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調查分析武警某部新兵干眼癥狀發(fā)生率及其與準分子激光手術的關系。方法 對2013年武警某部新兵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13項干眼癥狀及是否做過準分子激光手術。將問卷按照是否做過準分子激光手術分為兩組做對比分析。結果 準分子激光術后組干眼癥狀發(fā)生率和癥狀強度均明顯高于未手術組。\"干澀\"和\"異物感\(zhòng)"這兩項癥狀在準分子激光術后組中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未手術組。準分子激光術后組中,術后總體癥狀發(fā)生率與術后時間長短無關,但\"干澀\"癥狀從術后6月開始減輕。結論 準分子激光手術是引起干眼癥的一個相關因素。
關鍵詞:干眼;流行病學;問卷
干眼是一種常見的影響患者生活舒適性與視功能的眼表疾病,其病因繁多,病理過程復雜。雖然通過10余年的不斷研究,對于干眼的定義、分類及診斷指標和檢查設備給予了完善提高,但促使患者走入眼科門診要求治療的唯一原因仍是各種自覺癥狀。干眼的常見主觀癥狀為:干澀、異物感和(或)磨砂樣感、視疲勞、眼瞼沉重感、分泌物、刺痛、流淚、視物模糊和(或)視力波動、癢、畏光、眼紅、燒灼感、畏風[1]。針對以上癥狀,我們在2013年新兵中進行了問卷調查,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2013年我部新兵,均為男性,年齡18~23歲,全部通過我部體格檢查復檢合格,全身及眼部無明顯器質性疾病,來自江蘇、上海、山東、河南、河北和福建六省市。
1.2問卷調查 根據(jù)上訴13項干眼主觀癥狀設計了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有無干澀、異物感和(或)磨砂樣感、視疲勞、眼瞼沉重感、分泌物、刺痛、流淚、視物模糊和(或)視力波動、癢、畏光、眼紅、燒灼感、畏風癥狀,入伍前是否做過近視眼激光手術,如做過手術則填寫手術時間,采用不記名方式,共發(fā)放問卷1200張,收回有效問卷1128張。按照是否做過準分子激光手術分為兩組。
1.3統(tǒng)計學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組間比較使用χ2檢驗,兩兩比較使用t檢驗。P值小于0.05所檢驗的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總體情況 在收回的1128份有效問卷中,按照是否行準分子激光手術分成兩組,準分子激光術后組223例(19.8%),未手術組905例(80.2%),分別統(tǒng)計干眼癥狀發(fā)生率,準分子激光術后組干眼癥狀發(fā)生率72.2%,較未手術組干眼癥狀發(fā)生率56.9%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7.421,P<0.05),見表1。
2.2各項癥狀分析
2.2.1有癥狀者最少1項癥狀,最多11項,準分子激光術后組有癥狀者平均每人2.43項,未手術組有癥狀者平均每人2.08項,準分子激光術后組癥狀強度明顯高于未手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596,P<0.05)。
2.2.2各項癥狀具體人數(shù)見表2,其中準分子激光術后組中,\"干澀\"癥狀占首位,未手術組中,\"視疲勞\"癥狀占首位。分別對比統(tǒng)計每一項癥狀在兩組中的發(fā)生率, \"干澀\"和\"異物感\(zhòng)"這兩項癥狀在準分子激光術后組中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未手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2.2.3準分子激光術后組中,截至問卷調查當天,術后各時間段干眼癥狀分布見表3。雖然30d內癥狀發(fā)生率高達91.7%,但是經(jīng)過統(tǒng)計學檢驗,與其他時間段癥狀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也就是說術后總體癥狀發(fā)生率與術后時間長短無關。但就\"干澀\"單項癥狀來分析,見表4,術后6月及以后其發(fā)生率較之前有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干澀\"癥狀從術后6月開始減輕。
3討論
對于干眼的診斷,目前國際上認為干眼是干眼癥及干眼病的總稱[2]。干眼癥指患者具有干眼的癥狀但無干眼的各種體征,尤其是無眼表的損害,無引起干眼的局部及全身性原因。干眼病是指患者不僅具有干眼的癥狀及體征,且有引起干眼的局部或全身性原因。2007年,我國學者也相應調整了干眼的定義為\"任何原因導致淚液量的減少、質的異常以及淚液流體動力學異常,引起患者自覺癥狀和(或)眼表損害的一類疾病的總稱\"[3]。由此可見,癥狀在干眼中占據(jù)了首要位置,不論眼表有無損害,患者有癥狀就需要我們醫(yī)務工作者進行治療緩解。
3.1干眼癥狀發(fā)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普通青年男性人群干眼癥狀發(fā)生率達到56.9%,與意大利的Versura等[4]對1200例研究對象的調查結果57.1%以及澳大利亞的Chia\等[5]對1174例研究對象的調查結果57%相似,證實了本調查研究的可信度。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準分子激光術后人群干眼癥狀發(fā)生率高達72.2%,雖無同類研究可以印證,但符合眼科屈光手術醫(yī)師的經(jīng)驗,一般認為,因準分子激光手術時角膜神經(jīng)被破壞以及角膜表面形態(tài)的改變會導致術后干眼癥發(fā)生率升高。
