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總結小兒先天性巨結腸(Hirschsprung disease or aganglionosis of the colon)又稱小兒赫什朋?。℉D)的X線診斷經(jīng)驗,評價X線檢查對小兒HD的診斷價值。方法 對23例小兒先天性巨結腸(年齡7d~2歲) 作回顧分析,通過拍腹部立位片及鋇劑灌腸大腸造影檢查,重點觀察鋇灌腸狹窄段、擴張段及移行段,對影像不典型者觀察24h后鋇濟滯留情況。結果 X線檢查診斷小兒先天性巨結腸方法簡便,患兒容易接受,能直接發(fā)現(xiàn)先天性巨結腸并分型,對小兒先天性巨結腸的診斷、治療及愈后評估有重要參考價值。結論 盡管醫(yī)學影像診斷技術飛速發(fā)展,普通X線檢查仍然是診斷小兒先天性巨結腸的首選
關鍵詞:小兒;先天性巨結腸;X線診斷
先天性巨結腸(Hirschsprung disease or aganglionosis of the colon)又稱赫什朋?。℉D)是嬰幼兒常見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發(fā)病率為20~50/10萬。男女比為4:1。本文總結了我科近年來通過X線檢查檢出并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的23例,并就其病理基礎、X線檢查方法、特征表現(xiàn)、鑒別診斷進行探討,旨在提高對這種疾病的認識。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小兒先天性巨結腸患兒23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齡7d~2歲。全部病例均有反復便秘、腹脹,不能自行排便,其中伴嘔吐、失水9例;年齡較大兒體質差,身體發(fā)育不良3例。新生兒排胎糞延遲且僅能排出少量干部胎糞2例。查體:全部病例患兒均有腹脹,叩診鼓音,聽診腸鳴音減弱。肛門指檢直腸壺腹空虛,拔指后\"爆破樣\"排出較多氣體及糞便。全部病例均進行了X線腹部立位片及鋇劑灌腸大腸造影檢查,都作了手術治療,病理診斷為先天性巨結腸,排除了腸腫瘤、腸息肉及其他先天性腸道疾病。
1.2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萬東X線電視閉路系統(tǒng)鋇灌腸檢查。嚴格掌握適應證,鋇灌前拍腹部立位片排除腸穿孔等禁忌證。鋇灌腸前不用清潔灌腸并嚴禁使用瀉藥;用生理鹽水調劑鋇劑,濃度要低但不影響對比為宜?;純貉雠P平躺診斷床上,身下鋪墊衛(wèi)生紙及塑料布,避免污染診斷床,患兒由家屬固定。采用大小適宜導尿管,插管越過肛門即可,盡量不用擴張氣囊固定,以免影響診斷。先注入10ml造影劑觀察直腸的充盈情況,再緩慢注入其余鋇劑,直至充盈回盲部方可停止灌鋇。有作者認為鋇劑充盈乙狀結腸后,如果表現(xiàn)典型,即可停止灌鋇。我們認為這是不科學的。我們曾遇到一例小兒先天性巨結腸合并中腸旋轉不良,如果鋇劑沒到達回盲部,我們就把中腸旋轉不良漏診了。所以我們都要求鋇劑要充盈到回盲部后方可停止。鋇灌停止后,擺最適宜體位觀察,并在患兒安靜瞬間曝光拍片;如在檢查過和中有鋇劑排出,應及更換污染的鋪墊后再曝光,避免排出的鋇劑影響照片質量。拔管后觀察排鋇情況。如診斷明確,應盡可能抽吸出腸內鋇劑,并及時清潔灌腸以清除腸內殘余鋇劑,以免加重低位性腸梗阻。嬰幼兒如新生兒檢查時診斷不明確者,延長至24h后再拍正側位片觀察。
2結果
診斷HD23例,常見型11例,短段型5例,長段型3例,超短段型3例,全腸型1例。合并中腸旋轉不良1例。合并小腸結腸炎3例。
3 討論
先天性巨結腸或稱赫什朋?。℉irschsprung disease,HD),是病變腸壁神經(jīng)節(jié)細胞缺如的一種腸道發(fā)育畸形[1]。本病病因復雜,一般認為在遺傳因素、微環(huán)境的改變及其他因素如局部缺血、感染等作用下,神經(jīng)節(jié)細胞遷移障礙,遠端腸管腸壁肌間神經(jīng)叢和黏膜下神經(jīng)叢內神經(jīng)細胞缺如。病變腸管呈持續(xù)痙攣狀態(tài),繼發(fā)近端腸管擴張肥厚。臨床表現(xiàn)比較明顯,出生后胎糞排出延遲或障礙,患兒出生時或出生后數(shù)周開始便秘,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xiàn),伴腹脹、嘔吐。檢查患兒腹部膨隆,腹部叩診鼓音,直腸指檢部分患兒可觸及狹窄環(huán)或直腸壺腹空慮,拔出后呈\"爆破\"樣排出大量糞便和氣體,癥狀可暫時緩解,不久又重復出現(xiàn)。該病越早發(fā)現(xiàn)并適時手術治療,效果越好。
