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思萌
《游吟詩人》是威爾第創(chuàng)作的第十八部歌劇。在這部歌劇中,作曲家將音樂和戲劇緊密結合,錯綜復雜的劇情與簡易悅耳的曲調讓人有目不暇接,百聽不厭的感覺。
1.第一幕幕終三重唱
增添裝飾音和延長音,來歌頌游吟詩人的高雅開朗與自信,這是男高音“炫技”的時候,在這里兩段均沒有寫伴奏,為的是讓歌者有更充分的發(fā)揮空間和更好的聲音效果,但要注意,在高音結束后,伴奏要從容的進入,切不可突然,結尾處的和弦要彈得典雅莊重些。接著三重唱隨即展開,曼利哥誤會萊奧諾拉主動向魯納伯爵投懷送抱,激起他的嫉妒心,所以前幾句要配合歌者有力度的彈奏還要把握分寸,與后面揭開誤會后的音色要有區(qū)別,因為后面是對伯爵的諷刺與中傷,兩者都要求有力度的聲音,但是在感情上是不同的,前者的伴奏音色處理上可以厚重一些,而后者則可以尖銳一些。作為一名鋼琴伴奏要學會變化音色來體現人物的性格變化,不能只會簡單的做出強弱,應該學會用感情去彈奏。這是一首充滿活力的幕終音樂,把戲劇推倒了第一個高潮?!肮铝懔阍谑郎稀保―eserto sulla terra)這首曲子是本劇最具浪漫特點的唱段,以鋼琴模仿豎琴彈奏的簡單和弦作伴奏,來模仿古代游唱詩人所用的柳特琴。在演唱上男高音要依照譜上所寫的[如歌似的半音量](cantabile a mezza voce), 才能表現出角色的神秘感,所以伴奏的音量更要控制到極點,而且要十分清晰的演奏,切不可毛躁,隨便,要彈奏出從遠方飄來的聲音。在歌中曼利哥訴說自己雖然被社會拋棄,但卻懷有一顆純真的心,比任何人都快樂。這首歌的兩句結尾原譜上的旋律是相同的,在演唱時,第一個“游吟詩人的心”(un cor al Trovtor)保持不變,而第二個“偉大的游吟詩人”(maggioril Trovator)在“trova”的小節(jié)里把音提高到降b。
2.曼利哥的詠嘆調“?。∈堑?,我的愛人”與“柴堆上火焰熊熊”
曼利哥的第二個有名的段落出現在第三幕第二場,在卡斯提勒城堡的一個大廳里。曼利哥從情敵手中把萊奧諾拉搶回來,并與之結婚了,但是戰(zhàn)爭的陰影一直籠罩著這對年輕人。萊奧諾拉表現出她的擔心,曼利哥馬上安慰她,并唱出了一首非常抒情的詠嘆調“啊,是的,我的愛人!”(Ah si, ben mio) 這首歌曲要以甜美,極富感情的聲音來表現。在歌曲中,感人的曲調“我將是犧牲者,因我會被人以劍刺死”(ch'io resti fra le vittime, dal ferro o stil trafitto)。
應以自由彈性的速度彈出悲傷的情懷,注意左右手的連貫性,此段左手低音變化很多,跳度很大,需注意準確性及低音與其他音的連貫性,伴奏及旋律要彈奏出大的旋律線條,踏板也需要用切分式的,這樣才能烘托這時主人公悲傷的感情。曼利哥唱完詠嘆調之后,鄰近的教堂奏出莊嚴的管風琴聲,溫柔而平淡,曼利哥與萊奧諾拉以近似卡農的形式唱出輪唱“神秘而純潔的聲音”(L'onda de' suoni mistici)。