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老年癡呆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其晚期可導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給家庭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且目前尚無根治手段,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查閱,系統(tǒng)回顧老年癡呆患者的康復治療的措施及影響因素,以期達到延緩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老年性癡呆;康復治療;影響因素;綜述
老年性癡呆(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是在意識清醒狀態(tài)下出現(xiàn)持久、全面的智能衰退。臨床表現(xiàn)首先是早期記憶障礙,以后漸出現(xiàn)認知功能受損,情感行為障礙,晚期認知功能嚴重衰退,生活不能自理。流行病學資料顯示中國>65歲人群的老年性癡呆患病率約5%,85歲以上患病率為20%[1]?;颊咧信P床不起者達 33%,為普通病患老人的10倍[2]。如此多的癡呆老人給家屬、照料者、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老年性癡呆是繼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之后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大殺手[3]。AD目前病因未明,其臨床癥狀呈不可逆的漸進衰退,缺乏特異性治療方法。因此尋找一種方便、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就老年性癡呆常見的康復治療綜述如下。
1老年性癡呆的康復機理
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其結構與功能既受內在因素調控,也受學習、訓練及環(huán)境刺激等外界因素的影響[4]。實驗證實,通過訓練和改變外界環(huán)境,神經元通過鄰近代償、失神經過敏、軸突側枝長芽、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等可使功能得到恢復。腦的這種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活動的可修飾性可持續(xù)終身,這就為老年性癡呆患者通過康復治療來提高功能提供可能。
2老年性癡呆的康復方法
2.1認知訓練 認知訓練是在患者現(xiàn)存能力基礎上,激發(fā)其潛能,內容包括:記憶力、注意力、理解力、邏輯思維、定向力等方面的訓練。常用的方法有:記憶訓練,推理訓練,處理速度訓練,策略訓練,精神運動訓練,綜合認知訓練等[5]。Ball[6]認為,處理速度訓練的即刻療效最明顯,而推理訓練的長期療效更好。Oswald等[7]研究顯示綜合認知訓練的療效不一定優(yōu)于單項認知訓練,所以治療時要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制定具體的康復目標和訓練方法。隨著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在認知訓練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也日趨普遍。Cipriani G[8]對老年性癡呆患者運用了以計算機為基礎的認知訓練,明顯提高了患者的整體認知水平,并且發(fā)現(xiàn)在語言生成和執(zhí)行力上療效尤為顯著。Eckroth-Bucher M[9]研究結果也表明將傳統(tǒng)的認知訓練與計算機相結合,可使輕中度癡呆患者的量表評分數(shù)有顯著提升。但González-Abraldes I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有些對指令理解有困難或沒有時間回答問題的老年性癡呆患者,在進行觸摸屏操作時,由于準確性和時間的關系,經常出現(xiàn)操作錯誤,因此,在康復訓練應用程序和設備硬件的設計上還待進一步改進,以減少錯誤率的發(fā)生。
2.2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通常選擇患者熟悉的生活內容,像穿衣、洗漱、進餐、如廁等,是用訓練來達到提高自理和運動能力的目的。郭建云[11]認為,可簡化訓練方法,將其分成若干部分,由簡單到復雜制定練習步驟,可通過口頭提示、視覺及觸覺的示范,適時加以鼓勵,來增強患者自信心,采用患者易于接受的方式,最終達到其能獨立或協(xié)助下完成訓練。譚曉雪[12]研究顯示,對早中期老年性癡呆患者根據身體狀況進行:散步、老年徒手操等適合的體能訓練,可以顯著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黃海霞[13]的研究認為,由于患者動作遲緩,訓練中應聽任其慢慢完成,切勿催促、代辦,充分給予鍛煉機會。同時,鼓勵參加一切有益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但外出活動時要有人陪伴,以防發(fā)生意外。
