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索慢性腹瀉的原因,提高慢性腹瀉的診治水平。方法 對108例慢性腹瀉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慢性腹瀉病因及治療方法。結果 慢性腹瀉前四位病因為腸易激綜合征(22%)、抗生素相關性腸炎(13%)、潰瘍性結腸炎(11%)、直腸癌(10%)經過相應治療,總體有效率93.5%。結論 慢性腹瀉病因復雜,需要全面分析,采取針對性治療,總體效果滿意,不可盲目使用抗生素。
關鍵詞:慢性腹瀉;病因診斷;治療
腹瀉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常見的臨床癥狀,是指排便次數(shù)增加,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有未消化食物,或帶有黏液、膿血等。持續(xù)時間超過4w者為慢性腹瀉。我科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共收治慢性腹瀉患者108例,現(xiàn)將其資料整理后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08例患者中男68 例,女40例,年齡16~88歲,平均(45.2±4)歲。
1.2臨床表現(xiàn) 大便性狀:黃色水樣便(33例),墨綠色脂肪便有腥臭(10例),糊狀大便(42例),粘液膿血便(23例)。伴隨癥狀:腹痛(78例),嘔吐(13例),不規(guī)則發(fā)熱(21例),食欲不振(37例),貧血(21例),消瘦(18例),焦慮(16例)。
1.3病因分布 腸易激綜合征(IBS)24例,抗生紊相關性腸炎(AAC)14例,潰瘍性結腸炎12例,直腸癌11例,肝硬化7例,糖尿病7例,慢性細菌性痢疾5例,艾滋病5例,甲狀腺功能亢進癥4例,腸結核4例,慢性胰腺炎3例,膽囊切除術后3例,放射性腸炎2例,克羅恩病2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2例,結腸腺瘤性息肉所致分泌性腹瀉2例,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1例(為經驗診斷,未確診)。
1.4方法 有明確病因的,針對病因治療及對癥處理,原發(fā)病治療效果不佳者,則予以對癥治療為主,輔以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調整腸道菌群,保護腸粘膜等。
1.5療效評價 顯效:患者在治療后癥狀明顯減輕,大便常規(guī)檢查無異常,偶爾有大便呈糊狀但并不影響患者的生活及工作;有效:患者經過兩周藥物治療后腹瀉頻率減少及程度減輕,患者每日通便次數(shù)<3次,且大便重量每次低于200g,大便常規(guī)檢查會發(fā)現(xiàn)大便中有少許異常菌群但對患者工作及生活的影響不大;無效:在接受治療結束后患者仍感到腹部不適,大便呈稀水狀或糊狀樣,每天通便次數(shù)與治療前相差不大,患者的生活質量并未因治療而提高??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2結果
經相應治療后,獲得顯效的有60例,其中抗生素相關性腸炎12例、腸易激綜合征6例、潰瘍性結腸炎9例、直腸癌手術后8例、糖尿病5例、艾滋病3例、甲狀腺功能亢進4例、慢性細菌性痢疾5例、腸結核4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2例及結腸腺瘤2例。好轉的有41例,其中腸易激綜合征14例、抗生素相關性腸炎2例、潰瘍性結腸炎3例、肝硬化7例、糖尿病2例、艾滋病2例、慢性胰腺炎3例、膽囊切除術后3例、放射性腸炎2例、克羅恩病2例、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1例。無效的有7例,其中腸易激綜合征4例、直腸癌3例(放棄手術)。總有效率達93.5%(101/108)
3診斷與處理
抗生素相關性腸炎一般為急性腹瀉,但是如果臨床判斷失誤,盲目使用抗生素,則會使腹瀉加重,甚至出現(xiàn)偽膜性腸炎并穿孔而危及生命。診斷標準參照衛(wèi)生部衛(wèi)醫(yī)發(fā)(2000)《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中\(zhòng)"抗菌藥物相關性腹瀉\"的診斷標準。發(fā)病機制與難辨說狀芽胞桿菌感染有關,部分抗生素相關性結腸炎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有關[1]。治療上停廣譜抗生素,使用調整腸道菌群的微生態(tài)制劑,加甲硝唑或萬古霉素治療,加強支持治療,大部分可治愈,有少部分患者由于引起腸道功能紊亂,恢復則較慢,有的還可演變?yōu)槟c易激綜合征[2,3]。
腸易激綜合征:為排它性診斷,參照羅馬III診斷標準。腸易激綜合征治療主要對癥止瀉、調整腸道菌群、解痙、避免敏感食物等處理,大部分有效,少數(shù)患者癥狀反復,遷延不愈。
艾滋病患者發(fā)病年齡相對較輕,消瘦,大便及腸鏡檢查無陽性發(fā)現(xiàn)。老年患者更容易隱瞞不潔性生活史。值得臨床醫(yī)生重視。我科檢查出的年齡最大的艾滋病患者為75歲,因此對于長期腹瀉不愈患者,找不到其他原因,應完善HIV初篩檢查。發(fā)病機制與艾滋病所致抵抗力低下導致各種機會性感染[4]。此外,腸道菌群失調是部分艾滋病患者腹瀉的重要病因。針對上述原因處理,加強支持治療后腹瀉好轉。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慢性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等一經診斷,主要針對病因治療,療效滿意。