雖然二重唱前后只有22小節(jié),但是卻點出了男女主人公的純潔愛情,隨后侍衛(wèi)沖進來告訴曼利哥他的母親要被伯爵燒死,他馬上集合士兵準備去解救母親,由此引出了這首著名的“柴堆上火焰熊熊”(Di quella pira)在演繹這首熱情激動的詠嘆調時,要注意到并非自始至終都要用強烈的聲音來彈奏,要注意伴奏音型的彈性,手腕斷奏必不可少,還要注意在和歌者相同的旋律時,伴奏的音程是十分難彈的,既要保證速度又要彈奏清晰,這就需要單獨抽出來,多加練習。在他對萊奧諾拉說“在愛你之前,我已經是她的兒子了”(Era gia figlio prima d'amarti)(譜例7)時要用小聲來表現內心的傷感和無奈,同時也會使全曲有一個對比,而不是像一個發(fā)聲機器似的始終在轟鳴。
3.終幕的重唱加合唱
曼利哥的第三個著名的唱段出現在第四幕,是一段重唱加合唱。這一段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為技術難或情緒激昂,而是因為全曲構思精妙,音樂哀婉動人。它出現在曼利哥救母失敗后被關在阿利菲利亞宮殿的塔樓監(jiān)獄里。萊奧諾拉混入薩拉戈薩城想去救丈夫,這時喪鐘響起,先是幕后傳來修士為死亡者所唱的無伴奏憐憫曲“憐憫瀕死者的靈魂”(Miserere d'un'alma gia vicina alla partenza)(譜例8)。萊奧諾拉聽到以后用悲傷焦急的心情演唱“莊嚴悲傷的祈求聲”(Quel suon, quelle preci),鋼琴模仿管弦樂以厚重的音色襯托并伴以每兩小節(jié)一下的喪鐘聲,似乎在暗示著曼利哥慢慢走向死亡。雖然這時的伴奏寫的很簡單,只是每小節(jié)的一個單音,但并不能忽視,要把聲音彈得莊嚴,講究,并且,在休止符時,心里要與歌者共同唱旋律,以便在下一個音彈奏時,進入得更加自然,而不唐突。緊接著塔樓上的牢房里傳來了“??!死亡總是姍姍來遲”(Ah!che la morte o gnora e'tarda)。這首曲調由第一幕的小夜曲“孤零零在世上”變化而成,而曼利哥高亢熱情的歌聲與哀傷的修士合唱形成鮮明的對比。左右手三連音的奏法,要彈得大氣磅礴,句子要舒展的更開些。同樣,曼利哥在唱最后一句“再見了!萊奧諾拉”(Addio,Leonora)時,不但要放慢速度,為了表達對愛人依依不舍之情,在歌者上行的每個音,伴奏還需要略為隨著保持,加重,直到下一小節(jié)才恢復原速度,震音要均勻,聲音不要太過轟鳴。憐憫曲到了中間樂段,曼利哥來自天空中英雄的聲音與幕后恐怖的祈禱聲以及舞臺上萊奧諾拉哭泣的曲調“我怎能忘記你!”(di te scor dar mi!)三種聲響交錯出現,加上鋼琴伴奏的烘托,觀眾如同置身于戲中,感受到不同的力量與感情的沖擊,把全劇帶入另一個高潮。這首憐憫曲是浪漫派歌劇作品里的傳世之作,夢幻般的場景與感人的音樂,被后人評價為與《弄臣》里的四重唱同樣完美。
4.終幕的母子二重唱
從和聲的進行不難看出,母子的旋律線條是反向進行的,根據劇情的要求,詞曲很像一首母子合唱的搖籃曲,旋律優(yōu)美,伴奏聲音一定要控制比較平穩(wěn),不易過大,左手跳音的伴奏型,不應彈得過短,要有時斷時續(xù),娓娓道來的效果,像是兩人在默默對話一般。
《游吟詩人》這部歌劇,對于鋼琴伴奏來說是一部非常難演繹的作品,要學會將歌詞的意義融入伴奏聲音與表現里,如果能奏出美麗的弱聲,就不要全力去彈,在必要時再全力烘托,這才是一位優(yōu)秀伴奏的演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