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垂直鎖骨下臂叢神經(jīng)阻滯兩種穿刺點定位方法的準確性。方法 選擇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上肢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組采用Kilka穿刺點定位方法,對照組采用Greher穿刺點定位方法,對照組采取為常規(guī)護理法,詳細記錄進針深度、穿刺次數(shù)、K線長度、起效時間、疼痛消失時間,觀察兩組患者是否出現(xiàn)氣胸、血腫、血管刺破、中毒、聲音嘶啞、霍納氏綜合征等不良反應。結果 觀察組、對照組K線長度分別為(186±12)mm與(183±13)mm,成功例數(shù)分別為37例與35例,成功率分別為92.5%與87.5%,兩組患者在給藥30min內(nèi)痛消失率與起效時間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中2例刺破血管,對照組中1例發(fā)生中毒,1例刺破血管,予以針對性處理后均得以緩解。結論 對于成年患者,在實施垂直鎖骨下臂叢神經(jīng)阻滯時應該采取Kilka法,進針深度宜控制在50mm之內(nèi)。
關鍵詞:垂直鎖骨下臂叢神經(jīng)阻滯;兩種穿刺點定位方法;對比
垂直鎖骨下臂叢神經(jīng)阻滯穿刺點在人體肩縫腹側(cè)突和胸骨頸動脈切跡連線中點之中,臨床研究顯示,Kilka定位法有著安全性高、操作簡單、效果理想的優(yōu)勢,但是由于患者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常常需要將穿刺位置改變,這就會導致肌肉發(fā)生運動反應,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引發(fā)胸膜或者血管破裂。而應用超聲圖像掃描法能夠有效提升穿刺的成功率,同時,有研究顯示,使用高分辨率超聲掃描患者鎖骨下臂叢神經(jīng)位置也能夠有效的校正穿刺定位,下面就對兩種定位方法進行深入的對比與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上肢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齡24~59歲,平均年齡(42.5±2.1)歲,體重為49~81kg。排除標準:敗血癥患者、局部感染患者、凝血功能異?;颊?、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患者;肺氣管與支氣管炎患者;鎖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胸廓畸形患者。將80例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從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來說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觀察組穿刺點定位方法 對于觀察組40例患者,采取Kilka穿刺點定位方法:患者取仰臥位,手置于腹部上,確定頸靜脈切跡與肩縫腹側(cè)突兩個標志點,取K線中點為穿刺點1,穿刺點1定為P點,使用22G Stimuplex A穿刺針于患者冠狀面鎖骨下方進針,將神經(jīng)刺激器頻率設定為2Hz,波寬設置為0.1ms,初始刺激強度設置為1mA。穿刺成功標準為引出第II到III指伸肌或者屈肌顫搐有反應,以上工作完成后注射40ml0.5%的羅哌卡因。
1.2.2 對照組穿刺點定位方法 對于對照組40例患者,在觀察組穿刺法基礎上采取Greher穿刺點定位方法:測量患者K線的長度,將P點位置校正,如果K線長度為22~22.5cm,則設定P點作為K線中點,如果K線長度不到22cm,則將P點側(cè)移2mm,若K線長度大于22.5cm,則將P點向中點側(cè)移,穿刺標準同觀察組。若第一次穿刺不成功,則進行二次穿刺時,將P點外移5mm,若第二次穿刺不成功,將P點向內(nèi)側(cè)移動5mm,依次類推,如果到第五次仍未成功,則記為失敗,使用其他阻滯方法。
對于兩種穿刺方式,均詳細記錄進針深度、穿刺次數(shù)、K線長度、起效時間、疼痛消失時間,觀察兩組患者是否出現(xiàn)氣胸、血腫、血管刺破、中毒、聲音嘶啞、霍納氏綜合征等不良反應[1]。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組間比較經(jīng)t檢驗,期間比較以x2檢驗并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結果 觀察組、對照組K線長度分別為(186±12)mm與(183±13)mm,成功例數(shù)分別為37與35例,成功率分別為92.5%與87.5%。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穿刺情況對比示意表見表1。兩組患者在給藥30min內(nèi)痛消失率與起效時間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疼痛消失率與起效時間對比示意表見表2。
2.2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中2例刺破血管,對照組中1例發(fā)生中毒,1例刺破血管,予以針對性處理后均得以緩解。
3討論
觀察組穿刺成功例數(shù)多于對照組,且觀察組1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在K線長度方面,兩組患者差異不大,觀察組成功例數(shù)稍高可能是由于對照組第一次穿刺點K線中點外移約7mm,這就可以說明穿刺成功位置應該集中于內(nèi)側(cè)3mm與外側(cè)2mm,因此,觀察組定位方式的合理性更高。Greher[2]的研究顯示,患者K線平均長度為(185±14)mm,本組研究顯示,觀察組、對照組K線長度分別為(186±12)mm與(183±13)mm,如果采取Greher定位法,那么在首次穿刺時就會發(fā)生K線中點內(nèi)側(cè)移位的現(xiàn)象,因此,Greher定位法不適宜用于成年人患者群體的定位中。
Rettig[3]的研究結果顯示,垂直鎖骨下方最佳進針深度為39~46mm,本組患者平均進針深度為(35±4)mm,其中有4例患者進針深度超過40mm,這就說明,對于成年人患者,在實施垂直鎖骨下臂叢神經(jīng)阻滯時,進針深度應該控制在50mm之內(nèi)。在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方面,觀察組中2例刺破血管,對照組中1例發(fā)生中毒,1例刺破血管,予以針對性處理后均得以緩解。
總而言之,對于成年患者,在實施垂直鎖骨下臂叢神經(jīng)阻滯時應該采取Kilka法,進針深度宜控制在50mm之內(nèi)[4]。
參考文獻:
[1]楊慶國,周雁,金梅,林惠華,李世忠.垂直鎖骨下臂叢神經(jīng)阻滯兩種穿刺點定位方法的比較[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6,12(20):238-239.
[2]Greher M,Retzl G,Niel P,et al.Ultrasonographic assessment of topographic anatomy in volunteers suggests a modification of the infraclavicular vertical brachial plexus block[J].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02 .
[3]Rettig HC,Gielen MJM,Boersma E,et al.A comparison of the vertical infraclavicular and axillary approaches for brachial plexus anaesthesia[J].Acta Anaeathesiol Scand.2005 .
[4]張安生,曾賓,王劍鳴,等.鎖骨上臂叢神經(jīng)阻滯時不同進針方向?qū)ζ鹦矫娴挠绊慬J].醫(yī)學臨床研究,2007,12(01):382-383 .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