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療效。方法:對22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結果: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本組病例,全部恢復腸道功能,最快4天,最長15天,平均治愈時間9天。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可縮短住院時間,避免盲目手術,療效顯著,值得基層醫(yī)院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西結合;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療效分析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690-02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系指腹部術后早期(一般是指術后2周),由于腹部手術創(chuàng)傷或腹腔內炎性反應等原因致腸壁水腫和滲出而形成的一種機械性和動力性同時存在的粘連性腸梗阻[1]。是腹部外科手術的并發(fā)癥之一,處理不當,會引起腸穿孔、腸漏、腸壞死等并發(fā)癥。我科對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EPISBO 22例,采用中西醫(yī)結合非手術治,全部治愈?,F(xiàn)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2例中,本院手術后15例,外院手術后7例。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齡25~70歲;腹部1次手術者20例,2次者2例。病因:闌尾炎手術切除術后9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術后5例,小腸、結腸手術后4例,肝、膽囊手術后3例,婦科手術后1例。術后1周內發(fā)病7例,2周內發(fā)病12例,3周內發(fā)病3例。
1.2臨床表現(xiàn)
所有病例均為術后腸蠕動恢復,肛門排便排氣后,已進食,早期發(fā)病者少量進食后即出現(xiàn)典型的腸梗阻表現(xiàn),較晚發(fā)病者已出院并恢復進食數(shù)日。其中腹脹是最主要表現(xiàn),肛門停止排氣排便,有或無腹痛、嘔吐等癥狀。查體:均有全腹膨隆,未見明顯腸形及蠕動波,壓之腹部脹痛不適。腹部叩診為實音或濁音。聽診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無高調腸鳴音。腹部X線片示全腹實變征,偶見散在液氣平面。B超提示腸腔積液積氣,盆腔少量積液。CT示腸壁增厚,腸袢成團,腸管擴張。
1.3治療方法
1.3.1 西醫(yī)治療 所有病人確診后均給予完全禁食、禁飲,持續(xù)胃腸減壓;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全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應用質子泵抑制劑及生長抑素抑制胃腸液分泌;合理應用抗生素;使用地塞米松減輕腸壁水腫。
1.3.2 中醫(yī)治療 用中藥復方大承氣湯(加減)經胃管注入或保留灌腸,日2次。中藥基本方為:大黃20g(后下),芒硝15g(沖服)厚樸12g,枳殼10g,檳榔20g,丹參15g,桃仁10g,赤芍15g,木香10g,日1劑,加水500ml煎至250ml,分兩次胃管內注入,注藥后夾閉胃管1h,和(或)分兩次做保留灌腸至腸梗阻癥狀緩解且能進食后停中藥。
針刺取足三里、內庭、天樞、曲池為主穴,嘔吐加中脘、內關,腹脹痛加內關、章門,得針感后強刺激或電針,留針30-60分鐘,6-8小時一次。
熱熨法 大蔥白250g切碎和醋少許炒熱,用布包好熨腹部,冷卻即換,或芒硝400g碾細后裝于棉布袋外敷,每天2次,每次3小時,芒硝受潮結塊后全部更換,以腹軟或矢氣停用。
1.4治愈標準:肛門恢復每日排氣排便;24小時鼻胃管引流液少于400ml,不含膽汁(此時可排除鼻胃管);停用生長抑素后癥狀沒有反彈;腸鳴音恢復;腹部柔軟,堅韌感消失;恢復飲食后梗阻癥狀不再出現(xiàn)。[2]
2結果
經中西結合治療,所有病例均治愈,平均住院時間9天。
3討論