3.2干眼癥狀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準分子激光術后組除干眼癥狀發(fā)生率高于未手術組,在癥狀強度方面亦顯著高于未手術組。準分子激光術后組中,\"干澀\"和\"異物感\(zhòng)"這兩項癥狀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未手術組,與張梅等[1]對115例確診干眼病患者癥狀分析結果相似,亦與Toda等[6]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相似,說明準分子激光手術確實干擾了淚膜的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如單以\"干澀\"癥狀單項計算發(fā)生率,則準分子激光術后組為38.6%,未手術組為11.8%,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與Hikiehi等[7]、嚴厲等[8]以及肖秀林等[9]通過常規(guī)干眼檢查方法診斷的干眼發(fā)生率相似。干眼的診斷方法雖然有60多種,但最為常用的是Schirmer試驗、But、Rb及FL染色4項檢查,雖然簡便無創(chuàng),但重復性差、易受外界因素影響。故本研究認為,干澀是干眼最重要的癥狀,臨床工作中,如患者有干澀主訴,可不必行上訴準確性欠佳的檢查,而是直接加以治療緩解其癥狀,一方面節(jié)約了患者的就診費用,另一方面也節(jié)約了醫(yī)生的時間和精力。尤其是在部隊基層,戰(zhàn)士就醫(yī)不方便的情況下,給基層衛(wèi)生隊配備人工淚液以緩解眼干澀癥狀勢在必行。
3.3視疲勞探討 在本研究中,我們將\"視疲勞\"作為干眼的一項癥狀,但實際上視疲勞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并非獨立的眼病,因其產(chǎn)生原因復雜多樣,多數(shù)學者認為其產(chǎn)生是眼或全身器質性因素與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織形成的結果,屬于身心醫(yī)學范疇,但通常以患者自覺眼部癥狀為突出表現(xiàn),因此,臨床上又稱為眼疲勞綜合征[10]。隨著社會的進步,電腦、手機的普及,人們近距離用眼的時間越來越多,還有工業(yè)的發(fā)展和環(huán)境的污染,以及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加,視疲勞人群出現(xiàn)逐年增多的趨勢。在本研究中,如單純統(tǒng)計\"視疲勞\"的發(fā)生率,則準分子激光術后組為35.9%,未手術組為29.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與馬小力等[11]的研究結果相似,考慮可能是由于準分子激光術后淚膜穩(wěn)定性差,影響了視覺質量,從而加重了視疲勞。由此我們認為,干眼與視疲勞是既獨立又相互影響的兩種綜合征,治療干眼時,除了注重淚液的質和量,還需同時緩解視疲勞癥狀,同樣,治療視疲勞時,亦要注意適當補充人工淚液治療。在部隊基層,緩解視疲勞的較好方法就是眼保健操,希望能引起各級主官的重視而加以推廣。
3.4術后時間與干眼癥狀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提示,一方面,術后時間的推移沒有明顯降低總的干眼癥狀發(fā)生率,但另一方面,就\"干澀\"單項癥狀來看,在術后半年這個節(jié)點上,其發(fā)生率有了明顯的降低。我們考慮,隨著術后眼表的重建修復,淚膜趨于穩(wěn)定,故干澀癥狀減輕,半年這個時間點與角膜瓣的理論愈合時間相符。但由于手術引起的視疲勞等其他癥狀未得到緩解,故總的癥狀發(fā)生率沒有明顯降低。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術后除了注重干眼治療外,還需重視視疲勞的緩解,這樣才能有效緩解術后的不適。
在干眼的診治方面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內容,作為一名軍醫(yī),如何為廣大官兵解除病痛,提高部隊的戰(zhàn)斗力,同時又要兼顧社會經(jīng)濟效益,是一個值得鉆研的課題。同時希望我們的統(tǒng)計結果,能作為同行的參考,拋磚引玉,共同攻克干眼頑癥。
參考文獻:
[1]張梅,陳家祺,劉祖國,等.干眼患者115例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華眼科雜志,2003,39(1):5-9.
[2]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Dry Eye Workshop. The di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ry eye disease: report of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Dry Eye Workshop[J].Ocul Surf ,2007, 5(2): 75-92.
[3]趙堪興,楊培增.眼科學第七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57.
[4]Versura P, Cellini M, Torreggiani A, et al. Dryness symptoms, diagnostic protocol and therapeutic management: a report on 1,200 patients[J].Ophthalmic Res,2001,33(4):221-227.
[5]Chia EM, Mitehell P, Roehtehina E, et al. Prevalence and assoeiations of dry eye syndrome in an older population: the Blue Mountains Eye Study[J].Clin Experiment Ophthalmol,2003,31(3):229-232.
[6]Toda I, Fujishima H, Tsubota K. Ocular fatigue is the major symptom of dry eye[J].Acta Ophthalmol,1993,71:347-352.
[7]Hikiehi T, Yoshida A, Fukui Y, et al. Prevalence of dry eye in Japanese eye centers[J].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1995,233(9):555-558.
[8]嚴厲,顧寶文,司馬晶,等.眼科門診患者中干眼癥的流行病學調查[J].解剖與臨床雜志,2006,11(3):200-201.
[9]肖秀林,韋福邦,韋禮友,等.廣西柳州市普通人群干眼癥流行病學的調查[J]. 國際眼科雜志,2009,9(5):947-949.
[10]李鳳鳴.眼科全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2652-2656.
[11]馬小力,劉漢強,馬長榮,等.近視眼LASIK術后早期單眼調節(jié)幅度的變化[J]. 眼視光學雜志,2002.4(3):141-147.編輯/申磊