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惠娟
作為語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水平是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最直接的反映?!墩n程標準》強調在寫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放開束縛,自由表達?!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教會學生用眼睛來觀察生活,用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無限寬廣的天地,作文自然就有話可說。
幫助學生煉就一雙慧眼
本來,不造假是對學生作文起碼的要求;寫出個性和創(chuàng)意,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涩F(xiàn)實情況是:學生功課壓力大,作業(yè)擠占了閱讀時間;閱讀量少導致詞匯量少、思維不開闊;受社會商業(yè)化、娛樂化、快餐文化的影響,浮躁急躁,難以靜下心來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素材……很多學生在寫作文時,或咬著筆桿抓耳撓腮,或偷偷翻作文書找例文,甚至為了應付考查,背誦各類“滿分”作文應急。正因為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方式過分強調接受與模仿,比較忽視發(fā)現(xiàn)(觀察),所以改變作文教學模式,就必須讓學生學會主動發(fā)現(xiàn)素材,把觀察與寫作自然有效地銜接。
該如何開展有效的作文教學,有效提高初中生的作文水平?經過幾年的摸索與實踐,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煉就一雙慧眼,學會發(fā)現(xiàn)生活、欣賞生活,也許是讓學生寫好作文的重要途徑之一。
養(yǎng)成觀察習慣,學會發(fā)現(xiàn)生活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充實的生活積累是寫作的起點和源泉。陶行知先生曾說:“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钡F(xiàn)實中,學生或熱衷于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足不出戶,缺少機會去接觸豐富多彩的生活;或忙于學業(yè),每天來往匆匆,對周圍的世界熟視無睹;更有部分學生依賴心理強,有一種怕思考的惰性,認為需要什么素材都可以從作文書上或者網(wǎng)絡上找到,現(xiàn)成又方便……如此種種,導致相當部分學生缺乏觀察的習慣。不會觀察生活,進而對生活缺乏感受,直接導致作文材料貧乏,而缺乏真實的寫作素材和感受,寫作時就無話可寫,唯有胡編亂造,文章就難免空洞粗糙了。不觀察(沒感受)——沒素材——抄、背、“作”——虛假空,如此惡性循環(huán)。煉就一雙慧眼,處處留心皆學問。因此,培養(yǎng)觀察習慣,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品質,是作文教學的第一步。
創(chuàng)設情景,設置觀察對象,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 很多時候,學生不觀察是因為他們不感興趣,或者沒有觀察的習慣。所以創(chuàng)設情景,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對象,引導學生有意識觀察在初中階段,是較為有效的方法。
春天來了,萬物復蘇,尤其是筆者所在學校位于城郊,遠山隱隱可望,近水潺潺可聽,還有堤畔野花芳菲、綠草掩映;河中漁舟唱晚、水鳥輕捷;加之細雨如煙、炊煙若霧……筆者時常會情不自禁地駐足,可學生卻熟視無睹。怎么辦?一日,筆者特意到野外采了一束野薔薇,用一個淡青色的古樸花瓶插好,在上課時帶到了課室。學生驚訝之余,更多的是贊美花的美麗。筆者借機引導學生說出為何覺得美,美在哪里。從花的形狀到情態(tài),從葉的舒展美到花的野性美,從花的清麗簡潔到與花瓶古樸自然的融合,從室內的花到室外大自然的美……學生由一個人說到幾個人輪著說到搶著說,由一句、兩句到一段,課堂上出現(xiàn)了從沒有過的熱鬧。一課結束了,師生都意猶未盡,因為我們都驚喜地發(fā)現(xiàn)——觀察并沒有想象中困難。此外,筆者還曾和學生一起在教室里放了一個金魚缸,大家商量著買來了金魚、水草、螺、蝦、蟹等小生物,一到課間就圍著來看,學生的作文很多都寫到了魚缸帶來的樂趣,甚至還有學生仿《醉翁亭記》寫出了一篇文言文《金魚缸記》,不乏精彩之句,妙趣橫生。
