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預防性護理在老年腦卒中臥床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對我院2008年12月神經內科住院的80例老年腦卒中臥床患者進行預防性護理。結果 80例患者只有2例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為2.5%。結論 對老年腦卒中臥床患者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性護理可以顯著降低其發(fā)生率,減輕患者痛苦。
關鍵詞:老年患者;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Iower extremity,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血管內不正常的凝結,阻塞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全身主干靜脈均可發(fā)病,尤其是下肢靜脈,又以左下肢最為多見[1]。在腦卒中的各種并發(fā)癥中,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較其他并發(fā)癥(墜積性肺炎、壓瘡、泌尿感染、肢體攣縮畸形等)常因位置深、臨床癥狀隱蔽給早期診斷帶來難度。又因其起病急,栓子極易脫落發(fā)生肺栓塞,治療難度大,患者死亡率高。下肢深靜脈血栓若未及時治療,將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影響生活和學習,甚至致殘。因此加強老年腦卒中患者DVT形成預防護理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本文選擇2007年1月~2008年12月神經內科住院的80例老年腦卒中臥床患者,采取預防性護理方案,有效減少了DVT發(fā)生的幾率。。
1臨床資料
選擇80例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診斷標準。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70±6.8)歲。其中腦梗死60例,腦出血20例,8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偏癱或者四肢癱瘓。
2 結果
80例患者只有2例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為2.5%,經過抗凝治療及做好下肢癱瘓肢體積極預防及護理后好轉。
3護理方法
3.1健康教育
3.1向患者及家屬說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有關知識及危害,治療方案及可能發(fā)生的預后,在治療中應注意的事項等方面的教育,引起患者及家屬重視,以便配合護理措施的實施??山档突颊叩淖≡喝掌凇⑨t(yī)療費用及死亡率。并告知患者及家屬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應絕對臥床休息,禁止擠壓、按摩、熱敷患肢,以防血栓脫落進入肺動脈導致肺動脈栓塞。對突然出現(xiàn)的不明原因咳嗽、咯血、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心率增快、血氧飽和度降低或者精神異常等,應該考慮是否有肺栓塞的可能,一旦有以上情況出現(xiàn),需及時報告,及早診斷,及時處置。
3.2飲食護理 患者宜進食清淡、低脂、富含纖維素飲食,忌食辛辣、油膩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便秘者給予緩瀉藥,必要時給予灌腸。多飲水,可促進循環(huán),增進廢物排泄,降低血液黏滯度,防止血栓形成。
3.3做好下肢靜脈保護及下肢肢體的觀察護理
3.3.1盡量避免在癱瘓肢體行靜脈穿刺,因為腦卒中患者癱瘓肢體存在神經功能、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血液回流緩慢,若將靜脈穿刺位置選擇于癱瘓肢體,會使藥液局部停留時間過長,可能出現(xiàn)靜脈炎。因此對于腦卒中伴有肢體癱瘓的患者穿刺時,應盡量選擇健側上肢靜脈,最好選用靜脈留置針,避免反復多次靜脈穿刺,保護血管,輸液完畢,穿刺點按壓15min,注意靜脈推注溶栓藥物時嚴禁藥物外滲。
3.3.2抬高下肢,早期活動,促進靜脈血流回流,若患者已出現(xiàn)DVT癥狀,1w內應保持臥床休息狀態(tài),抬高患肢20°~30°。這樣有利于血液回流。不得按摩或進行劇烈運動,也嚴禁冷熱敷。如果病情好轉,可以適度進行功能鍛煉時,需穿彈力襪,以適當壓迫淺靜脈,以促使深靜脈血流回流。護理中應注意觀察彈力襪的松緊度,以免引起血液循環(huán)障礙。
3.3.3測量肢體周徑 對于DVT患者而言,其臨床主要癥狀就是下肢腫脹,或雙下肢腫脹、或單下肢腫脹。。腫脹嚴重程度因靜脈閉塞程度及閉塞范圍而各不相同。位于深部小靜脈處,腫脹一般難以發(fā)現(xiàn),位于下肢靜脈主干,則腫脹尤為明顯。通常情況下,膝關節(jié)以下的腫脹則表明已累及腘或股淺靜脈,若發(fā)現(xiàn)整個下肢腫脹,則表明髂-股靜脈血栓形成。DVT形成后,腫脹持續(xù)時間會可達數(shù)周或數(shù)月,嚴重者可能終生不消。定期測量肢體周徑可獲知腫脹,測量一般選膝關節(jié)上下各10cm處測量并記錄[1]。嚴密觀察肢體有無青腫、股白腫出現(xiàn),一旦發(fā)生,及時報告及時處置。
3.4局部皮膚護理 防止皮膚潰爛,應用中性、溫和的洗劑清潔患肢,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3.5加強肢體功能鍛煉,促進血液循環(huán) 血液緩慢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腦卒中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48h后可開始康復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鼓勵其早期下床活動,可有效地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因病情需要臥床休息3~4w,在此期間護理人員應協(xié)助患者床上被動運動。如肩關節(jié)屈伸、外展、旋內、旋外等,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幅度由小到大共2~3min為宜,防止用力致肩關節(jié)脫位,肘關節(jié)屈伸、內旋、外旋用力適宜,頻率不宜過快,共2~3min,髖關節(jié)外展位,內收位,昏迷患者外展15~30°,內收、內旋、外旋為5°左右,不可用力過猛,共活動3min。癱瘓肢體被動運動,進行2~3次/d,健側肢體自主運動。
3.6藥物護理 治療期間,嚴格遵醫(yī)囑使用抗凝、溶栓等藥物,定期監(jiān)測實驗室指標:APTT、INR、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血小板及肝酶,尤其用藥前要注意這些指標。溶栓藥現(xiàn)用現(xiàn)配,配制后暫不用時,應低溫保存。應用溶栓藥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瞳孔變化,有無肢體麻木、頭痛、惡心、血壓突然升高等癥狀,以及牙齦出血、鼻出血、注射部位出血、皮下淤血、泌尿系統(tǒng)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異常出血現(xiàn)象,高度警惕肺栓塞的發(fā)生。
3.7心理護理 患者會時常表現(xiàn)出緊張、焦慮等癥狀,因此,做好心理護理尤為重要。應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有針對性的進行疏導解釋,使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正確認識疾病。讓患者及家屬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后,認識到疾病的本質,積極應對,充分重視,消除患者緊張、焦慮心理,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
4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①靜脈血液滯留。②靜脈壁的損傷:?訩化學性損傷;?訩先天性免疫缺陷疾?。唬吭M機械性損傷;?訬靜脈手術;?設感染性損傷。③血液高凝狀態(tài):是引起靜脈血拴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④其他因素: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一般與手術種類、創(chuàng)傷程度、手術時間及術后臥床時間有密切關系。而老年腦卒中臥床患者患側下肢活動減少,引起患側下肢血液流速緩慢,該類患者同時伴有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靜脈血管壁不同程度的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血液流動緩慢時容易發(fā)生血栓形成。而本組患者采取了積極的預防性護理措施,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生率只有2.5%,與近年來類似觀察結果相近[2]。提示對老年腦卒中臥床患者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性護理,可以顯著降低其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胡德英,田蒔.血管外科護理學[M].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8:297.
[2]李玉芝.老年臥床患者深靜脈的預見性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6,3(5);49-50.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