2.3心理治療 老年性癡呆患者往往會發(fā)生人格的改變,孤獨、自私、對周圍事物興趣減少,對人冷淡,易激怒、焦慮、恐懼[14]。黃海霞[13]的研究認為,要尊敬患者,主動接觸患者,根據不同的心理特征,采用安慰、鼓勵、暗示等方法給予開導和談心,可以幫助他們喚回美好的記憶,從而保持快樂的心情。杜云紅[15]認為,對情緒悲觀的患者,經過耐心解釋,介紹治愈的典型病例,鼓勵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家庭活動,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境。家人、親友等對患者鼓勵與支持,也可以減少患者孤獨、無助感等負面情緒的發(fā)生。
2.4音樂療法 音樂療法是一種使用音樂和樂器來改善患者病情的方法。通過音樂可以表達、宣泄內心情感。鄭福妹[16]研究認為,根據患者的心理行為、文化修養(yǎng)和興趣愛好,針對性地播放輕柔、舒緩或興奮激昂的音樂,或者患者所熟悉的歌謠,可以活躍其精神情緒。讓社會性退縮的老年癡呆患者參與到音樂的社會活動中,可以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改善腦的智力水平和功能、改變患者的自我封閉狀態(tài)。
2.5其他康復 當前中醫(yī)針灸治療老年性癡呆的方法,以體針、電針為主,配合艾灸、頭針、拔罐等,但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標準化的針刺穴位尚待制定,以便更加客觀、全面的評價其療效。蔣與剛、楊紅澎、龐偉等[17]研究認為,通過調整膳食結構,也可以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
3影響老年性癡呆康復的因素
3.1疾病狀態(tài) 多項研究證實,對早中期老年性癡呆患者實施綜合康復護理,可預防和延緩老年癡呆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提高生活質量[18-19]。對于重度完全喪失自理能力的老年性癡呆患者,治療效果不明顯,預后較差[20],但通過預防措施和做好康復護理,可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1]。研究顯示老年性癡呆患者的經濟負擔會因癡呆嚴重程度加重而增多[22],從而制約患者的康復治療,所以只有對癡呆患者早期及時的康復干預,才能最大程度改善預后并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
3.2康復實施的機構及資源 港澳地區(qū)通過創(chuàng)立老年癡呆癥協(xié)會等慈善團體,開辦記憶診所、日間服務中心等為老年性癡呆患者提供診療及康復服務[23-24],但服務資源有限,據統(tǒng)計,香港患者住院康復需等候24個月,日間護理服務需等候7個月,而居家資助照顧服務則需等候2個月[25]。目前中國大陸90%以上的老年癡呆患者都靠家庭護理,很少一部分是在醫(yī)療機構。調查顯示20%的患者出院后繼續(xù)接受社區(qū)康復中心、護理中心和日間照護等服務機構的康復照護,80%的患者回到家里接受家屬和社區(qū)健康保健工作者的照護。所以要加快引入醫(yī)療、社工、康復等專業(yè)人才,建立針對老年癡呆的專門醫(yī)療機構、社會團體和組織,完善社區(qū)康復服務場所[19],才能給患者及家屬提供更好的服務和關懷。
3.3癡呆患者日常生活照料者 因為我國康復醫(yī)療機構有限、老年人健康保健和社會保險制度不完善等原因,患者大多不能享受機構康復,癡呆患者的日常照顧多由家屬及護理員承擔,國內男性患者>87%和女性患者50%的家庭照料都是老伴完成的,另一半是由子女完成,還有很少一部分是由各種養(yǎng)老機構或醫(yī)療機構進行照料[20]。照顧者作為患者的康復護理核心角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研究表明,良好的居家康復護理不僅可以延遲或恢復其自理能力的喪失,還可節(jié)約醫(yī)療成本,減輕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26-28]。因此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對照顧者安全知識和康復技能培訓的模式,充分發(fā)揮照顧者對老年癡呆患者進行安全管理和康復實施,以減少因患者身心功能障礙,對個人、家庭、社會造成的重負已迫在眉睫。
3.4我國老年癡呆康復治療的展望 老年性癡呆病情呈進行性發(fā)展,治療尚無根本性突破,國內外研究結果顯示,康復治療對老年性癡呆有效,能夠延緩病情進展,并且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近年來為緩解康復機構資源的不足,各地相繼出臺了許多政策鼓勵醫(yī)院轉型成為專業(yè)的康復醫(yī)院。居家康復的發(fā)展上,我國可參照國外相對比較完善的系統(tǒng),注重多學科合作,組建跨學科、多專業(yè)的社區(qū)康復合作團隊,針對患者病情,利用家庭資源,如:安裝家用版康復訓練軟件等方法,使患者在家同樣也能夠享受到系統(tǒng)的康復治療。今后,如何讓康復在老年性癡呆的治療中發(fā)揮出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盛樹力.老年性癡呆及相關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44.
