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研究偏癱肢體綜合訓練對腦卒中二級康復患者ADL的影響,探討偏癱肢體綜合訓練的具體內容。方法:選擇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腦卒中患者60例,分為A、B兩組,在康復評定后,對康復組(A)組進行系統的偏癱肢體綜合訓練,對照組(B)任其自然恢復。結果:治療后康復組(A)和對照組(B)ADL評分均有改善,但與對照組(B)相比,康復組(A)改善幅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極顯著差異(P 【關鍵詞】偏癱肢體綜合訓練;康復;腦卒中;ADL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592-01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病,有高發(fā)病率和高致殘率的特點,中國每年新增腦卒中患者超過200萬人,其中70%~80%喪失獨立生活能力。臨床上腦卒中患者隨著疾病的自然轉歸,其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有機會獲得一定的改善與提高,但其幅度較小。目前,腦卒中康復是降低致殘率最有效的方法,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急性腦血管病三級康復網絡的研究表明,腦卒中的三級康復可以使患者獲得更好的運動功能、ADL和生活質量,并減少并發(fā)癥,是我國現階段適合推廣的腦卒中康復治療體系[1]。本文著重探討偏癱肢體綜合訓練對腦卒中二級康復患者ADL的影響,對60例腦卒中患者進行偏癱肢體綜合訓練,在提高了患者的ADL方面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住院進入腦卒中二級康復的腦卒中患者60例,并經臨床診斷和顱腦CT或MRI檢查證實伴一側肢體癱瘓,男39例.女21例;年齡37~80歲,平均64.5歲,全部患者神志清楚,無智力障礙,體格檢查能合作。60例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A)和對照組(B)各30例。A、B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由康復醫(yī)師和康復治療師對其進行康復評定??祻徒M患者在康復評定后開始進行偏癱肢體綜合訓練,主要內容如下: ①體位擺放[2]:取健側臥位時,頭用枕頭支撐,不讓向后扭轉。軀干大致垂直,上肢置于前面的枕頭上,患側肩胛帶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肘和腕伸展。患側髖、膝屈曲置于前面似踏出一步遠的枕頭上,足不懸空。取患側臥位時,頭部用枕頭舒適的支撐,軀干稍后仰,后方墊枕頭,避免患肩被直接壓于體下,患側肩胛帶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患肘伸展,前臂旋后,手自然地呈背屈位?;俭y伸展,膝輕度屈曲。健側肢體自由活動。此體位有助于增加感覺刺激輸入,起到緩慢牽拉患側軀干肌肉及緩解痙攣的作用,也能有效預防肢體的痙攣。是目前臨床應用最廣、最有利于患者抗痙攣的體位。 ②被動-助動-主動-抗阻肌力訓練:治療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利用不同肌肉收縮形式優(yōu)點,選擇適合患者的肌力訓練模式,最大限度調動患者主動性。 ③轉移訓練:主要包括床上側向移動訓練、仰臥位-側臥位轉移訓練、臥位-坐位轉移訓練、坐位轉移訓練和坐位-站立位轉移訓練。治療師根據評定結果,選擇最適合患者的訓練方式,每天1次,每次10min。 ④平衡訓練:訓練體位順序為仰臥位-坐位-站立位。主要是軀干的平衡訓練,仰臥位采用橋式運動,坐位采用端坐位平衡訓練,站立位采用輔助站立訓練。 ⑤仰臥位-坐起訓練:患者健側臥位(患側臥位),健側腿插到患側腿下,側移并懸掛至床邊,雙手置于胸前床上,以健手撐床,治療師扶住患者的肩部,囑患者向上側屈頭部,當健側(患側)肩部離開床時,治療師一手托著肩部,另一手按著骨盆,幫助患者慢慢坐起。 ⑥坐位-站起訓練:患者床邊端坐位。雙足平放在地面,分開與肩同寬,兩足稍后于兩膝;Bobath式握手.抬頭,雙上肢向前充分伸展、軀干前傾使重心前移至雙足,雙下肢充分負重,當雙肩超過雙膝位置時,臀部抬起離開床面,伸髖伸膝,雙腿同時用力慢慢站起。必要時治療師站于患者患側,一手將患膝向前拉,另一手放在健側臀部幫助患者抬起臀部。 ⑦ADL訓練:訓練患者進食、更衣、修飾、入廁、上下樓梯等。 ⑧重心轉移-跨步訓練:練習側方邁步和原地邁步,讓患者學會正確的重心轉移,建立正常的步行模式,為獨立步行訓練做準備。 1.3 評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DL采用Barthel指數分別進行療效評定[3]。>60分者為雖然有輕度殘疾,但生活基本自理;40~60分者為中度殘疾,生活需要幫助;20~40分者為重度殘疾,生活需要很大幫助;20分以下者為完全殘疾,生活完全依賴。 1.4 統計學分析 本文數據的表示方法為 ±SD,所有數據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康復組與對照組差異顯著性。P<0.05為顯著性差異標準,P<0.01為極顯著差異標準。 3 討論 腦卒中的二級康復一般在康復中心和綜合醫(yī)院的康復醫(yī)學科進行,我科積極開展偏癱肢體綜合訓練,對恢復期轉入我院的腦卒中患者,有幾方面的積極作用⑴良肢位擺放,減少錯誤的運動模式,通過輸入正常的運動模式,充分發(fā)揮神經系統的可塑性。⑵患者在恢復高峰期積極給予肢體的被動和主動運動,如:關節(jié)活動、肌力訓練、轉移、坐起、平衡訓練等,可以最大限度調動患者的身體機能,增強效果,提高患者自信心,以及減少腦卒中后的一系列并發(fā)癥的發(fā)生。⑶把ADL訓練與運動功能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有助于減輕家庭負擔,使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⑷根據評定結果,有針對性的給予患者制定訓練計劃的康復訓練模式,不僅促進了醫(yī)護人員與患者和患者家屬的溝通,還可以提高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積極投入到康復治療中,對患者康復起到重要作用。偏癱肢體綜合訓練,就是根據偏癱康復評定報告,專門給偏癱患者制定的系統康復訓練方案,是用輔助病人運動的方法進行系統的上下肢運動、轉移、平衡、站立、步行等。主要是恢復患者的運動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的ADL及適應社會的能力。本文康復組患者在恢復期通過1個月的系統的偏癱肢體綜合訓練,其患側功能明顯改善,ADL也明顯提高。因此,偏癱肢體綜合訓練在腦卒中患者二級康復中能明顯提高患者ADL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通. 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2011完全版)[J]. 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2, 4(6): 56 [2] 章稼. 運動治療技術[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0. 305 [3] 王玉龍. 康復功能評定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 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