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不同劑量瑞芬太尼復合麻醉對誘導插管患者的應激反應影響。方法 將我院收治的90例ASAI~II級擇期全麻手術患者按瑞芬太尼復合麻醉誘導時的不同劑量隨機分為三組,每組30例。其中A組瑞芬太尼用量為1μg/kg,B組為1.5μg/kg,C組為2μg/kg,90s內(nèi)推注完。比較三組患者的血液動力學變化與皮質(zhì)醇情況。結果 A組與B組患者插管后1min的SBP、DBP及HR均較誘導前明顯升高(P<0.01),插管后3min、5min的SBP、DBP及HR則較誘導前明顯降低(P<0.01)。C組患者插管后1min、3min及5min的SBP、DBP及HR均較誘導前明顯降低(P<0.01)。但C組患者插管后較同期A組、B組降低得更為明顯(P<0.01);A組與B組患者插管后1min的皮質(zhì)醇與誘導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1),插管后3min、5min的SBP、DBP及HR則較誘導前明顯降低(P<0.01)。C組患者插管后的皮質(zhì)醇均較誘導前明顯降低(P<0.01)。但C組患者插管后皮質(zhì)醇均較同期A組、B組降低得更為明顯(P<0.01)。結論 2μg/kg瑞芬太尼復合麻醉能明顯抑制麻醉誘導期間患者的應激反應,有效穩(wěn)定患者的血流動力學變化,但注意預防嚴重心血管抑制情況的發(fā)生。
關鍵詞:不同劑量;瑞芬太尼;復合麻醉;誘導插管;應激反應
瑞芬太尼為一種人工合成新型超短效阿片類藥物,因其結構中含醋鍵易被血漿與組織中的酯酰降解,故適用于麻醉誘導與維持輸注給藥[1]。但臨床應用瑞芬太尼的劑量大小存在爭議,本研究對不同劑量瑞芬太尼復合麻醉下氣管插管時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及血漿應激激素水平情況進行比較,以探討不同劑量瑞芬太尼對誘導插管應激反應的影響,現(xiàn)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2年2月~2014年4月來我院就診的90例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I~II級擇期全麻手術患者隨機分為三組,每組30例。所有患者術前均無阿片類藥物高敏反應病史,無精神及神經(jīng)疾病史者,無未經(jīng)控制高血壓者及長期服用阿片類或安定類藥物者。其中A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7~66歲,平均(42.5±6.5)歲;B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17~65歲,平均(42.1±6.6)歲;C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9~65歲,平均(42.6±6.7)歲。排除身體特征顯示插管困難與存在插管失敗經(jīng)歷的患者、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者。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室后建立上肢靜脈通道,輸注氯化鈉溶液,面罩吸氧5min后進行誘導。瑞芬太尼劑量按照分組決定,90s內(nèi)靜脈注射完,異丙酚以10mg/10s速度推注直至患者意識消失,靜脈注射維庫溴胺0.1mg/kg,肌肉松弛滿意后完成氣管插管。接麻醉機進行機械通氣,吸入低濃度安氟醚與靜脈泵注3mg/(kg.h)維持麻醉,密切關注患者心率與血壓變化情況。
1.3觀察指標 麻醉誘導后記錄誘導前(T0)、插管后1min(T1)、插管后3min(T3)、插管后5min(T4)5個時點患者的血液動力學變化,即收縮壓(SBP)、擴張壓(BDP)、心率(HR),同時抽血測量患者的抽血測血清皮質(zhì)醇情況。
1.4 統(tǒng)計分析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3.0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顯著性水平σ=0.05。
2結果
A組與B組患者插管后1min的SBP、DBP及HR均較誘導前明顯升高,誘導前與誘導后1min比較差異顯著(P<0.01),插管后3min、5min的SBP、DBP及HR則較誘導前明顯降低,誘導前與誘導后3min、5min比較差異顯著(P<0.01)。C組患者插管后1min、3min及5min的SBP、DBP及HR均較誘導前明顯降低,誘導前與插管后比較差異顯著(P<0.01)。但C組患者插管后1min、3min及5min的SBP、DBP及HR均較同期A組、B組降低得更為明顯(P<0.01)??梢娕R床應用瑞芬太尼復合麻醉均能明顯抑制患者的應激反應,但C組,即瑞芬太尼用量為2?g/kg,則能完全抑制患者應激反應的發(fā)生,見表1。
A組與B組患者插管后1min的皮質(zhì)醇與誘導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1),插管后3min、5min的SBP、DBP及HR則較誘導前明顯降低(P<0.01)。C組患者插管后1min、3min及5min的皮質(zhì)醇均較誘導前明顯降低(P<0.01)。但C組患者插管后1min、3min及5min的皮質(zhì)醇均較同期A組、B組降低得更為明顯(P<0.01),見表2。
3結論
誘導氣管插管對機體刺激性強,往往引發(fā)顯著的血液動力學及兒茶酚胺、皮質(zhì)醇反應,對存在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形成威脅。故選擇恰當?shù)穆樽硭幬锬芷鸬骄S穩(wěn)患者血壓與心率,減少心血管意外事件的發(fā)生[2]。異丙酚與阿片類鎮(zhèn)痛藥麻醉誘導后行氣管插管已證明是成功的。
瑞芬太尼為一種人工合成新型超短效阿片類鎮(zhèn)痛藥,起效快、分布容積小、作用時間短、麻醉作用強、患者蘇醒快、對肝腎功能影響小。瑞芬太尼能短暫性控制患者的血液動力學變化及應激反應,可能的作用機制有,調(diào)節(jié)中樞迷走神經(jīng)刺激、抑制自主神經(jīng)或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抑制應激時兒茶酚胺類物質(zhì)的釋放,而由于瑞芬太尼直接作用于血管,能促使內(nèi)皮釋放前列環(huán)素與NO,引起內(nèi)皮依賴性血管舒張,此外,通過抑制電壓敏感性鈣離子通道,促使非內(nèi)皮依賴性血管舒張[3]。不過也要注意瑞芬太尼應用時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如呼吸抑制、肌肉僵直、低血壓與心率過慢等[4]。本研究對比不同劑量瑞芬太尼復合異丙酚誘導插管應激反應,發(fā)現(xiàn)隨著導時瑞芬太尼劑量的不斷增大,使用較小劑量的異丙酚就能使患者的意識消失,能較好地控制誘導插管時患者的血流動力學以及皮質(zhì)醇水平。
綜上所述,2μg/kg瑞芬太尼復合麻醉能明顯抑制麻醉誘導期間患者的應激反應,有效穩(wěn)定患者的血流動力學變化,但注意預防嚴重心血管抑制情況的發(fā)生,如嚴重低血壓與心率減緩。
參考文獻:
[1]張衛(wèi),王中玉,庚淑梅,等.不同速率輸注瑞芬太尼對老年患者氣管插管反應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6,26(2):114-117.
[2]鄒曉霞,劉春燕,孫英娜,等.小劑量丙泊酚對心臟術后圍拔管期心血管反應的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8):1130-1132.
[3]郭金球,孟麗霞.丙泊酚復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患者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1,17(13):102.
[4]邱立國,吳華.不同劑量瑞芬太尼復合依托咪酯麻醉誘導時腹部手術患者心血管反應及血流動力學變化[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1,22(10):83-84.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