EPISBO的概念最早是由黎介壽教授1995年提出的,1997年發(fā)表了一篇有關EPISBO 的論著[3],是術后早期腸梗阻的一種特殊類型,除因腸麻痹、腸疝、腸扭轉、吻合口狹窄等機械因素造成外,由于腹部手術創(chuàng)傷或腹腔內炎癥等原因導致腸壁水腫和滲出所形成的一種機械和動力并存的粘連性腸梗阻。常發(fā)生在手術操作范圍廣、手術時間長、手術出血多,手術污染嚴重的病例。其主要臨床特點是:①發(fā)生在手術后早期,有“中間腸功能恢復期”,②近期有腹部較大手術史,梗阻癥狀多發(fā)生在術后2周內;③癥狀以腹脹為主,腹痛相對較輕。腹脹呈對稱性、彌漫性。查體未見明顯胃腸型及蠕動波,觸診堅韌,腸鳴音減弱,大多聽不到金屬音及氣過水音;④梗阻癥狀、體征十分典型,但較少發(fā)生絞窄。⑤腹部X線平片見小腸多個液氣平面,無孤立、巨大腸袢,CT和腹部B超檢查可見腸壁水腫、增厚、粘連,腸袢成團,腸管擴張等[4]。
EPISBO的病程較長,過去對此病認識不足,對保守治療缺乏信心和耐心,經短期治療無明顯緩減后即手術治療。打開腹腔后發(fā)現(xiàn)腸管毫無間隙,渾然一塊,無從下手。勉強分開粘連,就會撕破腸管,造成廣泛滲血、腸瘺、腹腔內嚴重感染,術后粘連更加嚴重。因此,對術后EPISBO傾向保守治療?;驹瓌t包括給予禁食、禁飲,持續(xù)胃腸減壓,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全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梗阻初病人消化液分泌量大,大量消化液在腔內積聚,加劇了腸壁水腫和腸管擴張,使腸功能恢復受到影響,故給予生長抑素如善得定等以減少消化液分泌,減輕腸管擴張,有利于炎癥消退及腸管血液循環(huán)。早期應用腎上腺皮激素能促進腸道炎癥及水腫的消退。但長期使用可以加重水、電解質紊亂,使用時間最好不超過1周。梗阻后,由于腸黏膜屏障功能受損及細菌移位,應用廣譜抗生素和甲硝唑預防和治療感染也很重要[5]。
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病因為飲食不節(jié),寒邪凝滯,熱邪郁閉,氣血瘀阻,病位在腸,病理性質以邪實為主。主要的病機為氣機痞塞,通降失調。通里攻下為本病的治療大法,佐以行氣活血、清熱解毒。中藥加減大承氣湯具有通里攻下,行氣止痛,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功效。方中大黃苦寒通降,瀉熱通便,蕩滌腸胃為君藥,芒硝咸寒,瀉熱通便而能軟堅潤燥,助君藥蕩滌瀉下為臣藥;檳榔、厚樸、枳實、木香行氣消滿,消痞破結;桃仁、丹參、赤芍清熱涼血、潤腸通便,合助大黃、芒硝加速積滯下行,共為佐使。煎藥時先煎他藥,后下大黃,最后沖溶芒硝,即“生用氣銳而先行,熟者氣鈍而緩和,蓋生者氣銳而先行,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后諸藥除其痞滿也”。配合中藥保留灌腸、腹部熱熨及針炙,具有調整胃腸道,增強腸管血液循環(huán),利于腸管水腫的消退,促進腹膜吸收、抗菌、抑菌等功能 [6] 。
EPISBO不等同于術后腸梗阻,把EPISBO當成術后粘連性腸梗阻,錯誤地選擇手術治療,會導致十分嚴重的后果。同樣把術后腸梗阻認為是EPISBO,錯誤進行非手術治療,貽誤手術時機,也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本組病歷均用保守治療取得成功,關鍵還是正確認識了EPISBO的病理改變及正確的診斷。
參考文獻:
[1] 任建安,李寧.深入認識術后炎性腸梗阻.中國實用外科雜志[J],2009,4,(29):285-286.
[2] 童仕倫,羅建飛.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斷與治療.腹部外科[J],2006,6(19):332-333.
[3] 朱維銘,李寧.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治.中國實用外科雜志[J],2002,20(8):456.
[4] 黎介壽. 認識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特性.中國實用外科雜志[J].1998,18(7):387-388
[5] 李幼生,黎介壽.再論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中國實用外科雜志[J]2006,1(26):38-39.
[6] 鄭澤堂.中西醫(yī)結合外科學,第1版.[M]. 廣東 :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44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