進行監(jiān)控;還制定《北海電大課程輔導教師工作職責及待遇》,向各專業(yè)課程輔導教師提出明確要求,以推動學生利用網上資源自主學習。另外,還應該加強學生的現代遠程教育理念(講解學習方法和管理制度),對學生進行現代遠程教育技術的培訓(指導他們如何上網瀏覽、如何下載網上資料、如何收發(fā)電子郵件等),盡力向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場所(比如學校的電子閱覽室),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必需的學習支持服務。最后,定時進行教學檢查,了解教材的到位情況、開課情況、學生上網和小組學習活動的開展情況等。
統(tǒng)而言之,探索用數字化手段、現代遠程教育的理念與資源,對當地社區(qū)教育的資源、手段及運營機制進行整合,構建適合當地社區(qū)居民、園區(qū)、鄉(xiāng)鎮(zhèn)民眾終身學習的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數字化學習資源、數字化學習模式,建設與本土化文化相兼容的學習服務機制與體系,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
【參考文獻】
[1]陳嬋娟,羅澍.遠程教育在社區(qū)教育中的作用[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6)
[2]黃煥山,鄭柱泉.社區(qū)教育概論[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5:21
[3]賴立.關注需求 引導需求 服務需求——大中城市社區(qū)居民教育需求與教育參與調研報告[J].成人教育,2006(6)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2JGA265)
【作者簡介】陳嬋娟(1973- ),女,廣西博白人,北海市廣播電視大學講師,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