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蠟療法是一種傳統(tǒng)的外治方法,它屬于中醫(yī)內科六大治療方法中的溫熱療法,起到活絡化瘀,消腫止痛,軟堅化結、舒筋滋養(yǎng)的作用。改良后的蠟療法,采用新的營養(yǎng)蠟,其具有熱容量大、散熱慢、可塑性好,富含多種動植物精華成分,治療時蠟中所含的營養(yǎng)成分滲透至肌膚深層,改善局部營養(yǎng),促進局部新陳代謝,同時配合手法按摩,使系統(tǒng)性硬化(皮痹)的皮膚粗糙、干燥、硬化等現(xiàn)象得到改善,使皮膚增加彈性和柔軟性,緩解肌肉痙攣強直。
關鍵詞:系統(tǒng)性硬化;改良后的蠟療法;體會
改良后的蠟療法具有溫經(jīng)散寒、祛風止痛、活血通絡、軟堅散結的功效。由草烏、川烏、獨活、透骨草、紅花、木通、料姜石等中藥組成,諸藥共奏溫經(jīng)散寒、祛風止痛、活血通絡、軟堅散結作用。臨床應用取得了一定療效。
1概述
系統(tǒng)性硬化(硬皮?。┦且环N以皮膚及各系統(tǒng)膠原纖維硬化為特征的全身結締組織疾病,以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骨骼和肌肉病變?yōu)槎嘁姟]p的僅限于手指和面部受累,往往經(jīng)過很長時間甚至長達數(shù)十年,才出現(xiàn)內臟表現(xiàn)。重者廣泛皮膚增厚,并很快地出現(xiàn)進行性內臟受累現(xiàn)象。此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女性多見。其發(fā)病率在結締組織病中僅次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而居第三位。
系統(tǒng)性硬化屬中醫(yī)\"皮痹\"范疇。由于素體陽氣虛弱、津血不足,風寒濕諸邪侵淫肌膚,凝結腠理,痹阻不通,導致津液失布,氣血耗傷,肌腠失養(yǎng),脈絡瘀阻,出現(xiàn)皮膚硬如皮革、萎縮,汗孔閉塞不通而有出汗障礙、汗毛脫落等癥,皮痹日久不愈,易發(fā)生內臟病變。
2臨床表現(xiàn)
臨床上\"皮痹\"者皮膚病變一般先見于雙側手指及面部,進而向軀干蔓延。初期為水腫期,患者皮膚呈非凹性腫脹,觸之有堅韌的感覺,手指呈臘腸樣表現(xiàn),伴關節(jié)痛、肌肉痛、發(fā)熱等,辨證以痰濕熱毒血瘀為主。繼之為硬化期,患者皮膚增厚變硬如皮革,緊貼于皮下組織,不易捏起,感覺遲鈍或消失,呈蠟樣光澤,辨證以血瘀痰濁為主。最后為萎縮期,患者皮膚光滑細薄如羊皮紙樣,皮下組織、肌肉萎縮硬化緊貼于骨面,堅硬如木板狀,皮紋消失,毛發(fā)脫落,易發(fā)生潰瘍、壞疽,辨證為肝腎氣血不足、痰瘀阻絡。硬皮部位常有色素沉著,間以脫色白班,也可有毛細血管擴張,以及皮下鈣化。皮膚硬化呈對稱性,可局限在手指和上肢遠側部位,形成面具樣面容,可在幾個月或數(shù)年內累及全身皮膚。
3蠟療法
3.1蠟療法是一種傳統(tǒng)的外治方法,它屬于中醫(yī)內科六大治療方法-針、灸、按摩推拿、火罐、溫熱、藥法中的溫熱療法,起著活絡化瘀,消腫止痛,軟堅化結、舒筋滋養(yǎng)的作用。對于蠟療法,路志正、焦樹德先生在他們編寫的《實用中醫(yī)風濕病學》中認為:蠟療法\"使皮膚微小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huán),增加汗腺的分泌,有利于血腫和水腫的消散。由于溫熱的作用,又能增強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的吞噬能力促進細胞的通透性和機體新陳代謝,同時蠟含油質對皮膚及結締組織有潤滑、軟化及恢復彈性的作用,因此對關節(jié)強直、疤痕攣縮、術后粘連和關節(jié)活動功能障礙等,有改善運動器官功能的作用。\"
3.2改良后的蠟療法,沒有選用傳統(tǒng)的石蠟,而是采用營養(yǎng)蠟,該蠟除了具有熱容量大,透熱作用可達皮下組織0.2~1.0cm處;導熱率低,散熱慢;可塑性好,能緊密貼于體表,氣體和水分不易消失等特性外,其中還蘊含了豐富的維他命A、C、E,骨膠原蛋白和珍貴橄欖油等動植物精華成分,在溫熱包裹效應下,使皮膚的毛孔舒張,蠟中所含的營養(yǎng)成分滲透至肌膚深層,改善局部營養(yǎng),促進局部新陳代謝,使皮膚粗糙、干燥、硬化等現(xiàn)象得到改善,使皮膚增加彈性和柔軟性,緩解肌肉痙攣強直,同時蠟脂膜留在皮膚表面還起到隔離和屏障外部污染的作用。
3.3改良后的蠟療法治療前需涂抹\"中藥酒\",它是我科的外用方加入95%的酒精浸泡三個月而成,具有溫經(jīng)散寒、祛風止痛、活血通絡、軟堅散結的功效。由草烏、川烏、獨活、透骨草、紅花、木通、料姜石等中藥組成。藥方中白附子、川烏、獨活有祛風散寒勝濕、溫中通絡作用,透骨草有清熱涼血解毒、軟堅消腫作用,透骨草善療硬斑金瘡,紅花活血祛瘀生新,木通能通利血脈關節(jié),消腫、散結,料姜石可軟堅治療頑痹死肌,防治癌瘤。諸藥共奏溫經(jīng)散寒、祛風止痛、活血通絡、軟堅散結作用。治療時,熱藥酒涂于患處,配合局部按摩刺激體表穴位,激發(fā)經(jīng)氣,調動經(jīng)脈,加速血流,改善組織缺氧,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快,藥液很快滲透到皮下吸收,從而達到溫陽散寒、疏通經(jīng)脈、調整臟腑功能、扶正祛邪的作用。
