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索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的治療方法。方法 選擇我院骨科的20例骨折內固定術后發(fā)生感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采用徹底清創(chuàng)、取出內囚定物、重建骨的穩(wěn)定性,術后持續(xù)灌注引流和抗生素治療。結果 根據療效評定標準,患者中痊愈的有15例,顯效的有2例,有效的有1效,無效的有2例,總有效率達到90.0%,療效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徹底清創(chuàng)、取出內囚定物、重建骨的穩(wěn)定性,術后持續(xù)灌注引流,合理抗生素治療都對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有顯著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骨科內固定;術后感染;治療方法
不同的骨折類型其感染率不一樣,據相關數據分析,閉合性骨折和I型開放性骨折內固定的感染率不超過2%,II型開放性骨折感染率在2%~7%,但III型開放性骨折感染率卻高達10%~25%。骨科內固定術后如果發(fā)生感染,將會對骨折的愈合造成不良影響,如果再出現骨折不愈合斷端不穩(wěn)定等情況時會使得感染的控制更加困難。進而對骨折的及時愈合造成不利影響,如果發(fā)展得比較嚴重還可能造成肢體嚴重傷殘甚至截肢和危機患者生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骨科的20例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性別分布上,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13~65歲,平均年齡42歲。骨折類型方面,開放性骨折的有17例,閉合性的有3例。
1.2方法
1.2.1術前準備 診斷為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的入院病例在常規(guī)檢查的基礎上加做血沉(ESR)和C反應蛋白(CRP )化驗檢查,如果檢查過程中發(fā)現皮膚有竇道形成,則取竇道口內分泌物做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實驗,沒有竇道的話可選擇紅腫明顯部位進行穿刺,然后提取穿刺液做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實驗。常規(guī)拍局部X線片,以采集患者死骨的大小與數目、分離情況及其位置等信息,為確定手術方案提供必要的參考?;颊咴谑中g前要保證身體健康狀況達到手術要求后再行手術[1]。
1.2.2手術方法 從原手術切口進入,打開灶腔。所有的病例都進行清創(chuàng),目的是徹底清除炎性增生的肉芽組織,清除的重點是內固定鋼板周圍和鋼板下面的膿液或者炎性肉芽組織。如果發(fā)現有髓內感染的情況則要對開窗對髓腔內外進行反復搔刮,直到徹底清除髓腔內的炎性肉芽組織及膿液為止。內固定物與病灶相通或者內固定物失效者,都要及時取出,改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切除竇道口周圍不健康的軟組織。用比例為3%雙氧水和生理鹽水反復沖洗髓腔及傷口,碘伏溶液浸泡5~6 min后再繼續(xù)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取一輸血器,按灶腔長度剪出側孔后置入灶腔中,從灶腔兩端正常皮膚處穿出,縫針固定,并在上下端各套入一輸液開關,然后再緊密縫合創(chuàng)緣,關閉傷口[2]。
1.2.3術后處理 術后對病例進行持續(xù)灌注沖洗,灌洗液選用慶大霉素8萬單位或根據藥敏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溶于生理鹽水500 mL。灌洗液的用量頭2 d內控制在灌洗3000~4000 mL/d,2 d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逐漸減少灌洗液總量。根據引流液的顏色及細菌培養(yǎng)結果,持續(xù)灌洗1~2 w。當發(fā)現引流液沒有混濁物,且連續(xù)3次引流液細菌培養(yǎng)顯示為陰性后,可以先拔除注水管,但仍繼續(xù)保留引流管。1~2 d后如果情況繼續(xù)好轉就拔除引流管,并進行加壓包扎。所有患者均根據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結果全身應用敏感抗生素,治療時間4~22 w。
1.3 療效觀察
1.3.1完善觀察、記錄 術后每例患者隨訪12~36個月,平均20.5個月,隨訪方式有門診復查和電話隨訪,隨訪的內容為患者的癥狀,體征,抗生素應用情況,復發(fā)情況及X線表現等,對這些隨訪的內容進行詳細記錄并妥善保存。
1.3.2療效評定標準
1.3.2.1痊愈的標準 全身癥狀和腫痛消失,患肢功能恢復,竇道瘡口愈合;X線攝片顯示骨質破壞已經修復,死骨死腔消失;6個月進行隨訪時沒有出現復發(fā)的現象。
1.3.2.2顯效的標準 各種癥狀都得到明顯改善,肢體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復,竇道瘡口愈合;X線攝片顯示骨質破壞部分修復,病灶好轉。
1.3.2.3有效的標準 全身及局部癥狀體征好轉,但有竇道殘留和瘡口未愈的現象;X線攝片顯示骨質破壞趨于修復,病灶穩(wěn)定。
1.3.2.4無效的標準 經治療后,各相關癥狀沒有好轉,X線攝片顯示病灶繼續(xù)發(fā)展。
2結果
本組20例病例,全部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2~36個月,平均20.5個月。根據療效評定標準,痊愈15例,顯效2例,有效1效,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0.0%,復發(fā)率為10.0%。
3討論
3.1影響內固定患者術后感染的因素分析 要想更好的對骨科內固定術后感染進行及時防控,就必須分析引起術后感染的原因。筆者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并結合其他人的相關研究后認為影響內固定術后感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①傷口被污染的患者容易發(fā)生術后感染,特別是污染越嚴重,感染的概率越大,主要是因為術前清創(chuàng)不徹底,導致污染部位細菌增多造成的。②患者的手術時間越長,創(chuàng)口暴露的時間也就越長,感染的概率也就相應地上升。③使用激素越多越久的患者,其發(fā)生術后感染的概率越高,主要是因為激素會對免疫系統產生抑制作用所致。④據臨床治療發(fā)現,如果在內固定前,對患者使用預防性抗菌藥物,則術后感染的發(fā)生率會比未使用抗菌藥物低,這一現象說明合適的抗菌藥物可以有效避免術后感染[3]。⑤有糖尿病史尤其是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很容易出現術后感染,原因是高血糖利于細菌生長;另外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其免疫系統有不同程度的受損,免疫力會比其他患者低一些。因此在對患者進行手術前,一定要檢查其血糖水平,把他們的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從而有效降低發(fā)生感染的概率。⑥合并其他基礎疾病的患者感染風險也高于無其他疾病的患者,這些因為患者全身免疫力或其組織修復能力低下,提高了術后感染的可能性。在治療前應該提前控制好患者的其他基礎疾病,不可急著進行內固定手術,以免患者出現術后感染。
3.2骨科內固定術后感染的治療對策 骨科內固定患者確診發(fā)生術后感染后要趕緊找出感染原因,然后根據具體情況選用適合的方法。在使用抗菌藥物前要注意了解患者是否有過敏史和過敏藥物,并根據他們的身體情況合理確定藥物的劑量。對受感染的部位必須徹底清創(chuàng),不要留下任何壞死組織和周圍增生的組織。同時在進行操作時要確保是無菌操作,盡量縮短手術時間。
總的來說,徹底清創(chuàng),取出內固定物,重建骨的穩(wěn)定性,術后持續(xù)灌注引流,合理抗生素治療均是治療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的重要手段,可根據術后感染的部位和程度進行合理地選用。
參考文獻:
[1]馮周蓮,張宏寧,康玉聞.四肢開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的影響因素分析與對策[J].護理學報,2010,17(8):48-50.
[2]袁軍.37例骨折內固定術后感染的治療體會[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4):277-278.
[3]曹炳芳,謝雪濤.內固定術后感染的防治[J].中華骨科雜志,2011,31(1):90-94.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