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進一步研究卡他性中耳炎的臨床診治體會。方法 收集了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集的28例卡他性中耳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詳細研究,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14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保守治療, 14例治療組患者接受鼓室置管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結(jié)果 治療組治療有效率(92.9%)顯著高于對照組(71.4%),P<0.05,具有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論 卡他性中耳炎治療中,采用保守治療方式聯(lián)合鼓室置管術治療方式效果顯著,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關鍵詞:卡他性中耳炎;保守治療;鼓室置管術;手術治療
卡他性中耳炎指的是以鼓室積液以及傳導性耳聾為主要臨床癥狀的中耳非化膿性疾病,有急性與慢性之分[1]。上呼吸感染之后通常會繼發(fā)卡他性急性中耳炎,在兒童以及成人身上均會發(fā)生,與此同時,患者伴有耳鳴、耳塞、聽力減退等癥狀。傳統(tǒng)的治療方式主要為保守治療,效果并不理想[2]。為了進一步研究卡他性中耳炎的臨床診治體會,筆者收集了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集的28例卡他性中耳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詳細研究,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了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集的28例卡他性中耳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詳細研究。診斷標準:上述28例患者均與《中藥新藥指導原則》中的相關標準相吻合[3]:患者鼓膜內(nèi)陷且失去光澤,錘骨柄以及鼓膜松弛部位充血。在出現(xiàn)鼓室積液時,鼓膜蠟黃且活動受限,偶見液體平面。在檢查鼻咽部位時發(fā)現(xiàn)咽鼓管口周圍有分泌物或出現(xiàn)充血、腫脹狀態(tài)。在咽鼓管通氣之后,其阻塞癥狀明顯改善。在鼓膜穿刺之后抽取出淡黃色分泌物。在進行聽力檢查時,確定為傳導性耳聾,有積液時呈B型曲線。排除標準:①年齡超過65歲或者低于18歲患者;②咽鼓管咽口機械性阻塞所導致的卡他性中耳炎患者;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④2w內(nèi)服用抗生素的患者;⑤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疾病患者;⑥因各種原因拒絕參與試驗調(diào)查的患者。主要臨床癥狀:上述患者均出現(xiàn)聽力下降,耳悶脹感,耳痛等臨床癥狀。病因分析: 16例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引發(fā),12例鼻腔、鼻竇顯著病變。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14例對照組,10例男,4例女,患者年齡為19~64歲,平均年齡為(45.5±3.5歲)。6例雙耳,5例左耳,3例右耳。14例治療組,8例男,6例女,患者年齡為19~64歲,平均年齡為(42.5±5.2歲)。7例雙耳,4例左耳,3例右耳。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方面無顯著差異性,P>0.05。
1.2方法 14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保守治療,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與此同時,使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進行抗炎治療。14例治療組患者接受鼓室置管術治療,具體手術方式如下:在置管之前使用麻黃素地塞米松滴鼻液進行滴鼻治療,并口服吉諾通、地塞米松,和/或咽鼓管吹張,治療2w后行鼓膜穿刺2~4次,均發(fā)現(xiàn)中耳積液現(xiàn)象。取患者頭部后仰20°坐位,嚴格無菌操作進行表面麻醉(使用1%的地卡因以及1%呋嘛液)。在耳膜前下方切開2~3mm切口,盡可能全部抽吸干凈鼓室積液,對于不易吸收的分泌物,可以加入0.3ml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劑的混合液。置入啞鈴型通氣管,手術之后每1w進行擴張、注藥,直到積液完全消失,耳道暢通。
1.3臨床療效 痊愈:患者主要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復咽鼓管功能障礙以及鼓室負壓得到恢復,咽鼓管吹張狀體正常,上呼吸道癥狀消失。有效:患者主要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復咽鼓管功能障礙以及鼓室負壓顯著好轉(zhuǎn),咽鼓管吹張狀體部分正常,上呼吸道癥狀基本消失。無效:上述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綜合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x±s)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具有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治療組治療有效率(92.9%)顯著高于對照組(71.4%),P<0.05,具有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卡他性中耳炎又稱為分泌性中耳炎或者滲出性中耳炎,指的是以聽力下降或鼓室積液為主要癥狀的非化膿性中耳炎性疾病,有效清除積液以及改善中耳通氣狀態(tài)是治療該疾病的重要原則。