[2]唐云菊.社區(qū)護理干預預防早期老年性癡呆癥的作用[J].護理實踐與研,2009,6(19):121-122.
[3]徐頌華.老年癡呆癥研究現(xiàn)狀[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雜志,2012,19(2):87-88.
[4]孫詠虹,吳冰潔.豐富康復訓練與神經可塑性[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635-637.
[5]陳智超,李海員.認知康復訓練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醫(yī)療費用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7):55-56.
[6]Ball K, Edwards JD, Ross LA, The impact of speed of processing training on cognitive and everyday functions [J].J Gerontol A boil sci Med Sci,2007,62B:19-31.
[7]Oswald WD,Gunzelmann T, Rupprecht R,et al.Differential effects of single versus combined cognitive and physical training with older adults:the SIMA study in a 5-year perspective[J].Eur J Ageing,2006,3:179-192.
[8]Cipriani G,Bianchetti A,Trabucchi M.Outcomes of a computer-base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program on 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s compared with those on patients affected by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Arch Gerontol Geriatr,2006,43(3):327-335.
[9]Eckroth-Bucher M,Siberski J.Preserving cognition through an integrated cognitive stimul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J].Am J Alzheimers Dis Other Demen,2009,24(3):234-245.
[10]González-Abraldes I,Millán-Calenti JC,Balo-García A,et al.Accesibility and usability of computer-based cognitive stimulation:Telecognitio[J].Rev Esp Geriatr Gerontol,2010,45(1):26-29.
[11]郭建云.康復訓練在老年性癡呆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影響[J].醫(yī)學信息,2012,25(8):480-481.
[12]譚曉雪.康復訓練對早、中期老年性癡呆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9):3876-3878.
[13]黃海霞.不同程度老年性癡呆患者康復護理體會[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20):90-91.
[14]劉齊蘭,馮國琴.社區(qū)護理在老年癡呆癥中的干預作用 [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5(36):74- 75.
[15]杜云紅.康復治療對老年性癡呆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46(11):930-931.
[16]鄭福妹.中度老年性癡呆患者的康復護理模式探討[J].當代醫(yī)學,2008,142(6):105-106.
[17]蔣與剛,楊紅澎,龐偉,等.老年營養(yǎng)與認知功能[J].營養(yǎng)學報,2009,( 2) :120-124.
[18]王建榮,劉玉春,馬燕蘭.老年護理新觀念及老年人特殊問題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0,38(12):959-961.
[19]裴云環(huán),陰其玲,張志芳.老年性癡呆護理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23):55-56.
[20]夏春春.\" 老年癡呆\"群體的尷尬與呼救[J].首都醫(yī)藥,2004年,17:8-10.
[21]歐冬雪.老年癡呆癥常見并發(fā)癥的分析及護理對策[J].當代護士,2003,7:21-22.
[22]胡文生.老年期癡呆患者不同照料模式的經濟負擔和照料者精神負擔的對照研究[J].廣州醫(yī)學院,碩士畢業(yè)論文,2005.
[23]梁健菱.澳門地區(qū)老年癡呆癥患者照護服務的資源分配及政策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0,1:50-52..
[24]梁健菱.香港老年癡呆癥患者照顧服務的資源分配及問題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2):1113-1115.
[25]明報.癡呆癥老年人日增[EB/OL].[2010-03-11].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117/4/g5xy.html.
[26]Ben salah Frih Z,F(xiàn)endri Y,Jellad A,et al.Efficacy and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a home-based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Annphys Rehabil Med,2009,52(6):485-496.
[27]Vik K,Nygard L,Lilja M.Encountering staff in the home:three older adults' experience during six months of home-based rehabilitation[J].Disabi Rehabil,2009,31(8):619-629.
[28]Tousignant M,Desrosiers J,Tourigny A,et al.Costs of a homebased rehabilitation program for older adults after lower limb orthopedic surgery :a pilot study[J].Arch Gerontol Geriatr,2005,41(1):51-60.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