每天分享多一點,帶動學生自覺觀察 情景創(chuàng)設的效果是明顯的,但畢竟是有局限的,學生更多的是被動地關注,觀察仍停留在依賴老師引導的層面上,只有社會生活和大自然才是用之不竭的資源。如何能讓學生的觀察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自覺的行為呢?筆者決定先從課堂內容的改變做起。
每天語文課前,筆者都會抽時間和學生分享一些有趣的東西——筆者觀察到的人、事、物等,五花八門。如一次,筆者提到了一個事情:“在一年的冬天,我在最繁華的文昌路街頭,看到了兩個盲人在賣藝,他們兩個人共操作四件樂器——一人手上拉著二胡,另一人嘴里吹著笛子,腳上均踩著某種敲擊樂器。凄婉的音樂在熱鬧的街頭飄散,盲人的臉滄桑而又平靜,人們在附近來來往往,而他們腳邊的小桶卻只有零碎的角票……”學生聽著聽著,臉色越來越凝重,個別學生開始有了交流,到后面,有學生問:“老師,你當時給錢了嗎?”筆者說:“老師給了一些零錢,后來又到面包店里為他們買了些面包和熱飲?!边@時,有學生質疑:“老師,萬一他們是騙子呢?”還沒等筆者回答,別的學生已經搶先了:“那萬一他們真的需要幫助呢?”其他學生紛紛加入了議論。看到這個情景,筆者決定把這節(jié)課的內容改變,就這個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引導他們從細節(jié)處去觀察,以善意去理解。在這周的隨筆時,部分學生都寫到了自己留意到的乞丐現(xiàn)象,內容涉及有對暴力行乞、欺騙性行乞現(xiàn)象的否定,也有對流浪者、無勞動能力而行乞者的同情。筆者堅持每天與學生分享,一段時間后,師生關系變得更為默契了。學生也慢慢地感受到,生活原來如此有趣,值得觀察的東西如此多,有了觀察的意識,漸漸也就形成了留心觀察的習慣了。
定期演講,迫使學生隨時隨地觀察;及時點評,適時探討,激發(fā)觀察熱情 一學年過去了,筆者看時機成熟了,就把筆者的課前分享時間交給學生。學生按學號輪著來講述自己這段時間看到的人或事,要求有具體的描述,演講完畢,其他學生可展開討論或提出疑問,老師適當點評或加以拓展。一開始,很多學生都很不自信,總是想用書上的故事來搪塞。在筆者的一再堅持和鼓勵下,學生慢慢能講得比較流暢了,之前無話可說、言之無物的問題也隨之解決。一段時間后,隨著觀察范圍的擴大,聽者與演講者的互動越來越多,各種思想的碰撞,使得學生的展現(xiàn)欲越來越濃——他們漸漸養(yǎng)成了主動去觀察、挖掘新的題材的習慣。在這種良性循環(huán)下,大部分學生真正學會了自覺觀察,并養(yǎng)成了隨時觀察的習慣——這就是寫作重要的源泉。
傳授方法,定點觀察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說:“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弊魑慕虒W更是這樣,不是單純把寫作的技巧教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話可說?!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懂得“炊”固然重要,可如何 “找米”才是關鍵的第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的習慣,還得要告訴他們如何觀察才能看得更準確更深入。鑒于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特點,作文教學也需分階段循序漸進,既要緊隨學生成長的步伐,又要促進學生更快的成長,做到教學指導有效。endprint