普通X線檢查仍是目前診斷HD首選, 包括拍腹部立位片檢查及鋇劑灌腸大腸造影檢查。
X線腹部立位片的表現(xiàn):新生兒腹部腸管普遍積氣,呈管狀擴張,以結腸明顯;隨著年齡的增大,較大患兒主要為低位腸梗阻的表現(xiàn):腹脹明顯,腹部腸管廣泛積氣擴張,以結腸積氣擴張為主,典型病例擴張的結腸內可見團塊狀糞塊影,中腹部可見階梯狀液氣平面。通常下腹部腸氣少。
鋇灌腸造影表現(xiàn):典型病例主要表現(xiàn)為痙攣段、移行段、擴張段。痙攣段即狹窄段,管腔小于正常,管壁僵硬,長短不一,一般下端從直腸遠端開始。移行段位于痙攣段與擴張段之間,呈漏斗狀。擴張段為腸管管腔明顯擴張的部分,范圍長短及管腔擴張的程度不一。對影像不典型者觀察24H后可見較多鋇劑滯留情況。就我們的經(jīng)驗認為:對臨床表現(xiàn)典型而鋇灌腸表現(xiàn)不典型者24h后觀察鋇劑的排泄情況很關鍵:方法為在鋇灌腸結束后,不用清潔灌腸,患兒自然狀態(tài)排便,24h后拍腹部立位正側位片觀察。HD患兒通常有較多鋇劑滯留。
根據(jù)狹窄段的部位及長度分為如下類型:①常見型:痙攣段位于直腸及乙狀結腸遠段,通常具有典型的鋇灌腸表現(xiàn),多見;②短段型:痙攣段位于直腸遠段;③超短段型:痙攣段位于肛門內括約肌,直腸擴張;④長段型;痙攣段位于乙狀結腸以上至橫結腸,甚至升結腸遠段之間的部分;⑤全結腸型:痙攣段累及全部結腸,結腸框僵硬,縮短;⑥全腸型:全部結腸和小腸均為痙攣段,此型非常罕見。鋇劑灌腸造影不僅可直接診斷HD,還可以對其分型,詳細了解病變累及的范圍、程度,從而針對性地采取適當治療方案。
主要與如下疾病鑒別:①乙狀結腸冗長:同樣有便秘、腹脹。鋇灌腸顯示乙狀結腸迂曲、向右上腹延長;沒有明顯痙攣段、移行段、擴張段;②胎糞性腸梗阻及小腸閉鎖的細小結腸:胎糞性腸梗阻右下腹見\"胎糞塊\",直腸指檢有灰白色干\"胎糞\",鋇灌腸結腸內充盈缺損,清潔灌腸后自動排便而愈;小腸閉鎖有腸梗阻征象,短時間內癥狀漸進性加重,胎兒B超檢查可有\(zhòng)"雙泡征\"。與全腸型HD不同。③克汀病,當甲狀腺部分或全部不發(fā)育時,甲狀腺功能不足,腸蠕動減退,也常發(fā)生便秘,鋇劑檢查也多滯留,排空延遲,此時借助于血清蛋白結合碘的測量可鑒別[2]。④結腸先天性或后天性狹窄。為結腸器質性狹窄,狹窄常局限于某一腸段,其余腸管管徑正常。⑤先天性巨結腸類源病。痙攣段有神經(jīng)節(jié)細胞,質與量的不同。影像學與先天性巨結腸難鑒別。鑒別只能依靠病理。
普通X腹部立位平片加鋇灌腸造影診斷小兒先天性巨結腸,方法簡便、安全,患兒容易接受,成功率高,對臨床診斷和治療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參考價值[3]。最大不足之處是,患兒受到一定量的X線輻射。只要我們充分掌握適應征,檢查前全面分析臨床資料及各種其他檢查結果。在檢查過積中盡量減少曝光時間和曝光次數(shù),將患兒受到照射減少到最低限度。目前,盡管醫(yī)學影像診斷技術有了飛速的發(fā)展,先進設備層出不窮,高速螺旋CT、MR、四維彩超等普遍應用。但X線腸平片及鋇灌腸造影仍然是診斷小兒先天性巨結腸首選。
參考文獻:
[1]陳麗英,潘恩源.兒科影像診斷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611-620.
[2]李欣,邵劍波.中華醫(yī)學影像-兒科影像卷[M].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5:326-329
[3]鮑家啟,王龍勝,等.兒科急癥影像診斷學[M].第1版.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9:277-280.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