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先天性耳前瘺管感染期與非感染期手術療效的對比研究。方法 回顧分析94例先天性耳前瘺管不同時期手術治療的愈后情況。結果 感染期與非感染期患者行耳前瘺管切除愈后無顯著差異。結論 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瘺管與非感染期手術,術后臨床Ⅰ期愈合率、復發(fā)率無顯著差異,對感染期換藥效果差的患者在炎癥控制局限時立即采取手術切除,明顯縮短治療時間,減少患者的痛苦及相應費用。
關鍵詞:先天性耳前瘺管;感染期;非感染期;手術;治愈率;復發(fā)率
先天性耳前瘺管是常見的耳科疾病,為胚胎期耳廓形成時期,因第一、第二腮弓的小丘樣結節(jié)融合不良或第一腮溝封閉不全所致,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瘺管多為一狹窄的盲管或竇道,深淺長短不一,可呈分支狀,管腔內常有脫落上皮、細菌等混合而成的鱗屑或豆渣樣物,容易發(fā)生感染并反復發(fā)作[1]。先天性耳前瘺管需手術切除才能根治,傳統(tǒng)治療感染期耳前瘺管方法是分兩期手術,Ⅰ期手術即先切開感染病灶,將傷口創(chuàng)面暴露,引流排膿、換藥,結合抗菌治療,待病灶炎癥控制、切口愈合后再行Ⅱ期手術,切除瘺管及肉芽組織,予以創(chuàng)面縫合。由于手術殘留容易導致再次復發(fā),故有學者做出一些如何提高手術技巧的研究,譬如做瘺管切除時用美藍液注入瘺管或用探針探查引導下切除瘺管及其分支,聯(lián)合耳屏緣切口術式較傳統(tǒng)手術能更好暴露瘺管、切口瘢痕隱蔽的優(yōu)點[3]。
本文將針對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瘺管手術患者與非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瘺手術患者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對不同時期的耳前瘺管采取恰當的手術對其預后及治愈率的影響是相同的,從而幫助臨床耳鼻喉科醫(yī)師針對不同時期先天性耳前瘺管患者選擇較為合適的時期手術,可以取得比較滿意的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科2003年~2012年收治94例先天性耳前瘺患者病史資料,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51例,均為單側發(fā)病。依據入院時耳前瘺管有無紅腫、疼痛、流膿癥狀,分為兩組。A組為感染期,共39例(已切開引流者21例、首次發(fā)病者18例),切開引流21例患者膿液行細菌學培養(yǎng)、藥敏檢測(見表1),患者年齡4歲~57歲,平均年齡20.6歲。B組為非感染期,共55例(切開引流后愈合者42例,經抗炎治愈未切開者13例),患者年齡8歲~51歲,平均年齡22.3歲。
1.2方法 兩組患者住院后均完善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等相關術前檢查,局部毛發(fā)剃凈,據患者情況及患者要求選擇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術中局部予碘伏消毒,用去針尖的皮試針頭于瘺口注入美蘭,擦拭多余美蘭,以免污染術野。術式為于瘺口至病灶周圍行長梭形切口(66例),瘺口與膿腫各做一切口(28例)。術中切除美蘭著色的囊腔及分支,瘢痕組織或肉芽組織一并切除;瘺管延至軟骨者,切除瘺管周圍部分軟骨(29例)。術腔電凝止血,碘伏紗布擦洗、生理鹽水沖洗術腔,間斷全層縫合皮膚,張力較大者加用褥式縫合,術后加壓包扎。
2結果
術后均予口服或靜脈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1w左右。A組患者I期愈合36例,II期愈合3例,B組患者I期愈合53例,II期愈合2例。隨訪6個月~1年,兩組病例中均有2例復發(fā)。
3討論
先天性耳前瘺管無感染或無任何癥狀者,通常不需要治療。如出現(xiàn)局部瘙癢,有分泌物溢出者,宜行手術切除,對反復發(fā)生感染的瘺管或因感染引起皮膚潰爛者,應手術切除。傳統(tǒng)的治療需先控制急性炎癥,局部有膿腫者先切開引流,待炎癥控制后手術[1,2],局部膿腫切開引流至切口愈合一般需2w左右,有些可達1個月,甚至更長。部分患者切引創(chuàng)面尚未愈合,便出現(xiàn)再次感染,乃至長期不愈。此治療方法時程長,需要每天復診,換藥過程中患者痛苦相對較大,時間及經濟支出相對較多。亦有部分患者感染控制后又不愿手術致耳前瘺管感染多次發(fā)作,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給患者經濟和精神上都帶來相應負擔。
耳前瘺管感染不能控制的根本原因是瘺管內分泌物引流不暢,同時感染的細菌通常為耐藥性細菌(見表1),因此,只有摘除瘺管,徹底清除病變組織,配合應用抗生素,才是最佳的治療方法。傳統(tǒng)治療中避免急性感染期手術的理由主要是避免局部感染的擴散和出現(xiàn)全身反應或加重全身反應[4]。
本文研究的39例感染期耳前瘺管手術患者術后Ⅰ期愈合率達92.3%、復發(fā)率5.1%,55例非感染期耳前瘺管手術患者術后I期愈合率達96.4%、復發(fā)率3.6%(見表2),經χ2檢驗,兩組患者手術I期愈合率、復發(fā)率均無明顯差異。筆者認為感染期耳前瘺管切除手術成功的關鍵有以下要點:①雖然是在感染期手術,但還是要選擇膿腫切開引流后炎癥局限或膿腫較為局限者。②術中徹底清除病灶注意:?訩術中一定在正常皮下看清炎性肉芽組織范圍,要在炎性肉芽組織外圍包含瘺管組織一并切除,不能有任何的殘留;?訪碘伏擦洗、鹽水沖洗術后創(chuàng)面,其作用是破壞可能遺留的瘺管上皮組織,更有效地消除術腔的炎癥;?訫術中盡量用電凝減少結扎止血之線頭殘留,減小炎性反應,促進傷口愈合。③術前膿液細菌性培養(yǎng)、藥物敏感試驗常規(guī)檢測,它可以在術后指導臨床醫(yī)師正確選擇抗菌素,確保傷口的Ⅰ期愈合(見表1)。綜上所述: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瘺管只要選擇適當的時機手術,行瘺管切除術,臨床Ⅰ期愈合率及治愈率均可達到滿意效果,尤其對于臨床切開引流換藥2w以上愈合不滿意的患者,盡早選擇手術切除,只要選擇手術時機得當、術中徹底清除肉芽及病灶、術后選擇正確的抗菌素,臨床療效是令人滿意的 ,不僅明顯縮短治療病程(反復換藥,久治不愈),而且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及經濟支出,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黃選兆,任志寶,孔維佳.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829-830.
[2]犬山征夫,本莊巖,森山寬.耳鼻咽喉及頭頸部手術圖譜上卷[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2005:38-39.
[3]田福年,劉征云,楊攀.聯(lián)合耳屏緣切口非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瘺管切除術[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6.22(13):1592.
[4]汪瓊,陳萁國,黃鑫.先天性耳前瘺管感染期手術的療效及分析[J].中國醫(yī)療前沿,2009.4(23):68.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