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伊班膦酸鈉聯合口服止痛藥治療肺癌骨轉移的療效。方法 選擇我院2013年1月~6月在化療科住院肺癌骨轉移患者64例,將64例患者平均分成兩組,治療組均給予口服止痛藥(包括三階梯止痛藥的部分品種)加伊班膦酸鈉(4mg靜滴,每四周重復)治療,對照組僅給予伊班膦酸鈉治療或僅給予口服止痛藥治療。結果 治療組患者止痛總有效率為93.75%;活動能力改善有效率90.62%;對照組患者止痛總有效率為84.37%;活動能力改善有效率81.25%。結論 伊班膦酸鈉加口服止痛藥可明顯提高肺癌骨轉移患者止痛總有效率、延長局部疼痛緩解時間,減少骨相關事件發(fā)生率。
關鍵詞:伊班膦酸鈉;口服止痛藥;肺癌骨轉移
肺癌是常見的肺原發(fā)惡性腫瘤,肺癌患者初次診斷出現肺癌骨轉移占30~40%[1],肺癌骨轉移引起的頑固性疼痛、功能障礙、病理性骨折等嚴重影響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伊班膦酸鈉是繼氯屈膦酸二鈉、帕米膦酸二鈉之后的第3代三膦酸類藥物,有很強的抑制骨質再吸收作用。動物實驗顯示其抑制破骨細胞性骨吸收的作用強度分別是繼氯屈膦酸二鈉的5000倍,帕米膦酸二鈉的500倍,對惡性腫瘤溶骨性骨轉移所引起的疼痛有明顯的止痛作用??诜雇此?,包括氯諾昔康、嗎啡、羥考酮、阿桔片等在內的所有三階梯止痛藥,根據患者的疼痛情況使用?,F將我院64例患者的治療情況做個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68例,男48例,女16例;年齡35~76歲,平均54.7歲。全組病例均經病理組織學或細胞學檢查確診為肺癌,并經X線、ECT或CT發(fā)現有骨轉移。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正常、心電圖無明顯異常,患者的預計生存期3個月以上。
1.2方法 將全組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2例,治療組給予伊班膦酸鈉(商品名:佳諾順,南京恒生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0347)加口服止痛藥治療,口服止痛藥按疼痛的評分給予,評分小于5分者,用第一或第二階梯止痛藥;評分大于5分者,直接給予第三階梯的止痛藥。對照組僅給予伊班膦酸鈉4mg靜滴,或僅給予口服止痛藥治療。治療組和對照組均同時給予了化療,伊班膦酸鈉使用2周期后評價療效,探討其臨床療效。
1.3止痛療效評價標準 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治療后完全無痛;部分緩解(PR):疼痛較給藥前明顯減輕,睡眠基本上不受干擾,能正常生活;輕度緩解(MR):疼痛較給藥前減輕,但仍感明顯疼痛,睡眠仍受干擾;無效(NR):與治療前比較無減輕??傆行镃R+PR。
1.4活動能力分級及療效評估標準 0級:活動自如;Ⅰ級:活動受限;Ⅱ級:活動明顯受限;Ⅲ級:完全不能活動?;顒幽芰Ω纳漂熜Х譃椋猴@效,活動能力提高兩級或以上;有效,活動能力提高一級;無效,活動能力未提高或下降。
2結果
2.1局部疼痛控制情況 治療組32例患者止痛總有效率為87%;活動能力改善有效率90%;對照組32例患者止痛總有效率為62%;活動能力改善有效率78%。見表1。
2.2活動能力改善情況 64例中患者活動能力改善情況顯效38例(59.37%),有效17例(26.56%),總有效率85.93%。見表2。
3討論
肺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骨轉移率在原發(fā)性肺瘤中占首位[2],也是預后不良因素之一。骨轉移引起的骨痛、病理性骨折、高鈣血癥、脊髓壓迫以及相關治療帶來的痛苦,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獨立生活能力。骨轉移癌疼痛的機理為[3]:腫瘤轉移至骨組織,引起破骨細胞活性增加導致骨質溶解即溶骨性骨破壞,同時腫瘤細胞能分泌一些致痛介質如前列腺素、乳酸等,從而加重疼痛。目前止痛方法主要有:三級梯止痛療法、化療、局部放療、同位素內照射和雙膦酸鹽類藥物治療等。各種治療方法均有利弊,局部放療對局限性骨轉移癌疼痛療效確切,但不適宜多處廣泛骨轉移患者;同位素內照射治療骨髓抑制嚴重,并且有可能增加病理骨折發(fā)生率;三階梯止痛療法雖廣泛應用,但隨著病情的進展、藥物升級,大劑量的應用其毒副反應又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治療難度。本研究結果顯示,伊班膦酸鈉加口服止痛藥治療骨痛的總有效率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活動能力改善也高于對照組。兩藥聯用,可減少止痛藥的劑量,降低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療效。
參考文獻:
[1]Al Husaini H,Wheatley-Price P,Clemons M,et al.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bone metastases in lung cncer:areview[J].J Thorac Oncol,2009,4(2):251-259.
[2]陳曉鐘.骨轉移瘤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2006,15(3):183-186.
[3]氨酚羥考酮片聯合伊班膦酸鈉治療骨轉移疼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新藥雜志,2009,18(16):1528-1529.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