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內鏡下鼻膽管引流術(ENBD)患者鼻膽管外固定新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對200例ENBD治療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T8030c-0無紡布透氣膠帶粘貼固定鼻部及頰部;觀察組采用2733-75的3M加壓固定膠帶剪成\"T\"型交叉包繞固定鼻膽管。觀察記錄兩組脫管情況、患者舒適度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固定鼻膽管發(fā)生脫管率明顯低于用傳統(tǒng)固定方法的對照組,患者的舒適度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升高。結論 傳統(tǒng)的固定鼻膽管方法較易引起鼻膽管脫出或移位,使用新的固定鼻膽管方法可以降低脫管率,增加患者的舒適度和提高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可達到較好的依從性,值得廣大內鏡醫(yī)護人員借鑒。
關鍵詞:內鏡下鼻膽管引流術(ENBD);鼻膽管;固定方法;對比分析
內鏡下鼻膽管引流術(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是治療膽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臨床上鼻膽管的外固定方法主要用膠布粘貼固定較多,但不牢固易脫落?;颊咭蚍磸褪褂媚z布粘貼而增加不適感,又不整潔美觀。尤其對不合作及躁動患者極易導致鼻膽管脫出或移位而重新置管,這樣既增加了醫(yī)護人員工作量,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目前采用何種方法才能便于醫(yī)護人員操作并減輕患者痛苦已成為臨床關注的焦點[1]。近年來我們在鼻膽管的外固定方法采用了傳統(tǒng)的膠布粘貼固定法及\"T\"型交叉包繞固定的新方法,通過二種方法的對比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選病例為2012年0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行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并置放鼻膽管的患者200例,男142例,女58 例,年齡30~87歲,平均(45.3±8.9)歲。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及對照組各10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和病情均無可比性。
1.2方法
1.2.1實驗記錄前要求操作者熟練掌握兩種固定方法。兩組均采用同一直徑鼻膽管。當十二指腸鏡置入鼻膽管后退鏡,引流管首先從口腔引出體外,將一根16F-18F的柔軟鼻導管從單側鼻孔插入,將鼻膽引流管末端經鼻腔引出,建立膽汁體外引流途徑。妥善固定外露的鼻膽管后接無菌負壓袋。
1.2.2對照組 100例采用傳統(tǒng)固定法:ENBD術后分別用二條T8030c-0無紡布透氣膠帶將外露的鼻膽管交叉粘貼固定于兩側鼻翼上及同側面頰部,注意松緊適宜,保持美觀;觀察組100例采用新固定法:ENBD術后將外露的鼻膽管用一條長6 cm、寬3 cm,2733-75的3M加壓固定膠帶剪成\"T\"型,\"T\"型的橫端剪成長3 cm、寬3 cm的正方形,豎端沿中心剪成長3 cm、寬1.5 cm的細條形,橫端固定于置管側鼻翼上,盡量橫跨鼻尖,豎端條形膠帶交叉包繞固定外露的鼻膽管,接著鼻膽管從下耳根向上繞耳朵一周后在下耳根交叉,在交叉點及離交叉點2 cm處分別各用一條8 cm長的T8030c-0無紡布透氣膠帶固定于同側面頰處,注意松緊適宜,盡量使兩條膠布平行,保持美觀[1]。兩組均在鼻膽管外露在鼻孔處用油筆作個記號,測量鼻膽管外露長度,在引流管醒目的位置作好標識,標識紙上注明鼻膽管名稱、外露長度、置管日期,在床尾掛\"防脫管\"敬示標識牌[2]。
1.2.3觀察指標 通過測量鼻膽管外露長度觀察兩組患者的鼻膽管脫管率,發(fā)放住院患者問卷調查表了解患者的舒適滿意度,從而進行比較研究。
1.3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所有數據使用SPSS 11.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結果
兩組病例對照,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對照組脫管脫出3+內移3例(6%),觀察組0例;對照組患者舒適滿意度92%,觀察組患者舒適滿意度99%,見表1,表2。
3結論
內鏡下鼻膽管引流術是一項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是應用廣泛的膽道減壓引流方法,主要用于膽道梗阻、結石、膽管炎、膽漏、膽源性胰腺炎等的內鏡下治療,此外,也可用于膽道內持續(xù)藥物灌注或動態(tài)膽管造影觀察[3]。術后妥善固定鼻膽引流管,是保證膽汁有效引流的關鍵[4]。我們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傳統(tǒng)的膠布粘貼固定法對于鼻膽引流管保留時間長的患者易發(fā)生引流管滑脫,因為鼻翼附近汗液及油性分泌物較多、膠布與皮膚粘貼不平、患者清洗面部時易弄濕膠布,使之失去粘性[1]。且患者反復用膠布粘貼會引起不適、又不整潔美觀;新外固定方法(\"T\"型交叉包繞固定法)\"T\"型的橫端固定于置管側鼻翼上,盡量橫跨鼻尖,豎端條形膠帶交叉包繞固定外露的鼻膽管,增加了鼻膽管固定的牢固性,且鼻膽管從下耳根向上繞耳朵1w后在下耳根交叉后固定,耳后、面頰部的皮膚油脂分泌物少,膠布不易污染,粘貼部分的膠布與皮膚粘貼較為緊密;且膠布與患者皮膚接觸面積及引流管接觸面積均增加,提高了粘附的牢固程度,避免了重新置管現象;耳后打圈為意外牽扯預留了更長的緩沖長度,降低了鼻膽引流管內移或脫出的機率,減少了患者因反復撕貼膠布導致的皮膚損傷和不適,減輕了護理的工作量,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促進了患者的早日康復[1],值得廣大內鏡醫(yī)護人員借鑒。
參考文獻:
[1]鄧明,麥綺文,阮麗君,等.內鏡下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鼻膽管外固定改良法[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 2012,18(24):3656-3657.
[2]曾偉紅,關小玲,洪惠嬋,等.留置鼻膽管兩種固定方法的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2,31(8):1514.
[3]陸蕊,王書智,時之梅,等.改良鼻膽管口鼻轉換方法的臨床應用[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08,25(2):91.
[4]劉厚玉,姚禮慶.現代內鏡學[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1:206-207.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