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細菌的抑制與殺滅長期以來是醫(yī)療研究人員研究的重點項目,目前在抗細菌感染等方面的研究多以西藥抗生素為主,中藥在此方面的發(fā)展并未達到質的飛躍程度。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甚至濫用,臨床上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細菌的耐藥性逐漸提升,對人體健康產(chǎn)生著較嚴重威脅。本文基于這一背景,簡單闡述了我國中藥抗細菌的研究背景,分析了抗細菌中藥的研究意義,研究了目前該項目實施困難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幾點研究方案優(yōu)化策略。旨在完善抗細菌中藥材研究方式,提升中藥材在臨床抗細菌方面的效用。
關鍵詞:中藥材;抗細菌;臨床研究
中藥是我國傳統(tǒng)研究的重要內容,早在漢代,就已經(jīng)在感染性疾病方面使用中藥材治療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例如《傷寒論》中提到的白頭翁湯、葛根芩連湯、瀉心湯等。在現(xiàn)代研究中,不少研究人員將《傷寒論》歸為感染性疾病方面的研究文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藥材的藥動力學等深入研究。在漢代之后,清代的《溫病條辯》、《瘟疫論》等,將感染性病癥的研究推向了更高層次[1]。雖然上述所列研究成果均為傳染性疾病,屬于病癥方面的治療,但究其根本,傳染性疾病發(fā)展并傳播的原動力即為細菌,證明了我國在細菌方面的中藥材治療研究開始時間較早,且取得了一定效果與成績。本文以目前抗細菌中藥材研究為主線,現(xiàn)做出如下報告:
1中藥抗細菌的意義分析
在現(xiàn)如今臨床抗生素使用中,不規(guī)范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造成許多病毒與細菌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耐藥性,因此患者在抗生素作用下病情康復并沒有達到滿意程度。中藥在臨床使用上較為特殊,細菌對其耐藥程度較輕,因此研究中藥的臨床抗細菌作用意義重大。
中藥屬于天然動植物制作,相對于易引起過敏反應或較大不良反應的西藥而言,臨床使用上更為安全,限制性相對較小。因此在抗感染方面研究高效低毒中藥可極大提升醫(yī)學臨床上對抗細菌的研究,能夠為中醫(yī)藥的發(fā)展提供強有力推動作用。
2目前中藥抗細菌研究的困難
2.1復雜程度高 由于中藥屬于動植物直接加工做成藥材,且多數(shù)藥材為動植物原有形態(tài),沒有經(jīng)過提煉等步驟,因此在成分方面較為復雜。哲學上認為,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中藥也是一樣,其成分在作用于某種病癥時可能其它成分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換言之,研究抗細菌中藥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種能夠有效對抗細菌侵襲的藥材,但中藥的使用特性讓其難以以單體化合物形式存在。
2.2作用效果有待加強 總所周知,相對于西藥而言,中藥雖然能夠達到治病根效果,但在作用時間方面較長,使之成為了臨床用藥上多使用西藥的原因。中藥藥材在抗菌方面的活性不如西藥,當藥物進入體內后在濃度上的標準到達是目前研究的難點。在臨床效果方面,一些中藥材雖然能夠起到抗菌作用,但其效果遠遠不如化學合成藥物或是抗生素,這也是臨床上中藥抗細菌的使用阻礙。
2.3作用機制研究不深入 目前中藥抗細菌理論的研究在取得一定階段性成果后會進行體外或體內研究,但這種研究處于獨立狀態(tài),加上研究對象數(shù)量限制,對于抗菌作用的切實效果了解并不深入。理論上而言,中藥抗菌在抑菌濃度方面遠遠高于西藥類抗生素,因此研究時間、人數(shù)、樣本體制等方面也應隨之改變,以免影響到樣本研究效果。
2.4參考文獻較少 中藥是我國自古以來的藥學研究,但在我國古代對于細菌一詞的了解并不深入,因此相關文獻記載存在不完善現(xiàn)象。同時,由于我國對中藥的研究多在于藥材使用對于治療某種特定疾病方面,且多集中于單味中藥,在復方抗菌上研究略少。對于抗細菌中藥材的研究,其抗菌機制是關鍵,而就目前現(xiàn)存研究文獻資料而言,很少有涉及到中藥抗菌物質基礎以及其目標研究中藥材的藥動力學,對目前研究幫助效果并不理想。
3抗細菌中藥研究重點分析
3.1加強復方研究 一些中藥材的單味藥在抗菌活性上并不明顯,但若能夠與其它藥材組合成為復方可能對特定微生物具有較好抑制效果。雖然復方屬于單味藥材的疊加,但在治療效果上可能遠遠超過單味藥服用效果的簡單相加,且復方也秉承著中藥治療中整體調整理念,從患者身體各方面的調養(yǎng)達到治療疾病、優(yōu)化機體效果。
復方藥材的研究不能僅憑體外抗菌試驗,否則結果在準確性上往往不盡人意,因此試驗需選用細菌性疾病動物模型,并從整體上判斷治療效果(切忌單憑細菌是否被消滅為單一評判標準,還應從多方面查看模型是否存在其它衍生不良反應)。相關研究者可通過人工免疫智能系統(tǒng)了解新復方中藥材臨床可行性[2]。
3.2深入研究細菌 研究中藥材的抗細菌能力首先應深入了解細菌害怕什么,其產(chǎn)生原因以及生存、繁殖條件是什么,這樣才能夠保障藥理作用的充分有效發(fā)揮。在現(xiàn)階段抗生素大量使用背景下,細菌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耐藥性,且在耐藥株菌數(shù)量不斷增多條件下,對細菌的抗菌作用會受影響,且患者可能出現(xiàn)毒性反應,抗菌過程較痛苦??傊毦淖兓窃斐芍兴幉目咕饔媚芰ο禄闹匾蛩?,相關研究者對中藥材的抗菌作用研究應建立在對目標細菌的不斷取樣分析基礎之上,避免出現(xiàn)藥材研究成果滯后于細菌進化速度現(xiàn)象。
3.3研究中藥抗菌成分 中藥材主要有黃酮、有機酸、揮發(fā)油、生物堿等多類成分[3]。就目前研究而言,研究尚處于粗提物以及水煎劑水平,對于單體化合物的提煉與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同時,還應針對化合物化學機構展開深入研究,通過對其結果改變或是人工合成提升其抗菌活性,讓中藥在人體內作用時間更長,發(fā)揮速度更快。藥物成分中化學鍵振動的波長剛好等于某種細菌長度范圍時發(fā)生共振,遭到共振的細菌或病毒立即被殺滅,讓細菌不再生存與繁殖。因此對中藥抗菌成分的研究需從中提取多羥基成分,從高科技角度分析成分組成,研究出共振殺菌的有效中藥材。
4結論
目前在抗細菌感染等方面的研究多以西藥抗生素為主,中藥在此方面的發(fā)展并未達到質的飛躍。相關研究者應重視現(xiàn)階段研究中面臨的困難,并通過多方面的優(yōu)化提升中藥抗細菌研究成果,讓中藥更廣泛使用于臨床治療中。
參考文獻:
[1]黃浩,王義明,羅國安.60味中藥提取物抗菌活性的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3(06):1268-1273.
[2]劉洪雁.關于中藥的抗菌作用分析[J].中國科技博覽,2013(23):228.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