在臨床上,該疾病的發(fā)病率比較高,如果不及時進行根治,就會導致疾病轉(zhuǎn)為慢性或遷延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與生活質(zhì)量[4]。目前為止,卡他性中耳炎的發(fā)病機理尚未完全掌握,因此,傳統(tǒng)的藥物保守治療的方式,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因而治療效果不佳。在傳統(tǒng)的治療中,人們主張對于卡他性中耳炎這種細菌感染炎癥,使用抗生素治療的方式效果好,而且操作簡便[5]。但是,由于抗生素的臨床使用不規(guī)范以及濫用抗生素現(xiàn)象,導致大量耐藥菌的出現(xiàn),進而影響治療效果。不良反應以及耐藥菌的出現(xiàn),也是導致抗生素治療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
部分學者主張,免疫性功能失調(diào)是導致卡他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而并不是傳統(tǒng)治療中認為的咽鼓管功能障礙[6]。大量臨床實踐證實,咽鼓管功能障礙并不一定會導致卡他性中耳炎,但是,是導致患者中耳積液狀態(tài)延長的重要基礎[7]。炎癥是咽鼓管的主要病理變化。在進行檢查時,必須全面檢查鼻腔部位、鼻竇部位以及鼻咽部位的具體病理情況,在采用常規(guī)的滴鼻劑方法基礎上,還需要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徹底解除咽鼓管炎的病變基礎。部分學者主張,鼓膜穿刺為負壓狀態(tài)下的抽吸,可以說明咽鼓管已經(jīng)被阻塞。咽鼓管阻塞與粘稠積液或膠凍樣物質(zhì)有直接關系,需要在穿刺之后,在導管中注入大量氣體,使鼓膜呈現(xiàn)膨脹狀態(tài)。在負壓狀態(tài)下,使得積液通過咽鼓管順利排出。這種方式對于病程較長的患者,效果不理想。處理鼓室積液也是治療卡他性中耳炎的重要基礎。之所以患者會出現(xiàn)鼓室積液,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①經(jīng)過了一定時間的治療,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咽鼓管通暢情況。但是,內(nèi)部積液會出現(xiàn)粘稠以及膠凍狀變化,無法自行排出,進而在鼓室中形成積液;②在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治療,患者的咽鼓管依舊處在腫脹狀態(tài),而且在鼓室中存在的積液會進一步影響炎癥以及咽鼓管粘膜的恢復,兩者之間形成惡性循環(huán)。所以說,在臨床上單純的進行咽鼓管吹張效果不佳。通過鼓室置管術,將其切開并將積液徹底排除是比較理想的方式;③鼓室置管術治療能有效保持大氣壓力與鼓室之間的平衡狀況,進一步降低杯狀細胞增生,預防液體過度產(chǎn)生,與此同時,及時將分泌液排出,促使纖毛運動功能恢復。正是因為上述優(yōu)點的存在,鼓室置管術成為了國內(nèi)外治療卡他性中耳炎的主要方式。在鼓室置管的同時,也應該積極治療鼻炎、鼻竇炎、鼻息肉等可能引發(fā)卡他性中耳炎的病因,對拔管后療效非常重要。筆者建議,使用0.3ml地塞米松以及糜蛋白酶劑的混合液進行加壓沖洗,通過這種方式能有效稀釋積液,在消除炎癥的基礎上,降低滲出,預防粘連發(fā)生。通過本文研究證實,治療組治療有效率(92.9%)顯著高于對照組(71.4%),P<0.05,具有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手術方式治療卡他性中耳炎的重要性與有效性。
綜上所述,卡他性中耳炎治療中,采用保守治療方式聯(lián)合鼓室置管方式治療效果顯著,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肖小玉,陳國春,從肺論治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西醫(yī)理論及應用[J].中醫(yī)耳鼻喉科學研究,2013,3(1):256-257.
[2]孟艷臨,劉藝,王培.綜合治療卡他性中耳炎144例[J].河南中醫(yī),2006,26(11):55-26.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1(25):73-1741.
[4]李紅燕,抗生素與針灸治療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的臨床觀察[J].海峽藥學,2011,17(5):554-556.
[5]趙文明,李淑良,李淑良從肺論治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經(jīng)驗淺識[J].河南中醫(yī),2004,24(3):82-841.
[6]鄒奉璋,羅子銘,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zhuǎn)標準[S].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1,5(91):25-26.
[7]方夏蘭,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療分泌性中耳炎55例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5(6):369-370.
[8]劉巖松.卡他性中耳炎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5):107-109.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