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TEP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0年3月~2012年5月92例腹股溝疝行TEP病例進行回顧性研究,其中男性病例84例,女性病例8例。結果 所有病例順利出院,無腹股溝疝復發(fā),無切口感染,無圍手術期死亡。出現(xiàn)血清腫3例,術后尿潴留5例,陰囊水腫7例。結論 TEP治療腹股溝疝療效確切,復發(fā)率低,相對開放性腹股溝疝無張力手術,還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住院周期短、術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幾率小等優(yōu)點,值得大力推廣。
關鍵詞:TEP;腹股溝疝
TEP是英文total extraperitoneal herniorrhaphy的縮寫,中文譯名是: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我國TEP的發(fā)展已有近10年的歷史,發(fā)展水平在不斷提高。我院于2010年3月~2012年5月開展了92例腹股溝疝行TEP病例,取得良好效果[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選取92例病例,其中男性病例84例,女性病例8例,年齡32~84歲,平均年齡57歲,其中單側斜疝41例,單側直疝32例,雙側斜疝9例,雙側直疝8例,一側直疝合并一側斜疝2例。
1.2材料 我院選取的修補材料為法國泰科公司的13 cm×9 cm網(wǎng)狀聚酯補片及美國柯惠公司13cm×8cm聚丙烯補片。
1.3方法 氣管插管全麻下,于臍孔下行1.0 cm的縱行小切口,切開腹直肌前鞘。暴露兩側腹直肌,用分離棒于腹直肌后腹膜前間隙分離出腹膜外隧道,置入10 mm Trucar。注入二氧化碳氣體,壓力13 mmHg,于下腹臍孔與恥骨聯(lián)合正中聯(lián)線上1/3和中1/3處分別開5 mm橫行切口,置入5 mm Trucar,穿刺入腹膜前間隙。置入剪刀、分離鉗等器械,分離腹股溝區(qū)域腹膜前間隙,內(nèi)至膀胱前間隙,外至髂前上棘,下至恥骨梳韌帶,上至內(nèi)環(huán)口上方或直疝三角缺損上方5 cm。直疝或較小的斜疝多可完全游離疝囊,較大的斜疝疝囊需結扎后橫斷,置入補片,鋪平于恥骨孔,固定好補片。
1.4觀察內(nèi)容 記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感染、出血、慢性疼痛、陰囊血腫、水腫、尿潴留、圍手術期死亡等)、住院時間。至少1年隨訪,了解有無復發(fā)。
2結果
施行TEP治療腹股溝疝的92例患者,單側疝手術平均時間:47.5 min,雙側疝手術平均時間77.5 min。手術過程均順利,術中平均出血6 mL。術后無病例出現(xiàn)切口或補片感染,無腹股溝疝復發(fā),無圍手術期死亡。 出現(xiàn)血清腫3例,經(jīng)抽液處理后治愈,術后尿潴留5例,留置尿管1~2 d后拔除可自行排尿,慢性疼痛2例,經(jīng)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陰囊水腫7例。予藥物消腫及抬高陰囊后消腫。術后住院3~4 d,均康復出院。全部病例隨訪2~3年,未發(fā)現(xiàn)復發(fā)。
3討論
本院開展TEP多年,總結經(jīng)驗:與開放性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一樣,TEP治療腹股溝疝療效確切,復發(fā)率低。且還具備以下優(yōu)點。
3.1創(chuàng)傷小,僅需3個0.5~1 cm切口就可完成手術,術中出血量少。
3.2相對開放性疝修補術切口術后需7 d拆線,TEP術后無需切口拆線,恢復快、住院周期短,一般術后3~4 d便可出院。
3.3術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特別是切口感染幾率更小。
3.4特別是在治療雙側腹股溝疝上,TEP的優(yōu)勢更加明顯,開放性疝修補術需在雙側腹股溝區(qū)各開一切口進行手術,而TEP借助腔鏡技術在同一小切口就可完成雙側腹股溝疝修補,減少手術時間及手術創(chuàng)傷。在治療一側腹股溝疝而在術前又懷疑另一側有可能存在疝的情況下,可通過腹腔鏡探查了解是否存在疝的可能,以便術中一并修補,可避免患者日后需再行疝修補術。