3.4治療方法
3.4.1先將蠟塊通過蠟療儀加熱溶化,蠟液溫度為40~45℃,然后將自制藥酒加熱至38~42℃,趁熱在患者硬化皮膚處涂抹適量藥酒,用手按摩局部5~10min,從指尖處開始,以大拇指指腹及大魚際肌自下而上進行捏揉,動作輕柔,著力均勻,禁忌手與皮膚之間摩擦,待藥酒完全吸收后,用毛刷醮少量40~45℃的蠟液,迅速刷于患部,待蠟冷卻凝成薄膜后再繼續(xù)刷至蠟膜厚度達0.5cm,外用防水治療巾加棉墊包裹保溫20min。
3.4.2護理
3.4.2.1蠟療前護理 蠟療前護士需向患者介紹蠟療的目的和操作步驟使患者充分了解治療方法,消除緊張情緒,以配合治療,從而提高治療療效。應評估患者一般情況,如有無酒精過敏,對溫熱的耐受情況等,對于發(fā)熱、治療部位皮膚有無破損、急性炎癥及感染性皮膚的患者暫不做蠟療。
3.4.2.2蠟療中護理 在蠟療操作過程中協(xié)助患者擺好體位,防止跌倒。特別要注意蠟療溫度不宜過高,根據(jù)患者耐熱情況調整溫度,以免燙傷患者,同時護士要操作輕柔,態(tài)度和藹,注意詢問并觀察患者有無不適及過敏情況?;颊咴谙灟熯^程中治療部位會有明顯汗出,且極易入睡,護士必須及時為患者加被保暖,避風寒防受涼。
3.4.2.3蠟療后護理 蠟療后不宜用水沖洗皮膚,宜用柔軟干毛巾擦干汗液,囑患者多飲溫開水,防止大量出汗后導致虛脫,于室內休息30min,注意避風保暖,防止感冒。
3.4.3注意事項 蠟塊加溫時,避免水滴滴人蠟液中,以免造成燙傷。治療時嚴格控制蠟液溫度,避免皮膚燙傷。體質虛弱、熱癥、皮膚炎癥、腫瘤、有出血傾向者、溫熱感覺障礙者禁用。
3.4.4效果評價方法 ①顯效: 50%以上硬化皮膚恢復彈性,變軟能捏起皺紋。②有效:皮膚硬化范圍及緊張強度恢復< 50%, 皮膚變軟, 部分能捏起皺紋。③無效:病情無改善或加重。結果治療前后比較,顯效率P<0.01。
4體會
祖國醫(yī)學認為系統(tǒng)性硬化屬皮痹范疇, 治療上多采用中藥辨證口服, 外治法尚未得到廣泛的應用。改良后蠟療法是在中醫(y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基礎上, 結合現(xiàn)代科學技術,以內病外治為目的的外治方法, 具有新穎性、實用性,豐富了系統(tǒng)性硬化的治療方法,治療中的藥物離子及皮膚營養(yǎng)精華成分通過皮膚的吸收、擴散、輻射等途徑進入體內, 避免了肝臟首過效應, 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藥物的濃度,可直接針對病因、病位發(fā)揮作用。尤其對內治藥物耐受性較差的患者如:是脾胃虛弱者或久病體虛者或肝腎功能受損者,治療優(yōu)越性更為突出。
參考文獻:
[1]蔣明,朱立平,林孝義,主編.風濕病學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1066.
[2]蘇有明,王樹信,徐韶杰.中西藥并低頻電療治療局限性硬皮病30 例[J].人民軍醫(yī)1992(9).
[3]曹玉璋,董彬,房定亞.中醫(yī)藥治療硬皮病的思路與方法探討[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中醫(yī)臨床版),2010,17(5):32-34.
[4]張?zhí)於?,閻智?硬皮病的中醫(yī)藥治療近況[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8,17(4):190-192.
[5]陳敏章,邵丙揚主編.中華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3327.
[6]閆小寧,韓世榮,李文彬,等.\"熱敷藥\"治療硬皮病患者35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雜志,2012,2,53(4).
[7]朱明芳.中藥熏洗療法配合中藥口服治療硬皮病36 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3,2,5(2).
[8]溫優(yōu)良,陳雪歡,劉卓恒,等.藥蠟療法應用于工傷手外傷患者手功能康復的療效觀察[J].現(xiàn)代醫(yī)院,2008,4,8(4).
[9]劉麗娟,丁愛武.藥物外用配合按摩治療新生兒硬腫癥的護理進展[J].臨床護理雜志,2009,10,8(5).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