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游戲是游戲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一個分支。在一定規(guī)則約束下,通過身體運動的方式進行的一種娛樂活動。從學校教育的狹義角度來講:體育游戲是以體育動作為基本內(nèi)容、以游戲為形式、以增強學生體質(zhì)為主要目的的特殊體育活動。
體育游戲中學體育教學方法一、前言
從古到今,游戲一直是教育和體育鍛煉的手段,它以玩耍、消遣和娛樂為載體來發(fā)展身體素質(zhì)、學習運動技能,體現(xiàn)了體育本身就是一種有意識的游戲活動。體育游戲是游戲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一個分支。在一定規(guī)則約束下,通過身體運動的方式進行的一種娛樂活動。從學校教育的狹義角度來講:體育游戲是以體育動作為基本內(nèi)容,以游戲為形式,以增強學生體質(zhì)為主要目的的特殊體育活動。
二、體育游戲具有健身功能,同時也是中學體育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體育游戲與其他體育活動一樣,是以身體練習的形式進行,因而它同樣具有其他體育活動所具有的健身功能。通過體育游戲活動,可以全面提高學生走、跑、跳、投、爬等身體的基本活動能力,體育游戲在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活動能力上具有重要的作用。體育課的結(jié)構(gòu)是指對體育教學活動過程的整體設計,包括三個部分,即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jié)束部分,而體育游戲正是準備部分和結(jié)束部分的主要組成部分和教學手段。在體育課的開始部分安排體育游戲,讓學生輕松容易地活動肢體,提高學生的興奮性和注意力。在課的結(jié)束部分采用游戲的方法可以放松學生全身肌肉,消除疲勞。
三、體育游戲能活躍氣氛,提高學生練習的學習積極性
固定的教學模式往往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一些厭倦膩煩心理,甚至會有一些是逆反抵制行為。及時的增加一些體育游戲內(nèi)容,往往能提高學生練習的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投籃練習過程中,通常學生在練習十分鐘左右,有些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出現(xiàn)一些偷懶消極情緒,在這個時候突然增加小組投籃球比賽,頓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體育課基本部分的練習過程中,適時的游戲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靈活、有創(chuàng)造性的體育游戲可以豐富體育課教學方法
運動技能是指人體在運動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運動技能的完成需要準確的時間和空間內(nèi)大腦精確支配肌肉收縮。運動技能的形成是由簡單到復雜的建立過程,并有其建立、形成、鞏固和發(fā)展的階段性變化和生理規(guī)律。一般分為泛化、分化和鞏固三個相互聯(lián)系的階段。體育課中技術動作往往需要反復練習,不斷重復才能形成正確的技術動作。語言法、直觀法、身體練習法等傳統(tǒng)的體育課教學方法在形成運動技術中固然重要,但固定的重復往往激發(fā)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適當?shù)陌才判路f游戲刺激同樣重要。例如在健美操中突然來一段江南Style,學生們立刻歡呼雀躍起來。舞蹈過后,再把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到健美操教學中來。
五、體育游戲活動能豐富學生的情感,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
從事體育運動的本質(zhì)動機是追求蘊藏在體育運動中的無窮樂趣,而游戲是一種最古老的運動方式,它富于趣味性和娛樂性深受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喜愛。體育游戲恰恰具有娛樂性與樂趣性,也深受中學生喜愛。游戲中獨具魅力的運動樂趣吸引著學生們肆無忌憚地表現(xiàn)自己,充分享受著運動帶給他們的成功體驗,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運動技能的積極性,而激發(fā)學生的運動熱情正是體育游戲的重要作用。
六、體育游戲陶冶學生良好的情操,幫助學生正確樹立競爭與合作意識,初步形成敢于競爭、善于合作的能力
縱觀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合作與競爭是社會發(fā)展中普遍存在的兩種基本的相互作用形式,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兩個主要動力機制。當代社會是充滿競爭與合作的年代,許多青少年不懂得如何競爭與合作,將很難適應社會,個人也難以得到更好地發(fā)展。一方面,不少青少年把競爭理解為你死我活的殘酷無情的“戰(zhàn)爭”,為了獲得勝利違背公平競爭規(guī)則,不擇手段,甚至做出一些違法行為。換而言之,是因為青少年不知道怎樣競爭,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往往導致行為上的偏差。另一方面,中學生不善于合作,欠缺與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即便一些學生有合作的意向,也不知道通過什么方式與他人合作。這就要求教育者耐心而且潛移默化的引導與培養(yǎng)。幾乎所有的體育游戲都帶有集體性,特別是分組游戲體現(xiàn)更為突出。在共同的規(guī)則約束下,游戲中學生自覺遵守規(guī)則、遵守紀律、團結(jié)合作,相與配合共同完成小組任務。通過游戲可以培養(yǎng)中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團結(jié)互助的優(yōu)良品德。不同的小組又是相同的規(guī)則下相互公平競爭。學生們在游戲中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社會中分工與合作,競爭與合作等社會行為。
參考文獻:
[1]于素梅.中學體育教材教法[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2]盧無鎮(zhèn).體育社會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