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神經內科護理風險因素,并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問題提出針對性管理對策。方法 對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神經內科患者進行抽樣,選取67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進行對比觀察,其中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施以風險管理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 在對67例患者進行護理后,在危險發(fā)生率上,實驗組(26.67%)明顯低于對照組(64.86%),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滿意度上,實驗組(96.67%)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70.27%),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加強對神經內科護理風險因素的歸納與總結,制定科學的風險管理對策,可有效減少護理安全隱患,降低護理糾紛發(fā)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神經;護理風險因素;管理對策
神經內科患者往往病情較為嚴重,緊急情況發(fā)生概率高,搶救工作量大,護理程序也較為繁雜,同時也存在大量護理風險,必須要遵循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與早治療原則[1]。本文主要對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神經內科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究神經內科的護理風險因素及管理對策,相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選擇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神經內科患者67例為研究對象,均經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將這67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進行對比觀察,實驗組30例,其中男性占有17例,女性有13例,年齡(28~85)歲,平均年齡(45.82±11.93)歲;9例腦卒中,7例癲癇,6例重癥肌無力,4例格林-巴利,2例腦炎,1例脊髄炎,其它1例。對照組37例,其中男性占有16例,女性有21例,年齡(27~86)歲,平均年齡(46.45±11.69)歲;10例腦卒中,7例癲癇,8例重癥肌無力,5例格林-巴利,3例腦炎,2例脊髄炎,其它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施以風險管理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四個方面:①健康宣教:分析患者心理以及生理特點,強化健康宣教,向患者闡述病區(qū)環(huán)境及護理目的、內容、方法,及時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按照不同疾病加強康復功能訓練以及飲食指導,增強其新陳代謝力與免疫力;②優(yōu)化病房環(huán)境:保證病房空氣新鮮,定時開窗通風,于病區(qū)外走廊或洗手間處設置扶手,保持病區(qū)地面干燥,夜間配備照明燈,設置防滑標志,定期對病床進行維護,及時清點急救物品;③嚴格執(zhí)行規(guī)章制度:貫徹落實相關的管理制度,遵循\"三查七對\"體系,向患者告知各項檢查與操作目的,新技術、自費項目等需執(zhí)行簽字手續(xù),??崎_展的新項目要完善護理常規(guī),執(zhí)行無菌操作,關注藥物配伍禁忌,觀察患者使用后的不良反應,做好交接班;④強化護患交流: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交流時,要注重語言藝術性,盡可能地讓患者產生信任感,做好心理護理,及時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治愈信心。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護理事件發(fā)生率,包括跌倒、誤吸、皮膚受損、感染等內容。運用自行設計量表,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開展調查活動,主要有四個等級:不滿意、滿意、較滿意、非常滿意。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上述資料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時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后危險發(fā)生率分析 本組選取的神經內科患者共67例,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護理后,所取得的成果比較滿意,實驗組護理危險發(fā)生率為26.67%,對照組護理危險發(fā)生率為64.86%,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分析 實驗組總體滿意度為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27%,兩組患者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結論
神經內科危患者病情較為特殊,變化波動大,且患者受肢體活動局限往往伴有意識障礙,因此必須要強化護理干預[2]。而在護理過程中,往往存在大量風險因素,主要包括醫(yī)院環(huán)境、患者、護理工作人員、醫(yī)療器械與藥品等,必須要對這些潛在的危險因素進行歸納總結,促使護理人員樹立風險預防意識,明確其職責,并針對具體的危險因素提出合理化解決策略,有助于保證護理質量,降低風險事件發(fā)生率。
本文研究顯示,實驗組危險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風險管理護理干預在神經內科護理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究其根源,風險管理護理干預強調護理規(guī)章制度的執(zhí)行,一般危重患者均配有一套系統(tǒng)的護理程序,譬如藥品保管制度、輪流班制、消毒崗位責任制等,這些制度均由專業(yè)護理人員執(zhí)行[3]。其次,強化病區(qū)周邊及室內環(huán)境的改善,危重患者病房環(huán)境較為安靜,周邊噪聲<55dB,且病室內通風良好,病區(qū)外走廊相對較為干燥。同時,加強輪椅、平車及病床的定期維修,減少了潛在的安全隱患。再者,風險管理護理干預重視健康教育,強化飲食指導,堅持少量多餐原則,給食時細致入微。另外,做好褥瘡預防。長期臥床患者易發(fā)褥瘡,護理人員對患者作定時翻身拍背處理,每次持續(xù)1~2h,并對皮膚受壓部位進行按摩,協(xié)助患者活動肢體,有助于預防關節(jié)僵硬或者畸形[4]。例如腦血管疾病患者可適當抬高其頭部,作前屈與過伸側轉運動[5]。除此之外,嚴格執(zhí)行收費管理制度。將常規(guī)用藥與檢查的收費價格擺在顯眼位置,以便患者了解醫(yī)院的收費管理制度,嚴格按照公開的價格表來進行收費。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護理干預在神經內科護理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可有效降低護理事件發(fā)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廣泛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王萍.內科護理風險因素調查及管理對策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02):165-166.
[2]黃治玲. 內科護理風險因素的調查及其管理對策分析[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3(02):248-249.
[3]陳佩瓊.神經內科危重患者的護理風險因素及對策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03):271-272.
[4]徐慧紅.風險評估與防范在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S2):146-147.
[5]Cronberg CN, Sjoberg S, Albrechtsson U,et al.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Contrast-enhanced 3D MR angiography of the lower leg and foot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J]. Acta Radiol,2003,44(1):59-66.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