引導學生多“感”齊下,用心觀察 結合教學實踐,筆者的大致步驟是:第一步,指引方向,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可寫的素材。一草一木總關情,老師要善于把目光投向生活,因勢利導,讓學生學會把目光投放于平日因熟悉而忽略的小事物上,從中挖掘可寫的素材。第二步,喚醒身心,調動多個感官來進行觀察。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大多還停留在較為表面的層次上,觀察必然較為粗糙膚淺,這時老師可遵循由淺入深、逐層深入的認知規(guī)律,引導學生的觀察由單純的視覺逐步過渡到聽覺、嗅覺、觸覺等多感官并用。第三步,利用契機,帶領學生多角度觀察。想觀察更細更深入,必須要有一個時間的延續(xù)。第四步,對比觀察,引情入物?!耙磺芯罢Z皆情語”,情需借物觸發(fā),景需由情來表達。情景相融為一,才能寫出有吸引力的文章。單純的觀察,印象終究淺薄,所以在學生逐步深入地掌握一些觀察方法后,必須要及時地引導學生回憶與所觀察之物有關的往事,或通過與其它事物的對比觀察,引發(fā)其特定的情緒或記憶,從而使得觀察具有鮮明的個性,所寫之物也帶上個人的情緒。
生活大于課堂,讓作文生活化 結合教學實踐,筆者的具體操作過程是:在筆者班的窗外有一棵老木棉樹,筆者曾讓學生持續(xù)觀察了一年,斷續(xù)觀察了兩年(即初中3年,其中一年是有任務、有指導的,要求寫觀察周記,其余兩年是在特殊時期提醒觀察,如開花或落葉等時候)。學生開始感覺天天看,實在無話可說,筆者擇機進行引導,如用眼看和用手“看”的區(qū)別,樹上有鳥唱歌和沒有時的區(qū)別,早上看和傍晚看的區(qū)別,有月亮的晚上和沒有月亮的晚上的區(qū)別,有風時和無風時的區(qū)別,下雨時和晴天時的區(qū)別,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區(qū)別……熟悉了大樹的每一片葉子后,筆者再引導學生帶著個人主觀情感來觀察:心情好壞時看到的木棉樹是否有區(qū)別,孤獨與寂寞時是否和平常一樣,看到大風雨吹折了樹枝后的感覺,苦等了一年大樹卻沒有開花的感覺……就這樣,筆者在堅持著,學生也在堅持著,這過程很長,但沒有給學生太多的壓力(沒有字數(shù)的限制,也沒有內容太多的限制,只需有關木棉樹的就行),所以這也是一個充滿了樂趣和驚喜的過程(筆者定期檢查,發(fā)現(xiàn)有佳作則即堂朗讀表揚,與學生分享)。3年之后,筆者的學生馬上要中考了,這年的春天,沉寂了的木棉樹又開花了!這無疑給了學生們莫大的鼓舞,有學生馬上寫到:“3年了,我們等了3年的木棉樹終于開花了,積攢多年的力量終于美麗綻放!我們——木棉樹的老朋友——不也正準備把3年的心血化作燦爛之極的花朵嗎?放馬過來吧,六月!”筆者剛把文段分享完畢,全班同學掌聲如雷,感慨萬千,又深受鼓舞。
把觀察的內容寫出來
平時自由記錄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點滴 筆者學校是寄宿學校,大多數(shù)學生生活內容單調,課余生活沒有什么色彩可言。課外生活較單一,限制了學生思維的自由發(fā)展,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注意讓學生記錄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風花雪月、四季更替、人情冷暖、枯榮進退……把生活的精彩和內心的情愫留下痕跡。
“特殊”日子則布置特別任務 在單調校園生活不單調,重大節(jié)日放假、校運會、元旦晚會、卡拉OK大賽、愛心義賣活動、科技節(jié)、藝術節(jié)……甚至是突然地停電、意外地停水等,都是觀察和寫作的好機會。生活中的每一個特殊的“日子”,筆者都會靈活布置觀察和寫作任務。如校運會,任務是片段寫作“槍聲響起”。又如,意外停水,筆者給出了寫作的開頭和結尾:“居然停水了……也許,生活就是這樣?!痹偃?,突然停電,作文主題是“停電的晚上,月亮特別美”等。經過一年多的觀察與演講訓練,大部分學生都能自覺觀察、暢順表達了,這時筆者就要求學生把所觀察并演講的內容,化作周末隨筆的題材。有了對生活的觀察為依托,學生的作文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表達也更真實感人了,而學生每周優(yōu)秀的隨筆,經過匯總,會定期張貼在班級的宣傳欄上——這樣既能提供一個更好的交流平臺,也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成就感。
生活有多寬,語文的素材就有多寬。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觀察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自覺的活動。有步驟地教會學生用眼睛來觀察生活,用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無限寬廣的天地,是作文有效教學的必經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