直腸癌好發(fā)于中老年人,一般為膿血便,伴里急后重,腸鏡下活檢可確診。早期診斷,予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
肝硬化、糖尿病所致腹瀉,大便化驗常無異常,也可在此基礎上并發(fā)感染,大便培養(yǎng)協(xié)助診斷。治療上主要護肝、控制血糖,輔以調整腸道菌群、收斂、止瀉對癥處理,并發(fā)感染者加口服抗生素治療。
慢性胰腺炎所致腹瀉有胰腺影像學資料,可伴有腹痛、消瘦、糖尿病等,大便呈墨綠色油狀,治療上主要給予胰酶制劑及對癥處理,癥狀可減輕。
膽囊切除后有明確的膽囊手后發(fā)作,大便化驗無明顯異常。由于膽鹽的反復刺激腸道,蠕動加快,脂肪消化功能減退,導致腹瀉,可用消膽胺等治療,部分患者隨著手術時間的推移,可自愈。
腸結核(ITB)和克羅恩?。–D)所致腹瀉有時不好鑒別, CD內鏡下為多發(fā)潰瘍、多節(jié)段病變、息肉樣增生,潰瘍呈縱形裂隙狀潰瘍、卵石征及多節(jié)段腸腔狹窄高于ITB。TB主要特點是環(huán)形潰瘍、鼠咬狀潰瘍,發(fā)生率高于CD與國內外報道相似[5]。臨床上腸結核多伴有腹水或腸外結核,而克羅恩病多有肛周病變,容易并發(fā)梗阻,病檢雖有鑒別意義,但活檢組織因比較淺表,且所取標本有限,通?;貓鬄轲つぢ匝?,很難檢出干酪樣或非干酪樣肉芽腫。在鑒別較困難者,可診斷性抗結核治療后復查。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患者以腹瀉為首發(fā)癥狀者曾遇到2例,在詳細詢問病史結合實驗室檢查后明確診斷。予以糖皮質激素治療后腹瀉迅速好轉。SLE引起腹瀉的原因可表現(xiàn)為炎性腸病、狼瘡性腸系膜血管炎及蛋白質丟失性腸病等,臨床上對于嚴重腹瀉伴有全身多器官受累,要注意排除SLE困難[6]。
放射性腸炎是在射線照射后,腸絨毛及黏膜上皮受到損傷后形成糜爛、潰瘍,腸屏障功能被破壞致細菌移位的發(fā)生。腸道不能吸收液體和營養(yǎng)物質,產生嚴重的腹瀉,甚至出血。一經診斷,予以飲食調整、解痙止瀉和激素保留灌腸,結合腸內外營養(yǎng),可使癥狀有所緩解[7]。
2例結腸腺瘤息肉患者伴頑固性腹瀉,大便化驗無異常,息肉電切后腹瀉明顯好轉,故考慮為分泌性腺瘤息肉所致腹瀉。
慢性胰腺炎、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等主要結合病史、臨床表現(xiàn)作出診斷,治療予以胰酶制劑、調整腸道菌群、低脂飲食,腸外營養(yǎng)支持為主,癥狀有所控制。
4討論
慢性腹瀉原因復雜,需要仔細采集病史,包括誘發(fā)原因,飲食,用藥史,性格情緒和伴隨癥狀。排便次數(shù)、排便量、糞便性狀、氣味等。此外,還應了解患者有無結核病、糖尿病、肝硬化及用藥史,有無腹部手術史及放射治療史,結合體格檢查,注意患者的精神狀況、營養(yǎng)狀態(tài),有無水腫或脫水征,有無皮疹、口角炎、舌炎,甲狀腺是否腫大、有無雜音及震顫,淋巴結有無腫大、腹部腫塊、肛門指檢有無異常。結合大便化驗及培養(yǎng)、HIV、甲狀腺功能、血糖、狼瘡全套檢測等有針對性化驗及腸鏡、B超、X片等影像學檢查,全面分析,確定病因,并采取針對病因為主的綜合治療,以期控制病情,切忌盲目使用抗生素。
參考文獻:
[1]吳云林.抗生素相關性結腸炎治療現(xiàn)狀與進展[J].胃腸病學,2002,7(1).
[2]Spiller R,Garsed K.Infection,inflammation,and the irritable bowelsyndrome[J].Dig Liver Dis,2009,41(12):844-849.
[3]Thabane M,Kottachchi DT,Marshall JK.Systematic review and me. ta-analysis:the incidence and prognosis of 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7,26(4): 535-544.
[4]Navaneethan U,Venkatesh PG,Downs-Kelly E,et a1.Isospora bellisuperinfection in a patient、vith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a diag-nostic challenge [J].J CrohnsColitis,2012,6(2):236-239.
[5]Nikolaus S.Schreiber S.Diagnostic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Gastroenterology,2007,133:1670-1689.
[6]Tai-ES,F(xiàn)eng-KY F.Amoebis colits in a Patient with SLE: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ime[J].Luptts.1997.6(7):610~612.
[7] Liu Guo-hui,Kang Xin,Chen Gong et al.Influence of intestinal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therapy on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and immune response of patients with radiation enteritis[J].China J Radiol Med Prot,2012,32(6): 612-613.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