3.5 TEP術式所采用的是較寬大的補片,在腹腔鏡視野下解剖恥骨肌孔后,可顯示出內(nèi)環(huán)口、直疝三角及股環(huán),整塊補片可將三個容易出現(xiàn)疝的位置完全覆蓋,即可通過手術一次性將可能出現(xiàn)疝的部位都進行修補,效果確切。
4結論
4.1熟悉腹腔鏡下腹股溝區(qū)解剖的重要性,除了傳統(tǒng)上的腹股溝區(qū)解剖,還需熟悉在腹腔鏡視野下的一些解剖結構。
4.1.1髂恥束 是英國學者Alexander Thomson[2]發(fā)現(xiàn)并命名的,是腹橫筋膜增厚部分。意義在于TEP手術的腹膜前間隙的建立,髂恥束是分離過程的標志之一。
4.1.2 Bogros間隙 腹壁和腹膜間隙的一部分,外側為髂筋膜,前方為腹橫筋膜,后方為壁層腹膜,其意義在于它是腹腔鏡修補經(jīng)過的通道或要分離的空間,也是放置補片的空間。
4.1.3 Retzius間隙 即膀胱前間隙,TEP是利用這一間隙建立操作空間。
4.1.4恥骨肌孔 是所有來自腹股溝區(qū)域疝的發(fā)生地。下界為骨盆的骨性邊緣,上界是腹前外側壁的肌肉,外側由髂腰肌、髂筋膜等構成。內(nèi)側界由腹直肌和Henle韌帶組成[3]。
4.2手術中注意的要點
4.2.1注意腹膜的完整性,特別是在置入Trucar和分離疝囊的時候,要盡量避免撕破腹膜,否則氣體進入腹腔后會影響操作空間及手術視野。若破口較小,可應用鈦夾夾閉,破口較大需縫線縫合結扎。
4.2.2分離解剖過程中注意腹腔鏡可辨認的血管區(qū)。包括:腹壁下血管、精索血管、危險三角(髂外血管)、死冠等。損傷后易致嚴重出血。術中應盡量避免損傷。
4.2.3處理游離疝囊及腹膜反折距內(nèi)環(huán)口5 cm,行精索腹壁化,直疝疝囊與腹橫筋膜完全分離后,應將松弛的腹橫筋膜拉緊并固定于恥骨結節(jié)上。有利于防止疝復發(fā)。
4.2.4補片應充分覆蓋恥骨肌孔,即外界近髂前上棘平面,內(nèi)界近恥骨聯(lián)合,上界大疝環(huán)上界3 cm以上,下界達股環(huán)最下點2 cm以上,保證覆蓋到斜疝、直疝及股疝位置。
4.3術后的處理:
4.3.1術后沙袋壓腹股溝區(qū)6 h。
4.3.2心電監(jiān)護檢測生命體征至少6 h,高齡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適當延長監(jiān)測。
4.3.3并發(fā)癥的處理 出現(xiàn)血清腫,予穿刺抽液處理,尿潴留患者,留置尿管1~2 d,慢性疼痛,經(jīng)對癥止痛處理后癥狀緩解,陰囊水腫。予藥物消腫及抬高陰囊,水腫逐漸消褪。
4.3.4術后一般不應用抗生素。
4.4 TEP在治療腹股溝疝的應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4.1有腹部手術史特別是下腹部手術史的患者,因腹壁疤痕形成,多不能分離腹膜前間隙,難以施行TEP。
4.4.2行TEP患者,需行全身麻醉,對于一些高齡,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全麻的患者,更適合椎管內(nèi)麻醉下行開放疝修補術。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分會腹腔鏡與內(nèi)鏡外科學組,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分會疝與腹壁外科學組, 大中華腔鏡疝外科學院.腹股溝疝腹腔鏡手術規(guī)范化操作指南[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3,7(33):566-570.
[2]McKernan JB,Laws HL.Laparoscopic repair of inguinal hernias using a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tic approach[J].Surg Endosc, 1993, 7(1):26-28.
[3]絨禎祥,陸光生,陳小伍,等.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補片植入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手術技巧[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6,(6):498-500.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